在苦难中保持自己吟唱的节奏——读精神分析三、四章感受

前几日看了陈传兴导演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北京四合院的结构模式展现叶嘉莹先生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的传奇人生。

其中我印象较深的是叶先生一个对苦难的态度——人在苦难中要保持自己吟唱的节奏。是啊,她十八岁母亲去世,自己怀孕时丈夫把她丢在医院门口羊水流尽差点儿丢了性命,后来丈夫又坐牢,在五十岁时,女儿女婿双方出车祸死亡,似乎人生中该经历的大灾大难她都经历了,但是叶先生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从容坚韧乐观的面着。

昨天晚上我听到两位老师阅读段落时产生了一些共鸣,让我立马想起了叶嘉莹先生对人生的理解,对苦难的态度,读世界的乐观。

在阅读《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神经症的部分,并对自己完成了深度的整合,这种整合的快乐溢于言表、趣味无穷。

在我前半段的人生里,我不断的逃离自己的故乡,不断逃离我熟悉的城市,我苛求自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内心冲突不断,我始终没有逃脱我与母亲的纠缠,到最后,相居在一室,我恐惧走出自己的房间;和母亲分离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我拥有了从从半空中落到地面的踏实感,完成了从索取到自我努力挖掘的蜕变,就像颖杰老师表述的,我的身体停驻一室,但我的灵魂获得了自由,像撒欢的在草原上奔跑的孩子,迎着朝阳,闻着青草的气息,土壤的野性,为数不多的野花,偶有奔跑的骏马,甚至一些打猎归来的牧民们,我虽然还是两手空空,但是我已经不恐惧了,我知道只要我不断地练习,我早晚都可以打下一只猎物回来。

生命的体验如此重要,我终于可以在阳光下尽情的做我自己,我不需要成为多么富有的人,我不需要成为多么成功的人,我允许自己懦弱,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我允许自己做我自己。

就在前几天,我刚刚对自己整合完成的时候,远方的阮同学神奇般的发给我《心经》,她让我读一读。我没有犹豫,没有怀疑,甚至没有思考,我立马读起来,每天读十遍,大约到第三天的时候我竟然可以背诵下来。当我背诵下来的时候我发现,那句耳熟能详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竟然变慢了;我顺着这个觉察,继续诵读,在跑步的时候诵读,在间歇的时候诵读,我发现它变得越来越柔软,越来越不像《心经》,越来越像一个陪伴我的快乐的口诀,越来越像水,它温柔细腻,连绵悠长。

在诵读《心经的》的过程中,我每天坚持5公里的跑步,也不那么执着了,我可以允许自己停下来,我感觉腿有点儿疼,我告诉自己我休息三天吧。可是三天之后,我依然没有要开始跑的意思,但是身体不愿意了,似乎有种热情往外流淌,于是我去跑了20公里。这个过程太享受了,身体和灵魂都得到了一种无比快乐的自由,非常的释放。

回来之后,我测了一下体重,在一个月的奔跑中竟然奇迹般的减重了十斤。我品尝到了成长的快乐。关于减重的逻辑,在阅读自恋人格的时候,有一个觉察:

我对“自体障碍”、“直觉天赋较高”、“自恋的延伸”和“对自己的力量感到恐惧”等词语保持了高度的敏感,进行了觉察。

首先我是有自体障碍的,无论身体还是精神,明明不喜欢吃的很多,可是总是莫名其妙的吃很多东西。而对于从写作觉察和跑步中得来的莫名其妙的不喝酒的体验给了我更为积极的反馈和勇气,我得以尝试,既然酒精可以戒掉,那么进一步说,大肚腩是否可以戒掉呢?

怀着这种觉察,我开始了更深入的探索。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的直觉天赋较高,就是感受力,无论恋爱还是交友,甚至在单位上班时候也是靠直觉判断,大部分都是对的。

所以我之前经常说我是一位投机主义者,尽管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东倒西歪,但是若是不投机,说不准还活不到现在,甚至更为悲惨也未可知。

而在我好几次喝大酒跟人打架差点儿命丧黄泉,说明我的爆发力还是挺大的,只是对自己的力量感觉到恐惧,更甚者说是不敢背叛母亲,是养育者母亲“自恋的延伸”。

甚至我观察到:我母亲总是做很多的饭,每次都特别的多。但是她自己却吃的很少,身材保持的还不错。每当我抱怨她做饭多的时候,她经常说:“多吃点没关系,主要是多运动。”而且母亲有喂我儿子吃饭的习惯,已经五周岁了,他可以自己吃饭。

在这些不断深入的觉察中,我发现母亲是通过她做的饭“好吃”,她一直都引以为傲;我必须喜欢她做的饭,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吃,进而大腹便便,尽管我的身体已经感觉到非常不舒服,这样就可以满足母亲的自恋。

前两天妹妹回老家,跟我抱怨说,明明知道母亲做饭慢,然后逛了一会商场拖延了一个小时才到的,结果饭依然没有做好。妹妹说,要是下午五点到,五点也是做不好的。

但是妹妹来我这里的时候,我不到一个小时就做到了四个菜,也有硬菜红烧排骨什么的。

我给妹妹说,母亲潜意识里就是想多留我们一会儿,这是她“自恋的延伸”,她总是希望我们按照她的方式来。因为妹妹跟母亲互动的相对比较少,所以她没有形成那种偏执的自恋人格,妹妹的人格底色是父亲,没有那么强烈的虚荣心。

而我在八岁那年,母亲跟父亲吵架之后,喝了一斤白酒预备喝农药的时候,要死要活的,在那一瞬间我跟母亲达成了“命运赌约”;与此同时,我的灵魂已经有了另外的归属——我已经将这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投射到我直觉到的师姐朱建平那里。尽管我们几乎没有说过话,但是我们心有灵犀,相互祝福。

随着觉察的深入,我发现我师姐的气质类型不就是我老婆吗,心有灵犀、善解人意。我的爱情开始的太早了,我娶了8岁时候喜欢的一个姑娘,甚至说我一直是被世界爱着的。

这觉察太神奇了。我老婆简直像是我从故事里构建出来的,从梦里面走出来,从灵魂里面走出来,来拯救我的,这样我的故事就有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在写作和读书上面已经保持着精神的饥饿感,现在身体也向我表达了需求,需要对大肚腩卸载——我想这也是在终止母亲“自恋者的延伸吧”,开始按下暂停键,重新生长。

以上都是我对阅读《精神分析》中有点儿像读小说的原因,因为我看到的都是我自己。颖杰老师说,这本书要把重点放在边缘型人格障碍,还是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这才是咨询师应该有的视觉,看见别人。

第84页第一段。

因此,精神病性人群需要直接了当的教育,使他们学习理解自己的感受,认识自己的自然反应,自己的感受与行动的曲折离奇,以及人们将如何看待他们的反应性行为。许多精神病性患者的感受并非来自于潜意识,而可能根本没有形成体系

记忆是不准确的,而且容易容易产生误解。在一次群内讨论的时候,我把这个教育错误当成了咨询工作之一。而在这一次我却把这“精神病性患者的感受并非来自潜意识,而可能根本没有形成体系”,错误理解成没有形成人格结构”。好在我请教颖杰老师,及时清晰了南希的写作思路。

在随后的章节中,我将从个体惯用的防御认同整合水平现实检验能力自我反省原始冲突本质以及移情与反移情等多个角度,分别讨论神经症性、边缘型和精神病性来访者的人格结构。

不仅回答了我的问题,也给我一些专业视角的阅读体验,这是很受用的。我对精神性病人格结构的理解,只是从现实检验能力等单维度做出了判断,说明我对这书的理解还存在着狭隘的视角。这可能是跟着大家一起读书的好处,可以学习更为深刻立纲切领的阅读视角。

包括颖杰老师在分享自己的案例中,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来访同时找了两个咨询师,颖杰老师果断的终止合作,这种对待专业态度的真诚让我尊重和敬仰。

甚至在阅读过程中,颖杰老师也把南希对咨访关系的清晰界定专门作出说明,重要的是设置的意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清晰边界也一直是我的议题,不仅使咨访关系的议题,更是人生态度的重大议题。我在原生家庭和母亲纠缠很厉害,结婚很长时间我的衣服都是我母亲在清洗,她觉得我老婆洗的不干净,现在想起来都是很好笑的事。

自从我跟母亲分离后,成长算是挺快的。就在今天早上我老婆提出了她的诉求,她不仅要陪伴我成长,她也需要自己成长,以后每个星期要拿出半天时间去徒步,去看看那些花花草草,她有独处的需求,而不仅仅是陪着我看我喜欢的东西。

我自己享受到了边界感带来的成长,也越来越支持老婆对边界感的界定。每个人生而为人,都有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尊重她的选择。以后她自己早晨去徒步,我就安心在家照看孩子。

最后,我听到颖杰老师在案例分享的时候,说到来访自己的用力很重要。当我听到“用力”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内心咯噔了一下,有很深的碰触感。我觉察一下为什么呢?

曾经的我是什么都不用力的人,憎恨我父亲除外。不管什么事,一遇到挫折就放弃,总觉得挫折的背后是虚空,是无意义感,是一个不敢面对的真实。

但我现在整合了,蜕变了,变成了一位在草原上奔跑的少年。我可以允许自己慢一点,但是我会坚持用力,坚持持续奔跑,我可以从朝阳走到落日,因为在徒步中我已经走过很多次,我可以接受命运的挫败和无助。

我很喜欢的一个朱老师说过一句话“每个人走的路,他人无法替代,这便是命运的一部分”。我坦然接受我的命运,在我喜欢的这件事上用力坚持就好了。

命运以前不负我,以后也不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苦难中保持自己吟唱的节奏——读精神分析三、四章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