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辉名师+研修共同体(十三)

严冰专栏


严冰,长安九中教师,在九中大家庭里默默努力十余载,所撰写的教育论文和教学设计,先后两次荣获西安市教科所优秀教学成果征集二等奖和三等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两次获得长安区课件大赛三等奖;多次被评为长安九中优秀教师。十六年来艰难曲折的教学路,从未改变一颗爱孩子的心。始终相信热爱孩子是自己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用最纯的心善待每一个幼小的梦,静静等待每一朵花开放……




阅读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一书心得体会

长安九中      严冰

最近一直在读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一书。看了肖老师的这些课例,我感受颇深。

肖老师讲的课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朗读,他的课大多数是在老师和学生的琅琅读书中一步一步推进,一步一步深入,最后到达文本深处。在反复的读中,学生认识了生字词,明白了含义,读出了感情。反思自己的教学,恰恰是少了这一点。常常因为课文太长,或者说自己总觉得教学进度太紧张,就把读这一环节省略了,总是告诉学生:“你们要提前读,上课的时候我来直接问问题。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增强上课效率”我的整节课就在琐碎的问题中度过。常常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上成了历史课。总觉得读书有点儿浪费课堂时间。让学生慢慢吞吞读书就没有时间回答问题了。现在想想学生如果只会机械地回答问题而不读书。有什么效率可言,这样的课怎么能称之为语文课呢?想想自己在教古文课时自己都感觉上得很枯燥,一般情况下,第一节课疏通文字,一个一字一词的讲解意思用法。认为字字落实就万无一失,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把新课都上成像是毕业班的复习归纳总结课,常常自己都觉得没意思。第二课时经常是问几个常规的问题:文章的章法与结构、情感、语言特点、思想主旨、写作特色等等。然后让学生去背诵。然而上课的效果总是不理想。貌似该讲的都讲了,可是学生背诵的时候,总是很困难。有的什么都背了,考试做题题型稍微一变就不会了。

再来看看肖老师的古文课。完全没有枯燥之说。他讲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开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接下来跟老师一起读难认难写的字词,在充分的朗读之后,提问题目能不能改?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有了之前的充分阅读,回答问题有理有据。学生在不同的回答的过程中,老师顺便询问个别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朗读语气。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原来读书也是一门学问,而且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第二问,依然从题目出发,问学生:与其说柳宗元是在游西山,不如说柳宗元是在---------西山?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学生有的从情感出发,有的从背景出发。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发人深省。最后,将学生的这几种答案进行比较升华。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要旨。

第二、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他的教学中总是非常注重“语言”,对语言的理解,语言中所传达的情感。语言中传达的思想。把握非常到位,也很重视对题目的分析,重视题目,重视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

第三、经常用主问题来贯穿、领起全文。上课一气合成,思路清晰。想想自己的课堂,总是有很多很多的琐碎问题构成,上课总是问答问答,枯燥无味,把美妙的文章撕成了难以再恢复起来的拼图。

第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得出答案,而老师绝不灌输答案。语言总是幽默风趣,这样就营造一种轻松的上课氛围。学生自由发表言论,真的是学生在学。回想自己的课堂,有时候会陷入僵局,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总在抱怨:“这些学生怎么总是启而不发?”私下询问原因之后,学生说害怕说错了,所以就不敢说。课堂死气沉沉,这可能是因为自己在设定问题时答案过于僵化和唯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及高度。是自己的启发方式有问题。

总之,这本书必定对我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很大影响,但愿我能在大师的指引下领会语文教学的要旨。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朝辉名师+研修共同体(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