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是谁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两天在听李老师讲发展心理学里《儿童发展的第一反抗期》的微课,非常受触动,也引发了我对逆反期问题的反思。

        我甚至回忆起了,我小时候第一次和爸爸顶嘴。为了什么顶嘴,我不记得了,但是当我噼里啪啦顶完嘴以后,那种内心的忐忑不安,担心爸爸会不会凶我(尽管从小到大,爸爸从来不曾凶过我),还夹杂着的一点点小兴奋的感觉还在记忆深处,不过都是被爸爸的那种眼睛一亮的欣赏包裹着。

      小小的我一下子就接收到了爸爸对我的鼓励。从此我知道了,原来在大人面前,我是可以表达我自己的想法的。 就是这种被欣赏鼓励的感觉,深刻印在脑海里,“孩子,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期, 也是充满着那个年龄段孩子的特有心理冲突。一方面渴望父母能像智者一样给予我心理上的引导,让我走出青春期迷茫。一方面又特别反感父母的教导,甚至是他们一些不经意的话语,都能让我莫名其妙地生气不已。

      现在我真的非常佩服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无比包容。他们从来不觉得我这是逆反,只是觉得我那段时间不好沟通。但是他们坚信,过两年就好了。就是这种淡定从容,陪着我走过了那段莽撞的青春期。

      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逆反期,第一逆反期在三、四岁期间;第二逆反期出十几岁的青春发育期 。

        逆反期,也可以称为心理的过渡期,是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会采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第一逆反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和代劳,当然很多情况下,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第二逆反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由,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

        换一个角度来看, 逆反,还可以理解为成年人对于孩子们不按成年人的规则来行事的一种评判性的定义。或者说是一种来自父母们(泛指养育者、教育者等)的束缚与孩子们的挣脱,这两种相对力量的相互作用。就如同笼子里的老虎,如果原本没有笼子,老虎也不会有撞笼子挣脱一说。

        如此看来,逆反,有可能存在大人与孩子冲突双方的权力之争。当你觉得孩子的逆反,觉得被孩子冒犯,请觉察一下,是不是孩子的行为触及了你的权力控制?     

        想起昨天悟空问答的一个问题“如何评价低龄化边缘化:成瘾性电子游戏正在摧毁我们的新生代?”,再想想那句“……零后,是垮掉的一代”,是不是很雷同?谁给出的评判?无外乎是我们这些已经长大变老的成年人。

        当我们对孩子们的情绪、行为表现,做价值评判的时候,是以我们的自我为中心的,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为评价尺度的。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不断打破旧的模式是成长的内在需求,而外部环境不能同步改变来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这种矛盾是必然的。

        许多你看不惯的,可能只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而已。

        为什么有的父母,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逆反期呢?

        有的孩子,爸爸说,他顶,妈妈说,他顶,一言九顶。在旁人看来,这个孩子真是够逆反的,但是孩子的父母觉得孩子非常有主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或许可以像我的爸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我的第一次顶嘴那样,像上面的父母那样换个角度看问题,给孩子的成长一个大大的包容。淡定从容地面对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问题,陪伴孩子顺利度过成长中的心理过渡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逆反,是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