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字含义的演变与治水

{字匿信史——“亂”与“治”

        古文中带“乙”的字中有个很特别的字,那就是“亂”字。这个“亂”字可有点意思,古代与现代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先来看看其古文:

        “亂”字最早是金文,初始构型与繁体“亂”的左部相似,其构型含义为整理丝线。战国文字出现两种添加构件以加强表意的字形,一种是四个口,一种是加“乙”;两种构型中,前者没有能流行,后者就是篆书乃至繁体的依据。加“乙”的“亂”字构型表示整理丝线以使其源源不断,其核心意思还是整理,加构件“乙”能加强“亂”字的条理含义,在此基础上引申则可表达治理的意思更加清晰。比如《书·泰誓(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但表示有秩序的字,后来出现很多,特别是“治”字的出现,完全超越了“亂”最初表达的程度,这是“乱”字本义湮灭的原因。“亂”字突出条理性,理顺千头万绪,条理分明,所表达的核心意思为各行其是。“治”源于治水,水往低流,治水焦点在与水与土,以及水与水间的关系。其重点平衡利害关系,获水利而防水患,所表达的核心意思为并行不悖。“治”最早出现在篆书,其右部构件“台”为理解字义的关键:

而“台”字上部为“以的简写,省去“人”:

金文“以”却又从“厶”,请看古文“厶”:

而“台”字最后定型也从“厶”:

        从战国文字看,“台”有从“厶”,也有从省形“以”。而省形“以”其实一定程度可以引申为“厶”。但从更好理解“台”字的角度来说,“台”应该从省形“以”从口。其构型表示所持物可果口腹,会意心情好、愉悦,为“怡”的初文。

        因此,“治”则为水流(河流)使人愉悦,亦即得水利而避水害。因治水需要平衡各种关系,比“亂”字所能引申的有条理更贴近有秩序的社会关系,所以“治”代替“亂”成为形容有序社会的主要用词。

        至于“亂”字为何后来为何引申出与初始本义相反的字义,其原因在于,表示秩序混乱,没有比一团乱麻、千头万绪的状态更贴切。而“亂”正好可以反向引申出一团乱麻的意思。具体来说,现代表示乱的词语主要有:混乱、紊乱、凌乱、杂乱、错乱、缭乱等。这些词中,混与凌都基于水(冰),状态不稳定,特别是混,浑(混)水自然会澄清。杂(雜),篆书从衣从集,意为一堆衣服,大小颜色款式等不统一,突出表达个体差异,其实与秩序关系不大。错本义为磨刀石,引申为(某物)需要修改,亦即不适合,有误差,突出表达相互匹配的角度,其实与秩序的关系也不大。紊与缭皆从糸,而且两者都有交缠的含义。紊字从文从糸,会意丝线交织而有纹理。缭从糸从尞,请看古文尞:

        尞本为架柴烧火,有些地方用“寮”字指房子,正是基于“尞”的这个初始意思。类似的还有瞭字。“尞”引申为火焰交织,潦、撩、僚,皆基于此义。为明确使用引申义,另造“缭”字来明确表达。缭字基于火焰交织,因此除了交缠的含义,因为火苗跳动,所以缭(尞)还含有不断延伸(变化)的含义。因此,缭乱多用来表示动态,比如眼花缭乱。基于尞字不断延伸含义的有遼字。

        所以,紊与缭都有交缠的含义,但紊是静态的,表示状态;而缭是动态的。

        综上,混、凌、杂、错、紊、缭等词,都不如“亂”字引申义一团乱麻所表达的无序程度。因此,原来表示整理的“亂”字,因为正反两方面原因,后来引申出千头万绪,秩序崩溃的相反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亂”字含义的演变与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