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张靓蓓、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一个男人的征服与温存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人称“我”口诉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电影生涯首个十年的追梦历程。站在荣耀的顶峰却通过这本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他经历过高考落榜,美国名校毕业即失业,做了整整六年的全职家庭煮夫。

人到中年,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受器材,扛沙包。他不好意思再谈理想,可理想已经深埋心底。《十年一觉电影梦》将述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一个男人的征服与温存。


小时候的李安:

李安小时候瘦小多病,家中姊妹四个,就数李安最难带。生下李安之前,脐带绕在脖子上两三圈,好险。

李安的童年非常快乐,花莲八年,地方的纯真、朴实,人情的温暖、诚挚,给他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尤其是花莲师范附小的启发式教学,是他上艺专之前最快乐的一段学习岁月。

十岁因爸爸调职,全家迁到台南,这是李安生命中第一次经验到文化冲击,十分的戏剧化。人家多是渐进式地,他则是突然地,乍从一个完全外省、讲国语、美式开放教育、没有体罚打骂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本省、讲台语、日式填鸭教育、体罚打骂、注重升学的环境。

初中有三两好友,不爱学习,可挺乖的。李安对高中的印象除了上课,就是补习。可一上舞台,李安就找到了使命感。考大学于自己而言,顶多多了基础知识的培训与规训,对于自己毫无意义。但就此学戏剧的话,自己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性。

在学艺术的过程中,作者感到很自在。正如李安说的,一搞戏剧,他什么都想尝试。也正是因为艺术,让李安醒悟,原来人生不是千篇一律的升学与读书,从小到大信守的方式也并非唯一,其实每天都可以过得不一样,很过瘾。

因为决定了去艺专,爸妈找李安谈话,他还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家人也支持他,但觉得李安不仅如此,应该有个更大的舞台,毕业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李安对大学学习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另一个文化冲击就是离开台湾后可以看“禁书”,也是头一回,让作者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不一样的观察角度。

伊大两年,艺专三年,五年的戏剧养成教育,成为李安日后电影创作的底子。可毕业后面临着美国的失业季,李安这6年闲置在家当起了煮夫,可他一直没有停止对导演这份工作的热爱,他写的剧本《推手》《喜宴》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引:李安喜欢电影的渊源
李安对于电影的喜欢从娘胎里就产生了,妈妈怀孕时最难抗拒的两个嗜好之一就是看电影;在他还不会走路时,她就推着婴儿车带我进电影院了。电影看多了也就成了他们情绪的避风港,在此过程中,妈妈会对李安看外国片时产生的疑问进行引导。妈妈说:“外国片好看啊,等你长大,看看能不能拍更好的华语片。”

李安这个人:

从小在台南一中不如人,艺专低人一等,毕了业,服兵役剃光头,又被女朋友甩掉。到了伊大,都是美国人,感到格格不入。台湾留学生又多是念理、工、医、农的高材研究生,他是唯一念戏剧的大学生,虽然努力,可仍旧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上。

可在电影上就不一样了,那是他最充实最真实的日子,那能激起他的胜负欲。这就是李安,难缠又执着的李安。

李安的太太:林惠嘉是她家最杰出的孩子,先后就读再兴、北一女、台湾大学,是伊利诺伊大学博士。

太太性情刚直专注、独立聪明,李安委婉柔和又心不在焉,不太懂得照顾自己和别人。在李安失业期间,太太养家,并给予李安极大的个人空间,这也是他一直保有热爱的重要原因。

对于热爱,一定要发挥到极致。每次他都是拼命去做,尽最大的努力,毫无保留。总觉得唯有个人的奋斗意志到位,才对得起大家,对得起自己,他才能够坦然。

拍电影时的李安:

毕业作《分界线》给了李安极大希望,可希望也慢慢就此破灭,直到1990年暑假完全绝望,计划全部死光,锐气磨尽,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要不要回台湾?平常他在家负责煮饭、接送小孩

这期间也偶尔去帮人家拍片,看看器材,帮剪接师做点事,当剧务等等,因为干事笨拙,后来只好去做些出苦力的事,拿沙袋、扛东西。

因为国民党的关系,他在台湾受的是中原文化的教育,又是外省第二代,所以成长中的认同感跟中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他的教养,由不得他选择。在他后续的父亲三部曲中,这种跨文化之间的冲击与调试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来。

李安的第二部参展影片《喜宴》获得了第一座金熊奖,也是这部影片改变了他的电影生涯。正是这部电影,跑宣发的过程中,他开始和各地媒体建立起交情。

虽然电影获奖了,可父亲一直希望李安去教书,即便在电影方面取得了诺大的成就,作为家中长子,被寄予很高的期望。父亲三部曲都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台湾、在他身上所产生的变化。

一方面他以自我实现与之抗逆,另一方面他又因未能传承而深觉愧疚。这个父亲形象是中原文化的一个代表,也是自己内心的牵绊。

父亲三部曲后,李安内心的武侠梦促成了他的电影《卧虎藏龙》。好事多磨,这部电影也是最磨性子的。在制作《卧虎藏龙》期间,即便坐都坐不住,躺着做也得臻致完美。

看了卧虎藏龙的前期制作到后期宣发,真的是劳心费力,只有尽120%的精力才有可能得到60%的收获。《卧》里面好多场景都被剪了,或者是导演的高要求致使最终的完成度可能也只有四成左右,实属不易。

想象和现实总有落差,我们所想的,有时候做不出来反而会碰出另外一个东西。拍片时,每个人都在做制作意志的最大延伸,求取最大的效益、最大的回响。

好多想法也只有落到实处才生了根,玄虚不的,在整个过程里,要去体验,得承担后果。但不管体验到什么,结果并不会因为我们认知的不同而改变。

不论是李安导的电影还是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个人,他低调,含蓄却又不失力量。对于热爱,全力以赴,同时他也肩负着一份责任,电影人的自省,如何将优秀的中原文化传递出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张靓蓓、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一个男人的征服与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