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幸福的人

                第二十七章

                让大家有新的想法

            (1)周家湾坐落在这里

        周家湾坐落在南北走向的大山末端。这条山的南末端突然止住了,没有再延伸。虽然没有延伸,但是像树根一样分了五个叉。

        爬上村庄的最高峰顶,咋一看就像人的一只手,如果人面向南一站,这座山形就像人的一只右手,按在海平面上。

        每根指头都有名称,从东面向西一根一根说起:第一根名字叫前庄小梁梁,像右手的大拇指,紧连着杏树洼,那里有周志立挖的庄院。

        第二根叫庙梁,像人手的食指,食指尖延伸到羊路沿,食指的东侧一直到杏树洼,底下院,当中院,上庄就座落在食指的大弧度里。上庄被地震破坏了,住不了人。田学峰修建的庄园正好在食指和拇指中间的夹缝里。从田学峰的小庄院里开始向南走,经过上庄,当中院,底下院。底下院的南边有个㙘岘,叫前庄㙘岘,这是人为的㙘岘,为了走近道,月长日久就形成个小豁口,于是人们给小豁口起了个名字叫前庄㙘岘。㙘岘的南边是周秉云的计姑姑家修建的新庄院,没住几年就把家搬到计嘴子去住家!这道新院子闲了下来,后来周志平家买过来住了家。

        周志平与父亲分了家,就把这道新院子南边,有集体羊圈,羊圈的南边有集体的停手扶拖拉机场,重新平了平,就地箍了两孔箍窑安了家。这条像食指山的东面坡,从小到大,再到小,从新到旧,再到新,一共有八道庄院。

          三道旧庄院,在山的主要部位坐落。这三道院不知是什么朝代,什么人修的庄院。无论谁住也得整修一番,才能够勉强住人,安全度非常低。从南到北主要住的是周志平家,周秉云舅舅家,周维学家。

        像食指山的西面,南边是冯士虎亲自修建的庄院,冯士虎庄院的北边,是周秉云大舅舅家修的新庄院,他们从底下院搬到这里住家。

        食指山的第一个指节的背部有一座方神庙。是周家湾里祖祖辈辈人的希望。每当到下雨季节,如果没有雨的话,大家就得上这座庙里求雨。无论谁家遇上不顺心的事,无论是人、还是牲口有病,都得上庙去求药。每月初一、十五,有专人上庙敬香,敬台上都有贡品,至少是白面馒头,偶尔也有水果,当然供水果的几率太少了,因为山区就没有什么水果,山里仅有的桃子和杏子都不能敬神仙。因此,这条分支叫庙梁。

          庙梁,西边就是第三条山,叫中庄梁,向人右手的中指。中指指头南边有一片平地,叫井滩子,传说有口井,主人搬家走的时候,先把井口用碾盘盖住,碾盘上面盖上土,看上去跟没井一样,这才离开家乡。

        搞不清楚,为什么故人把井口盖了呢,众说风云。具体位置后来人也搞不找到,有人猜测就在中指山的末端处,当然找过N次,以失望而告终。中梁的西面最南坡,是邻居村冯庆举修建的新庄院。

        第四条山像无名指的西面指跟处约有百米的弧度,在这个位置有个庄院,就是中院。看来修建这个庄院的时候,动的土方比较大。窑洞前面的场地面积很宽敞。周瑆一家,周白波一家,周志广一家,就在中院居住。这条分枝叫窖梁。

        当年周家湾里的庄主周尚俊就在这个位置上安家。此人以龙为本,生意辅助。敬重工、农、商、学、兵。为人的遵旨:弱者不欺,强者不屈。帮助别人排忧解难,兄弟比较多,唯有他一个人的寿命长,是弟兄五个人的儿女的靠山。命运也不好,是个操尽了心的人。享年六十岁,寿终正寝。

        人丁兴旺发达,周家湾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他的后代。

        第五条山,像小拇指。周维旭和大哥周维民,两家在小拇指西面修建了新庄院。顺着小拇指这条山向北,形成了一道约有150米的弧度,上院就坐落在这个弧度里。周志晓家,周维军家,就住在上院,周维山一家,原来也在这里住家,后来把家搬到了杨家湾和周维英同庄院。

        上院往北延伸,有两个小湾。周维武和周维文各在一道小湾里修了新庄院。这条分枝叫榆树梁。

              (2)大家的生活方式

        和先辈们一样,以农为本,少部分人养羊只,靠自然降雨生存。山上草少,耕地面积紧缺。勤俭持家是传统,老话说的好:“节省下的,就是挣下的。”

        山里人有件宝贝——羊皮袄。周家湾里人都有羊皮袄,三九天可抗寒了。它替大家节省了好多布匹。羊皮袄从九月重阳过后就可以穿。一直穿到清明节过后。也算是一件宝衣。它的好处既能取暖,又能节约能源。

        有句古话赞扬羊皮袄:“六月天穿皮袄是富家。”三伏天穿皮袄还真不觉得热。

        周家湾全村约有二百四十口人。生活在约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均占地面积约六点五二亩,沟壑占去约零点四平方公里。山、丘占去约零点四平方公里。农田面积占约一点二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积占零点二平方公里。实际上保收粮食的农田面积有一平方公里。人均占耕地面积六点二五亩,加上丘陵面积零点二七亩,一共六点五二亩。有的住户平地少,洼地多。大部分人的土地面积都靠沟边。虽然,地表平,实际上不长庄稼。因为靠沟边的耕地,地下没有墒,一年又下不了几场透雨,庄家没有条件长。靠沟边的地约占零点二平方公里。

        真正的保收粮食的农田只有六点二五亩,也就是一平方公里。如果有水灌溉的话,这一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积,二百四十口人也种不过来。

        周家湾里的土地说是平,只能以平的概率而 言!各种农用机器无法耕种,也没有几亩地适合手扶拖拉机耕种。

        天阴下暴雨,山里的洪水也没有蓄水池蓄水,水土大量流失,沟,逐年向山坡延伸,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地下又没有水源。人口不断的增加。

        解放初期全村只有五户人,一共二十口人。人均占耕地面积约七十五亩,不包括洼地。

        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初期。全村有六户人家,一共有三十七口人,约增加一倍人。人均占耕地面积约四十点五亩,不包括洼地。

        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全村增加了十六户(包括从外面进入本村的五户),一共有九十六口人。约增加二倍。是解放初期的五倍。人均占耕地面积约十五点六亩,不包括洼地。

        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全村共有三十二户人,一共有二百三十七口人,增加了1一点五倍。是解放初期人口的十二倍,增加了十一倍。人均占耕地面积六点二五亩,不包括洼地,包括洼地占六点五二亩。

        人与土地占的比例是一比七少一点,一比六多一点。在这样比例的情况下,没有水源,难以达到小康水平。 

          政府为了让大家过上小康水平的生活,只能出台搬迁政策。想要富裕,那还得要自己动手啦。不能等政府给大家往嘴里喂饭吧。

        一九八零年,生产责任制那会儿,本村人均承包耕地面积8亩,包括洼地。现如今人与地的比例逐渐下降。村里有好几家人,家里有国家职工,有正常的生活水平。没有职工的家庭经济收入不理想,临近搬迁的那年,周家湾里还有的人没有买过自行车,也许是太节俭了吧。

        早些年有人走出周家湾,还是来到了没有水的地方住家,据了解生活条件也不是十分好的。例如周维山家,周生和家,周生虎家。这几家人离开周家湾比较早,可是没有搬到有水的地方。

        在周家湾里住家的人,有部分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学手艺的,做生意的,家里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甚至有能力自发搬迁到其他有条件的地方住家,特别是有水的地方,过上了富裕生活。

        有一部分年轻人还沉闷在家里,没有提高生活水平的方向。这几天大家看到中院场院上的小轿车,有些年轻人心动了,他们时不时的跟周瑆聊天。

        跟他聊天的年轻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大家一定会猜出来。同年当岁的,都是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人,为什么周瑆能够开回来一辆小轿车,而我还没有摩托车骑。谁都知道天上没有掉馅饼的,谁都知道,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拼搏。只要有这个想法,能走出第一步,就能走出第二步,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给在北京一家公司上班。他买了这辆小轿车,为了上下班方便,不打算从北京开车回到周家湾。这两地少说相隔一千五百公里。作为一个新手驾驶员,开上小车上这么长的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周瑆走出去这几年有个经验,他不便于给村上的伙伴们说,只能以开车回家,用事实来让大家悟出一个道理:“人走他乡一步容易活,树移乙地容易死!”现代科学植树,栽一棵活一棵。况且,太平盛世,政府大力支持,人到优越地方自然发展,比原地努力奋斗效果更好!与其说,在家里享福,倒不如说,出去外面吃苦。只有能吃苦,才能得到甜!最不好的结果,至少,能够减少一个在家里吃饭的人,这也算是赚了。

        有人说的好:“好出门不如歹在家。”那么,再想,就这么好好的待在家里又有什么用呢?人在世上不闯一闯,就等着一天吃三顿饭,意义何在呢?社会能不能前进?人的生活条件能不能提高?没有良好的发展,物质匮乏,一切发展都会瘫痪,将会受到别人的歧视!

          我们可以想到,早些年日本那么小的一个国家,为什么对我们那么狠呢?其原因是否与我们只想着一日三餐,没有想着说,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让社会文明、让科学发达有关呢。

        有人会说你吃一天牛肉,我喝一天米汤,你照样活着,我也没有死呀,你的身体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我的身体也没有差到哪里去。这样的想法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受人指责呢?还是我们做个讲课的人。

        周家湾里的伙伴们是明白人,是聪明人,虽然没有人给他们直接说一些大道理,但是周瑆就是他们的现实教材。每天他们玩耍在一起,跟以前的生活方式就是不一样,言谈举止都为他们起表率作用,使他们感觉到人确实可以改变,有钱人气质就是不一般,有一定的吸引力,在他的身上感觉到全是闪光点。

        古人云“跟上好人学好艺。”别说周瑆这几年出在外的吃苦,就看他精神状态和他的实力。一辆小轿车不是千元人民币、 二千元人民币、 一万元人民币 、二万元人民币就能够买到的,这辆小轿车就是他吃苦的结晶!

        周瑆这几天跟小伙伴们在一起以玩的形式引导大家,他觉得这次回来触动了他的好朋友,他感觉到每个人心里已经在动,如何走向自己想要的那个方向。已经感觉到,伙伴们已经有了打算。

      伙伴们需要方向,他以自身的经历给予大家提供资料!他讲述了自己在石油队上当标杆员的经历,石油工人真的苦呀!

        他在劳务输出公司上过班。知道银川城里具体有以下项目的工作:建筑工地上需要人,饭店里需要人。各单位需要保安。各小区需要保安。每个工厂需要工人。园林场需要工人。水田里需要农民。只有建筑工地上需要的人才更多。砖瓦工,和混泥土工。运输混泥土工。装卸工,运料工。临时工。街道里的清洁工。职工家庭里需要保姆。产妇需要月嫂。

        现代生活用具大都是用电焊完成,所以电工是个最好的手艺。

        他在工厂上过班。在茶店里当过配茶师。大家听了周瑆的讲述,知道了许多用人的地方,也明白了,他讲的哪个部分比较苦,哪个工作比较容易做,他们心里有了方向。至于怎么做。每个人都有他的特长和爱好,自己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迈开第一步,先去试一试。

        他感觉到这次回来给伙伴们给了动力,目的达到了。着急他的生意。

        周瑆在村子里待了没有几天,就开着他的小轿车,离开了周家湾。他开的小轿车前面走了,有几个亲密的伙伴从心里佩服他,看着远去的小车撞击的尘土飞扬,而且,他们的意识也已经跟小车远去了,腾飞了……

        几年以后,他们的心也落实到了远去的目的,大家都离开了周家湾,一大部分人在政府的扶持下也搬到了下马关镇三山井行政村落了户。家家不缺吃不缺穿。基本上都有小轿车。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是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