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了解自己,一切变得不同 ——离九思《品| 檀木山》

《品| 檀木山》

作者:离九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前者既包括宇宙的终极真理,也包括人们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思索和总结;而后者的涵义,则是我们面对和赖以生存的物理世界,是物质层面的范畴。人类自从在这个世界上诞生以来,无时无刻不在填补物欲的道路上中勇猛精进,一刻也没有停歇过。在对物质的追求和索取之中,精神层面的思考也相伴而生。

九思老师的《品| 檀木山》这篇小说,在“道”和“器”两个层面,给了自己的解读。

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我国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伴随着土地经济的兴起,耕地保护、农民生活和开发商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暴力拆迁一度遍地都是。很多人只不过仅仅出了个门,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辛苦修建,几代人住了几十年的祖屋已成一片白地!这不是故事,是曾经发生的真实的事件!

面对巨大的不可逆的社会洪流,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扑面而来的大变革,不管我们多么渺小。利益的冲突,原有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要么是接受和配合,自觉融入到这个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洪流中;要么做一番无谓的抵抗,最后被动地融入到这个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洪流中。

“我”的父亲主动配合拆迁,从原有的村落搬进楼房,虽有无限不舍,但做法当然是正确的。王满川的父亲以死捍卫自己的老宅不被利欲熏心的开发商暴力拆迁,当然也无不可。但是,在真实的那段历史中,王满川的父亲绝不是普遍的,只是个例!

但是,无论自觉,还是被动,骨子里的对于长久以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留恋和怀念,都是长期的,根植于骨子里的!这一点,大家并无不同!

“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土地与人,反哺还是掠夺,那是人类应该思索的大课题。”作者文章中的这句话,这也是作者的第一层面的思索,是形而下的。

几十年来,伴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瘠,人们的信仰在缺失,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和传统在巨大的物欲掩盖之下,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为了利益,人们肆意妄为;为了掠夺,人们无恶不作!

二十余年过去,整个国家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农田变成了钢筋水泥。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住上了居室,变成了新的城里人。而一批批的所谓的“聪明人”,乘着时代给予的红利,摇身一变成了社会的成功人士。

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占据着社会的巨大资源,拥有广阔的人脉,手中掌握着相当的财富,表面上做着造福于民的公益事业,背地里却干着不为人知的龌龊勾当。小杜老板的爷爷杜干部,或许是一个只知道盲从的旧式农民,虽然干了坏事,但因为时代的洪流,算不得个人的大错。可是,小杜老板作为一个985毕业的高端人士,欺世盗名,藏污纳垢,给国家的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才是罪不容诛!

社会秩序的维护,一靠法律,一靠道德!法律条文虽然包罗万象,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制止人们的恶行恶念;道德对人们言行的约束,则要远高于法律的标准!道德是衡量人们是非对错的最低标准,而法律则是不能突破的底限!我们都知道,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道德则有赖于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传承。

当流传了两年的拆迁的传闻终于变成现实,“在换尽旧山河的蓝图里,这座户户乡里乡亲,院落连着院落的黄角垭村,终将成为横贯东西的S327交通枢纽。”“我”亲眼看着这一切发生的彻底的变化,心里“在愤闷和惆怅间摇摆时,忽而想起檀木山,便备了一身行头,开始了自我逃避的七天行程。”

檀木山,象征着心灵的寄托和探索。这是作者第二个层面的思索,是形而上的。

在阅读本文时,我仔细度了一下,檀木山,黄角垭村都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不用说,这些个地方很美很美,巴蜀之地,自来人杰地灵!

“我”来到这个提前预定好的JW户外俱乐部酒,意外地认识了王满川,“一个留着板栗色羊毛卷,两侧和后脑勺铲得只剩青皮的年轻人”。通过王满川的介绍和指引,“我”领略到了善若洞的浑厚静穆,见到了表里不一的小杜老板。前者是传统的坚守,后者是信仰的缺失!

“我”从老家来,带来了老家的钥匙,来到这个满是佛像的通天洞里,“我整理衣冠,站在通天洞那尊双手摆出与愿印的佛像前叩拜下去,心中安定。一面体会与圣者的亲近,一面体会与大地的融合。”

“我扯断手腕上的红绳结,把两把钥匙塞进佛像坐着的石透雕须弥座下。从此以后,唯有我知道钥匙的所在。它们会和石窟里的这尊佛像一起,确凿无疑地守在这座檀木山。虽无形无相,却又无处不在,正如我对老家、对土地的思念。”

不用多余的发挥,不用做过多的解读,作者这几段话已经明确地点明了这篇小说的主旨。

因为了解自己,一切变得不同。2023-1-29   16:23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为了解自己,一切变得不同 ——离九思《品| 檀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