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西南作家》所发秦梅散文《消失的乡路》被文学名刊《散文选刊》转载

秦  梅


                              喜    报

        刚刚得到消息:

        《西南作家》杂志2017年第一期所发重庆女作家秦梅老师的散文《消失的乡路》,被国内文学名刊《散文选刊》2018年第十期转载。

        祝贺秦梅老师!祝福《西南作家》杂志!深谢《散文选刊》编辑老师!

        再接再厉,多写多发!用文学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文学!

样刊封面


                            消失的乡路

                      文/秦 梅(重庆合川)

  

        薄薄的轻雾飘荡在山间,一行行碧绿的茶树顺着山坡延展,坑坑洼洼的小路便从茶道间穿过。茶树刚冒出的新芽,像细细的绣花针浅浅地绿着,摘一两根放进嘴里慢慢嚼,淡淡的清香,一年中,最好的茶便是这毛尖。

        走过茶山便进入一片松林,小道隐没在林间。灌木、茅草、蕨苣覆盖了山路,鸟儿在树上欢快地鸣叫。拨开草木,脚下的松针金灿灿的,踩上去软软的,踩碎细枝,便发出轻轻的脆响。

        童年时,我们背着背篓在这山间割柴,或追野兔、抓山鸡、采蘑菇,像松鼠一样爬上松树荡秋千,摘了松果当手榴弹玩打仗。山林间回荡着我们的笑声叫声,受惊的白鹤叫着腾空飞起。

        近几年,村里人大多进城务工去了,山林里便没有人割柴。松树枝叶繁茂,几根枯木横倒着,地上冒出星星一样的野生菌,青绿的苔藓默默地生长,时而传来阵阵浑厚的松涛声,三十几年前的小松林,如今仿佛成了原始森林。

        出了松林是一面山坡。退耕还林后,所有的土地都种了树苗,村里人却又大多进城,没人打理,蒿草便疯长到两米多高。枯干的蒿草倒伏在地上,一片金黄,一直铺展到我家院子。

        祖祖辈辈走过的小路早已不见了。我们凭着记忆,穿行在厚厚的蒿草地,淹没在一片金黄里。穿出这片金子地,就到了院子,此时满身金色,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公路依以前大路修建的,把村里每一个院子连接起来。从以前的鱼塘稻田菜地穿过,铺满了细细的石子。而我们家的多数田地都在以前的大路边,现在修了路,只剩很少的边角了。我们家考上大学的有三兄妹,还有着农村户口却在城里打工的三个哥哥姐姐,每次回乡都深深叹息,以后老了,在城里没有了工作,回到乡里来做什么呢?

        我们院子里现在只有两户有人留守。我家西院那边的姓唐,老大在建筑工地从楼上摔下不幸身亡,媳妇就用赔偿的21万在城里买了房子,开了小茶馆谋生,供儿女读书;二房的两口子养着两匹马,给村人托运东西,女儿职高毕业进了厂工作;东院的黄家两兄妹,先后两年二弟和女婿在煤场出事不幸亡去,弟媳带着两个女儿和补偿的25万改嫁到老院子去了。失去丈夫的女儿精神出了问题,早年守寡的黄大姐因儿媳都在外务工,便带着孙子去了保合与女儿一起生活。侧院李家两兄弟,老大在外偷了东西坐牢了,老二得了怪病42岁就死了,老婆带着女儿也随着城里修车的儿子一家生活;孤儿吴辛万在外嫖妓得了艾滋病自杀了;杨家和周家的儿子女婿合伙在城里承包了街道清洁,就把父母接去干活了,只剩杨家90岁的老母亲一人在家,由老院子的女儿隔三差五送些日常用品过来。

        这一个小院,便浓缩了广大农村几十年的兴衰史啊。

样刊内页(局部)


        我们家的房子常请人维修,88岁的母亲说,老家有房子,才有根,落叶都得归根啊。房顶花园只剩芦荟顽强地活着,一层一层地堆积着,随风零乱。后院的几百棵柑橘树、桃李树只剩三两株还存活着,树老了不再开花结果了。站在老屋前,回想起二十年前,一家人坐在院坝,看着月亮闻着花香,父亲放着古老的留声机,讲着远古的传说,那情景还历历在目。不觉鼻子一酸,泪便来了。

        父亲因病去世已25年,故乡也没了记忆中的样子。那时是泥泞小路,地里花果飘香,湾田里金灿灿的稻浪随风涌动。河流两岸翠竹掩映,河水叮叮作响,清澈见底,鱼虾游玩其间,鸭群欢快地追逐着鱼儿。院落里到处奔跑着快乐的孩子,那时的家乡是兴盛的桃花源。

        而今,院里人去楼空,良田荒芜,河流干枯。祖祖辈辈盼的公路修好了,走了一辈又一辈人的乡路却消失了。

        我们祭祖完毕,又踏着乡间的小路,离开老家,开车离去。

        我的家乡,依然兀自地老着。

        家乡的小路,却消失在茫茫的荒野。

        我们的根,却永远还在这里。

秦  梅

        作家简介

        秦    梅,重庆市诗歌学会会员,合川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学》杂志签约作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祝贺《西南作家》所发秦梅散文《消失的乡路》被文学名刊《散文选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