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的疫情文学

千篇一律的疫情文学

原创 木荣春雷 

关于疫情的文章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了,仔细一看,内容与感情基调,如同亲生兄弟的长相一般,总有几分相似。疫情我们可以写英雄人物,可以写窝居的自己,可以写武汉的群众,当然也可以写苦难的死者。相比之下我们最应该写的难道不是苦难的死者吗?

然而现在十篇抗疫文章里面有九篇都能提到钟南山,少有谈到武汉群众的,更别说那些逝者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变得麻木了,逝去的人,在我们看来就像是一串会跳动的数字,一万,两万,三万。看的多了内心也就渐渐毫无波澜。在看过新闻一笔带过的死亡名单,我们写的不过是什么沧海横流,生灵涂炭之类的泛泛之谈罢了。

对于武汉,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恐怕都是幸亏自己不是武汉人吧?对此我们从未深入地反思过,更没有人能像巴金老爷子一样敢于自我批判。武汉封城,他们的生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他们心里该有怎样的压力,这些都没什么人提到。

纵观有关疫情的获奖作品,读罢之后,只感觉如同看了N遍感动中国。无非是一股悲情叙事再加上造神般的讴歌。本应是由衷的情感抒发,已逐渐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套路。掌握了这个套路,几乎不加思考就可以写出来不错的文章。

或许大家觉得这就是弘扬“正能量”了,这就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了,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我们一边不忘表达自己的正义,一边却又在变得越发麻木。这种正义的表达,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做了点什么。不过,事实上,我们什么也没有做。”

所以我觉得关于抗疫的文章大多不过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将疫情的苦痛淡化了,我们现在想到的只有医护人员的伟大奉献,中国人民的伟大抗疫精神,我们缺失对苦痛的直面描写。就像陷入到了一种战天斗地的狂热之中,我们的文字飘在了空中。文学的根应该是扎根在人民身上的,我们将死难的人民遗忘,将英雄人物摆在了天上。

其实这难道不是对英雄的一种消费吗?我们蹭着英雄人物的热度,借着他们来使自己的文章更感人,感动之余却少有反思。比如,我们是否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医生救人难道不是他们的职责?过分对英雄的赞扬会不会构成一种绑架使得牺牲合理化?

现在的很多人以为自己的思想是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的,其实全然没有,我们缺失深度的思考。于是乎,当今的疫情文学都好似有同一个生母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篇一律的疫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