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能力是人生的一个底层能力。
一.起点:认识自己,认识用户。
人的五个层面: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
人的四个情绪状态:同理心(愉悦、恐惧)、潜意识与集体人格。
用户是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的,他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
恐惧可以作为一种痛点,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找回到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愉悦与恐惧,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用户的愉悦与恐惧,了解他们的潜意识和集体人格,不要触发他们的防御。
怎么做:
# 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
# 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
# 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当你要认识一个人,或者要做一个产品时,你要思考自己到底要在哪个层面下功夫?
二.机会判断
思考产品的结构:点线面体,三级火箭
产品的点,它附着在哪个面上?这个面在和谁竞争,它能如何展开?这个面,是在哪个经济体上?这个经济体,是在快速崛起,还是沉沦?
你要强迫自己,离开牵动你情绪的“点”,去看到“线”的方向,去预测这条“线”的周期,并且明确你自己在周期的哪个位置,是哪个“面”在给你赋能。
你要明白外部的势能才是重要的,不要过于苛求那个跟随你的“点”,这才是决策的关键。
什么是点?痛点、痒点、爽点都是产品机会。
# 痛点是恐惧
# 爽点是即时满足
# 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
用户需要有恐惧这条疯狗追着,或者爽点这种满足感来持续喂养。这个就看产品经理自己对用户的哪个点感受最深、手感最准。
什么是用户画像?第一头羊、头羊、狼
1. 第一头羊
第一只羊是最关键的角色。你找到了这个用户,他可以在你这里得到即时满足,玩得很开心,那么针对这只羊,针对这个用户的同类用户去做推广,你的产品就可以被快速地推开。
2. 头羊
当你的草地上出现了头羊,头羊开始自己管羊群的时候,这代表着什么?其实这就代表了自组织的开始,你开始拥有了网络效应。
思考点!
3. 狼 B端的商家
用户画像分类
第一类: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晰,单没有忠诚度。
第二类:有大概的需求,但是还没有那么明确。(当产生需求就会有机会转换为第一类用户)
第三类:没有消费需求,来打发时间的。
什么是场景?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
互联网商业其实就是三个核心词:产品、流量、转化率,也就是产品的比拼、流量的争夺、转化率的优化,这就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全部。
规划一个产品,需要问自己七个问题:
我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痛点、痒点,还是爽点?
我在为谁解决这个问题?他得到即刻满足了吗?这是用户画像的问题。
有多少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市场规模的问题。
目前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是竞争分析的问题。
我的竞争方案为什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你不要简单地看单点的竞争力,而是要看点线面体,谁给你赋能。
用户会在什么样的场景触发情绪?需要马上去解决问题,这是场景问题。
当用户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想到哪个名字呢?
三.系统能力
明确产品的整体流程与确定性(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
所有的产品都是某个系统能力的结果,你要的不是做一个产品,而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然后为你的用户提供确定性。
第一,你的产品在“点线面体”的什么位置?
第二,你提供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确定性?
第三,为了保证确定性的稳定提供,你需要的系统能力都要包括哪些环节?你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来支撑所有的环节吗?
产品迭代
迭代就是小步快跑,把最内核的部分先放出来,不断优化、小范围试错。
系统能力的效率优势、系统的迭代能力,都不是最后你呈现的产品表面能看得出来的,但是你的系统能力是你的产品能否存在的本质。
四.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五层要素
感知层
角色框架层
资源结构层
能力圈范围层
战略存在层
最核心的战略存在层,就是着手做任何一个产品前,必须明确地定义这两个问题,保证项目组的每个人都清楚,都认同:
1.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2.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
得到我们各自需要的东西,我们才能继续做下去。
战略层的外延是第二层——能力圈层。能力圈要确定:
1. 我们要做到哪些事,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2. 我们不做哪些事,对这些事坚决不碰。
能力圈是变化的。如果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就会朝着战略的方向变化、拓展;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的变化就是偶发和随机的。
能力圈的外是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资源”,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资源结构层外是第四层——角色框架层。用于网站是框架,用于人世间是角色。
框架就是框定每个页面需要有多少元素,它们的链接关系、调用规则分别是什么。你打开任何一个网页,你在感知层感知到的一切内容、功能,都是在这个框架内被框定的。
角色框架层外就是第五层,也就是最表层的感知层。
比如一个电商的App,用户说不好用,是前端交互流程的问题,还是供应链的问题,还是他根本就不是你定位的用户?
战略要清晰,能力要拓展,资源要整合,框架要简洁,感知要友好。
用户体验地图
为了避免管理员视角,很多初级产品经理都是用管理员视角在设计产品,有什么产品罗列什么,而不是考虑用户要什么。需要画用户体验地图,怎么画:
一个画像完整的人物角色:需要对“第一只羊”有完整地了解。
清晰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他为什么来到你的草地上?他要什么?比如,用户买钻孔机,但是他的目标不是拥有钻孔机,而是需要在墙上打个洞。比如吃饭,用户目标是吃饱?还是想要营造气氛?还是想获得一次交流机会?搞清楚用户的目标和预期到底是什么。
服务触点:用户从接触你的服务,到实现他的目标之间,会跟你在产品上有哪些接触,你需要在这些地方服务用户。
用户使用路径:使用路径与服务触点的关系是什么?用户在宜家逛的过程是使用路径;在宜家里向工作人员咨询,到盒子前拿免费的资料是服务触点。
用户情绪曲线:场景是要触发情绪的。在整个过程中,用户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把这个用户从接触你的服务开始,到达成自己的目标为止(或者放弃为止),整个流程画一个坐标图,横轴是用户的使用路径与触点;纵轴是用户情绪。
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条用户在与你的服务互动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曲线了。
用用户故事打动用户,给用户提供场景,感知用户体验,审视产品是否符合用户的目标。
户体验地图是以用户情绪为中心的,而服务蓝图则是以服务流程为中心的。
服务设计蓝图
服务蓝图要做一眼、一条路、三个点。
一眼是什么?就是产品要第一时间让用户“一眼”看到自己的目标。
一条路是什么?就是产品要有一个清晰的路径,让用户能够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服务,用来达到或者接近自己的目标。用户无法走下去,就是服务流程的崩溃点。
三个点是什么?峰值,终值和忍耐底线。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体验一个事物或产品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有在峰值与终值时的体验,而整个过程中每个点好与不好,时间长短,对记忆或者感受都没那么大影响。
设计服务蓝图核心就是让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配置你的资源,在关节点上安排角色,保证整体服务路径不崩溃,尽量不压到用户的忍耐底线。然后尽量集中资源,打造体验的峰值,最后再做一个体验终值的美好小尾巴。
我们有了用户视角的用户体验地图概念之后,需要对应做服务蓝图,来安排我们的资源,以及配置每个接触点的角色,用来完成服务。但是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在所有点都达到用户预期。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在服务蓝图上配置你的资源来制造用户体验,使用户拥有一个美好的峰值和令人回味的终值,并且全程不突破用户的底线。
用户激励:上瘾机制的设计
内在激烈:除了自己内心原生的,更多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挤压、激发和认同
外在激励:定向完成某个动作及给奖励
设置一系列用户的受激励点给用户成就感,定义他的获得能力,并降低门槛。
五.创新模式
互联网创业就是挖条自己的沟,抢夺别人江河里的流量,形成自己的河流与生态。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用户迁移成本,存量市场的打法就是拼体量,创业公司唯一的机会就是创新、去增量市场。
如何创新:用“交叉视角”跨界创新
要素
我们把互联网商业简单地抽象为三个要素,产品、流量和转化率。那么,实体商业可以简单地抽象成四个要素:产品、空间、流量和转化率。
新产品一定要有新要素,否则没有竞争力。
新要素有两种:
第一种,在现有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科技等新要素,提升用户体验,或者改变成本结构。
第二种,用整个社会经济升级、产业升级所产生的其他领域新要素,变革内在的商业逻辑。也许用户的前端体验,依然是那个产品、那个服务,但公司背后的商业运作,已经成为了完全不同的新物种。
三级火箭是什么?
第一级,搭建高频头部流量,
第二级,沉淀某类用户的商业场景。
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
如何操作:
第一,第一级火箭一定要高频应用。三级递推一定是高频推低频,没有低频推高频的。
第二,通过第一级火箭获得大量用户之后,要快速展开一个能够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
第三,操盘三级火箭的人,一定是个势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人。
评价一个产品的好坏
好产品体系用三个层次再总结一下,分别是:中观、微观、宏观
中观套路:学习招数
微观体感:成为高手
宏观能力:打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