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一篇论述禅修化解咨询师耗竭的论文,看到有一段论述话头的文字,心里有所动,随笔写一些记录。原论文:2008届研究生硕士论文.10269.51050103073
一个话头:
投子大同禅师与祛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
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
这就是禅,禅者的态度,禅者的智慧。
第一种解读:文化层面
水映青山,森罗万象:一杯水中有一个世界,水可以涵盖万物,看到的万物和水中倒影有何不同呢?并没有不同,都是所见为实有。这是众相阶段。
水去影没,外相全无:你说是众相,这所有众相都有所载体,比如这森罗万象皆有载体:一杯水。载体没有了,这些实有的到底从何而来?
外相皆无,所言假物: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呢?在水里吗?在眼里吗?在心里吗?连这载体:水也当破掉,水也是外相。以外相显外相,到底所见为何?
返璞归真,茶既是茶:所见一切都是虚幻,然茶依然在我手,茶如实在我面前,就是它,仅仅是当下的它。可惜了它瞬间没有了。
第二种解读:体验层面
水映青山,森罗万象:某些体验层面,可以因人各种际遇基础生成各种情景、幻境,带有极其强烈的情感色彩或体会特点,即使在一静室或与外境无关亦可以体会各种或愉悦、或悲伤等等情景,此心即可以出现承载各境象。
水去影没,外相全无:当体验更深入,则可以汇集这些情境体会的背后,趋于更稳定自如,舍弃外在的情景,如如不动的觉知位置,看体会的情景在流动,感知其状态,在其中体验而又很清晰。
外相皆无,所言假物:所说一切皆是戏论。所言一切都是空无。没有分别和对境,包括色、受、想、行、识等。这个是切实感受、体会前面基础之上的生成。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认知层面。当靠近这个位置,会有超越感。
返璞归真,茶既是茶:虽然有诸多体验,然生为人身,也是最大因缘集合,以人身之身躯感受生活,刹那极其珍稀,也是无数奇迹组成。茶就是茶,茶仅仅是茶。超越了追求境界、体验的层次。这个时刻对于生活的从容和接纳是自然流动的。
对于上述文字只是简述,对于每类层次又有不同的体会高低。所以只是略述。
第三种解读:心理学
心理学目前发展到了具体描述比较清晰的阶段虽然某些体验难以描述但是从科学的位置可以帮助理解。
水映青山,森罗万象:眼睛看到物体,全是虚幻的,因为进入眼睛的只是光线,漫反射的不同光线组合。包括青山、包括水、影子、水面。准确的说,如果光线一致,我们分不清现实中的山、水中的山。比如虚拟影像、梦、错觉都很好的在生活中证实了这些。在心理咨询治疗中,也会遇到各种情景,这些情景饱满、充满了动力色彩,有一些甚至是让人情感上自然受到感染的。
水去影没,外相全无:水没了,载体没了,比如我们所依存的环境没有了,青山在哪里呢?如果漫反射的物体没有,光线没有,我们将面临虚空,这片虚空之中,既没有青山、也没有水。咨询中这些具有感染力的情景让咨询师如身临其境,同时有时候会影响咨询师的内在稳定性。比如某些引起剧烈情感动荡的情景。
外相皆无,所言假物:借助于文字来描述表达,其实只是一种描述。我们认为这个青山、这是水、这是杯子,只是描述和识别符号。如果最初始的时候,描述青山为大海,那么大海也可以代指那高耸的土堆。人的认知系统信息加工,是采集、识别、表达的过程,这个识别都是过去的,这种过去和现在的描述的一致性,带来一种稳定:人和环境的协调。实际咨询中,咨询师遇到的情景按照某种文化认知或者概念分析,有时候容易落入局限里。这些局限好处是为咨询带来一定的框架性,同时也限制了咨询的多元可能性。如果咨询师依然保持在场稳定的姿态,可能有很多转化就会发生。
返璞归真,茶既是茶:既是了解了整个人体的信息识别过程。一个现象:人处于真正的青山中,和人处于虚幻的现实中的青山中,比如:完全五官模拟的情景中,这会不会带来人完全一致的发展结果呢?比如假设人的感觉器官和神经完全进入虚拟世界,那么就存在:本体、虚拟体;这个理念导致了本体不可得的哲学——永远无法区分何为本体何为它体。既然是如此,那么当下的茶、人都是某一个片刻的存在,只存在于当下的感知觉,主体位于当下所有其中,这样是在茶中、在人身躯中、在环境中,在茶香里。
心理咨询在处理过去的事情,同时也为个体未开发展铺垫新的基础。这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当下咨询师和访客的互动也是真实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讨论:
1:茶已没,可惜么?从来没有可惜与不可惜。只是说而已。
2:这种参话头有意义吗?意义不大。实际上两人之间相遇,很偶然,而且两人的基础实践更为关键。在体验的层面上,自然流动和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