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关键决策》书中提到一个正常的决策过程通常包含四个步骤:面临选择,分析选项,做出选择,接受结果。但是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陷阱。怎样的决策过程能够帮助我们避开这些陷阱,并且做出更好的选择呢?作者建议我们用“WRAP”流程来帮助我们更善于做出好的决策,并使我们在决策时更果断。
面临选择时,思维狭隘限制了你的选择范围;这时,你应该拓宽选择空间(Widen your options)。
分析选项时,证实倾向使你搜集利于自己的信息;这时,你应该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
做出选择时,短期情绪常时你做出错误判断;这时,你应该在做出决策前,留出思考的距离(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
接受结果时,你对未来的走势过度自信。这时,你应该做好出错的准备(Prepare to be wrong)。
为了让自己在需要做决策时,能够更高效的运用到“WRAP”流程,参照购物清单,列一个“决策问题清单”,把“WRAP”流程中涉及到的细节放在清单上,做决策时,根据清单一一核对是否有按“WRAP”流程考虑到决策中的方方面面。
一、拓宽选择空间(W):避免思维狭隘、多目标追踪、借助外脑:咨询解决过同样问题的人
1. 选项中是不是有“是或否”,“应不应该”式的选项?要警惕是不是陷入了思维狭隘的误区。
2.问自己:我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哪些选择能帮助我实现目标?
3.我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放弃了什么?利用同样的时间和金钱,我们还可以做其他什么事情?(分析机会成本)
4.丢掉现有选项,你还能想出新的可能性吗?(消失选项测试)
5.从不同角度,可以同时再多考虑1-2个选项吗?
6,小心“虚假”选项,有人对选项有异议吗?如果有,说明选项是真实的选项。
7.在考虑选项时,是出于预防心态,避免消极结果而考虑的吗?
8.在考虑选项时,是出于进取心态,追求积极结果而考虑的吗?
9.能够争取“两项都选”吗?
10.可以从外部找到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人吗?问问他的方案是什么?
11.可以从竞争对手进行“标杆分析”,从行业中吸收“最优方法”吗?
12.可以从内部找到亮点,找到以往成功的经验吗?
13.这次决策考虑的问题列表可以记录下吗?以后类似的决策可以参考这个问题列表来做决策。(写下问题列表:同类决策以往会考虑的所有问题)
14.可以提取“现有问题的关键特征”吗?可以从远处找,或爬梯子向上找其他领域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二、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R):克服证实倾向、缩小,放大、尝试
15.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选项吗?我能想出让不同意见选项的方法奏效的途径吗?(让他人更容易提出相反意见)
16.针对选项,我们可以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有哪些?可以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有哪些?(提出更有可能使相反信息现显的问题)
17.可以考虑相反的情况来对选项进行核查吗?
18.可以找个比我经验丰富的人,让他谈谈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吗?
19.这个选项的基本比率是多少?
20.可以用“特写镜头”来看看选项的细节吗?
21.可以对选项进行些小尝试吗?
三、在做出决策前,留出思考的距离(A):战胜短期情绪、尊重你的核心重点
22.10-10-10法则:10分钟、10个月、10年后,我会如何看待此刻的选择?
23.我选择的这个选项,是不是因为我更熟悉所产生的偏好选项?(避免曝光效应)
24.我选择的这个选项,是不是因为想维持现状的偏见选项?(避免损失厌恶)
25.如果面临这种情况的是我的好朋友,我会告诉他/她如何去做?
26.我的核心重点是什么?我的长期的情感价值、目标和志向是什么?
27.根据核心重点,我要停止做的事情是什么?要专注做的事项是什么?
四、做好出错的准备(P):预防过度自信、设置一个止损点、决策流程的公正性
28.我预测的未来是怎样的区间范围?最差的结果和最佳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29.假如我的决策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会是什么?面对最差的结果要做什么准备?
30.假如我的决策成功了,成功的情况会是怎样的?我准备好了获得成功吗?
31.可以设置一个安全系数吗?
32.有设置一个止损点吗?如果到了什么情况的时候,我需要做出一个选择?
33.在做群体决策时,我们确保决策过程是公正的了吗?
读后感
回顾过往,自己需要做决策的时候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关于升学,婚姻,买房,职业,投资这几大方面。基本都是靠直觉在有限的选择里做决策,答案只有“是”或“否”,没有考虑过答案本身是否有问题,也没有考虑过决策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更没有考虑止损。如果能早一点读到这本书,也许有不一样的今天。
很喜欢读这类从底层逻辑分析人的行为的书,可以告诉我们人性有哪些缺陷,针对这些缺陷可以用什么方式去优化。然后做事情可以有一个套路,根据套路来做,事情的结果不会偏离预期太多。
以前学习知识,目标是了解这个世界。然后发现“知无涯,而生有涯”,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做为一个普通人,与其去了解无限的知识,不如多了解下人本身,了解自己。当理解了人是如何思考,决策,行动,再来看如何将理性和感性互相切换或融合来观察生活,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
回到决策上,虽然有了决策的流程,可以让我们对选项想得更周到。但是决策选项的质量却依赖于思想的深刻和良师益友。
比如职业的选择,我们根据决策流程,可以和多个猎头保持联系,获得更多的职业选项,还可以咨询职业规划师,分析哪个职业更有发展前景。但是回到自己的核心重点,个人的人生意义,个人的长期情感价值,目标和志向是什么这个问题,是需要在日常中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什么情况下会启发我们思考呢?
阅读的时候,通过阅读他人的思想著作,生活经历,来审视自己的人生。近来喜欢读一些40-50岁成功人士写的书,看看他们是如何回顾自己的30岁,以此来思考,如果我40-50岁要像他们那样生活,我在30岁时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讨论的时候,就一个问题,讨论让我知道了还有其他的角度,对问题理解更深刻。如果是和一个“高人”讨论,更容易获得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在过去,一个普通人很难结识到很多的“高人”,所幸现在知识服务很发达,我可以通过“得到”APP知道不同领域的高人们对同一个问题是如何分析的。这些高人就是我的良师益友。
写作的时候,写作内容要表达一个意思或者经验,意思的抽取,经验的总结都需要思考。
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目前我还没有想清楚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这可能是一生都要想的问题。但可以很明确的是我可以带给别人价值。除了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妻子,妈妈,职员的价值,我还可以有更多的身份,比如志愿者,知识博主,养花爱好者,环保支持者......,每一种身份,我可以通过行动,分享,协作带给他人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树立自己的影响力。当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时,也许我的人生意义也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