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陪我流浪——写给四十岁的自己的生日信

你好!

怎么称呼你呢?小范?该称呼老范了吧?都四十岁的人了。虽然看起来不像,你心里也不太在乎年龄——或说潜意识里逃避长大,因为一直没准备好。

准备不好的。人生就是个黑匣子,没人看得清的——哪怕死了也是看不清的。

还是称呼“你”吧,这样显得咱们离得近。我确实没有一个离得近的朋友可以坐在一起聊聊天,闲适又聊得来的那种。唯一一次有点意境的是高三到外地的高中复读的时候,一起同去的还有一位同学。差不多也是这个季节,中秋之夜,两个人坐在操场的看台上想家。尽职的老师不回家吃月饼,远远地低声驱离坐在各国角落里的男男女女。我和同学笑笑起身回宿舍,俩男生走在一对对的男女之后,哂然于为了高考复读而远离家乡还被老师误会。

确实是该谈恋爱的年岁啊,但跟谁呢?白浪费了那月亮。

就像对于农人来说,总是忙着耕种,来不及去看那季节的风景。这是命运的注定,还是内心的闪躲?

我记得你从未在意命运的加著 ,以为那不过是平凡的日常。只有爷爷会在意那些是你所受的苦,可怜那些病痛带给你的磨难。而奶奶则会夸你一岁半就会拉着她去柴垛里找到丢失的花镜,教一遍就能记住东南西北。妈妈则会说你打小记性就好,2岁半的事都能记到现在。

你没有辜负这些夸赞。你从6岁开始在小卖部卖东西,上学后作业都是趴在柜台上写完的,预备铃响了才能去学校上课,五年级时还能代表村里去乡里、县里参加考试竞赛。村里人说你将来能上大学,但你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大学,也从来没奢望过,因为村里很少有大学生。不过你也从来没有担心考不上考上考不上的事,因为你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如果家里有书看的话,你在小卖部的日子就不会那么无聊。毕竟评书广播只有中午才有得听,电视剧也要等到7点半之后才有好看的。更多时候是一个人呆在店里无所事事。

你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被人打扰也不愿意打扰别人。那时候你就发现了“我”。你把心里话说给我听,更高处是“上帝”在看着我们。也因此,你在不做坏事的同时,连坏的想法也不能有。不知道什么是君子,但已“慎独”了。

随着年龄成长,你连我都很少说话,也忘记了上帝。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而你不懂得调整作息,也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是一味拼时间,身体越来越差,心理也抑郁。现在想来,在最关键的高中后半期,你完全失去了目标,开始想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来寻找路径和答案,但事实只能增加更多的困惑。

那时候你不觉得需要我这样的朋友陪伴,你最想有的是一个全知的老师来解你惑,就像解答每一道数学题一样。今天的你应该明白,人生的许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有经历本身才是真实的结果。

从小到大,在学习和成长方面没人帮得上你,但在未来的规划方面,父亲还是一直在想着的。高考失利,复读期间胃病复发,父亲没有办法预测再一年的高考与病情的发展。所以只能走入伍考军校这条路,希望能解决健康与上学两个问题。

从县城走的那天许多同学来送,但父亲没来。同学说他和弟弟在学校的寝室里哭,因为不知道你到部队之后是否能坚持下来。那时候你还带着药,体重刚够入伍体检标准。

你那时候还不知“命运”为何物,只知道到部队能吃很多苦,吃了苦就能成长快一点。所以你没有伤感,只想去面对一个陌生的事物,希望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改变。

事实上,你需要的不是身体的训练,你需要的是精神的训练。可惜部队不是读书解惑的地方。你精神的苦恼反而让你对训练的艰苦不屑一顾,也因此失去了对在部队发展的兴趣。即便是没有考军校的莫名其妙的失利,你也很难在部队发展下去。

你不适合那里,虽然你从那里获得了很多。此后经年,梦里常回。

即便经历了军旅的洗礼,20岁的人了,但你对社会依然没有一点概念。再次高考并不是想寻找一个工作出路,而是想继续寻找解惑之处。

大学其实让你挺失望的。那不是你理想的学校。没有满肚子学问的老师,只有做事的老师。没有读不完的文史哲,只有报纸、杂志为主的专科图书。没有良师益友,只有让你觉得还不太懂事的“小朋友”。

其实,真正不通社会、不懂世故的是你。你连ATM机都没见过,你连QQ号都没有,你也没逛过街。你只是自以为多读了几本书,有过一点简单的工作经验而已。

不过,也正是这种有点盲目的自大,让你在大学里可以敢想敢做,去张罗一些以前学校里没有的事。但也仅限于此了,你缺少看向社会的眼睛。

你没有在大学里长成你想成为的样子,你知道忙忙碌碌的过完了大学时间。大学辜负了你,你浪费了大学。最主要的,是你没有谈一场真正的恋爱。这是跟大学一样重要的课,你没有选修,更谈不上毕业。

也是,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怎么去爱别人呢?

于是,你继续顺从命运的安排,匆匆忙忙就去实习了。一年的时间里,在一个私人小公司里像一张白纸一样被潦草地画了几笔,然后就回到学校拿了毕业证,彻底离开了有围墙可以屏蔽社会的院子,四处漂泊。

许多年后,你还在想,那时候是不是继续读书,考一个研究生再出去工作会更体面一些?

没有如果。你曾想着弟弟妹妹都上大学了,你也早该为家里减负担了。你还问了别人,大专毕业几年以后还是可以考研的。但一进入社会的洪流,就再也没办法静心学习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或许是你对大学生活的失望,同时也有对社会规则的无知。还记得实习之前的那个短视频剧本名字叫《大学制造》,你看透了大学,但不明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相比性格塑造,部队影响更大。但相比日常生活,大学影响更大。比故乡、高中、部队的影响都大。无论是毕业后的工作方向、现在的朋友、以及以后,都是大学时的同学在影响着,形成了血缘之外的“内环路”。

对于职业规划,纯粹是瞎扯的,因为如果不了解社会、不了解行业,就谈不上职业规划。最主要的,是不了解城市。对于城市的了解,只有等到结婚生孩子以后才会有需求,在此之前,城市只是工作的地方而已。

而相对于工作,感情的缺课一直补考不及格。从23岁到30岁的7年,是事业最黄金的时间,但感情上的磕绊,一直无法去专注于工作,或者说,没有组建家庭的责任“内需”的拉动,也就没有事业的主动追求。

不过,在时尚之都,虽然没有认知去看过那个城市,但周边的江南水乡、山川美景还是熏染了那颗从平原农村而来又念恋唐诗宋词的朴素之心。

那些走过的路,见过的风景,认识的人,喝过的酒,唱过的歌……永远定格于数码照片之中,成为此后困居北京,对远方不置一眼、内心也不躁动的支撑。

曾将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想,那虽不壮美,但如小溪流过的江南岁月,就这样成为了你人生的一段一个人的长久的旅行,此后余生,再无机会。

当你决定收拾心情,忘却背后,直面生活的时候,你就开始向生活低头了。那些不甘、遗憾,今生已来不及。你得背起你的生活责任,你不能让你的家人再为你操心。你已过而立之年。

于是,相亲,结婚。裸辞,进京。生子。

孩子,成为你爱的一个原点,爱的老师。也让你重新跟着活一遍,从根本上接触到生活的原貌,而不是一味跟着自己的意愿走。

准生证、户口、上学、未来高考等等,都会涉及公共部门;照看孩子又会再次增加老人的负担;孩子的教育、日常生活又会涉及买房、买车以及跟另一半的琐碎博弈。

清净的书桌再也没有了,只有烟火气的饭桌。

而一切的根本,就在于事业的发展。发展的好,一切迎刃而解,发展的不好,就满路泥泞。

你想搏一个大一点的,于是从不计较小的。但最终却跌了跟头,交了学费。

你不会爱人,也不懂防人。你遇到的还是好人多,也有个别的小人,甚至还有恶人,让你吃了亏。但相比一些人的风浪,你这算是平常了。你能这样想,并快速走出来,也证明了来京几年的人生修炼有了一定的成果。

最近的4年,工作、生活、社会都不易。加之年龄原因,增添许多焦虑。虽曾四处突围,却无所获。最后安静下来,每天坚持写作,倒是积累了不少文字。脑子里都问题也梳理了很多,心也安静下来了。

就写作而言,最应该的是20来岁就坚持写百万字以上。那时年轻,思维活跃,也没那么多生活杂事。那时都干什么去了?可能是没有信心走写作这条路吧。因为敬畏,所以远之。如今的写作,跟职业无关。就像爱抽烟、爱喝酒的人的一个日常嗜好。

这十二年,你头上的天空不再完整。2009年的腊月外公去世,2013年的秋天奶奶去世,2015年的腊月姥姥去世,2020的夏天爷爷去世,今年夏天父亲也走了。

所有隔代的那一层天都没有了,仅有的一层也去了一半。你抬头上望,一片灰蒙蒙,一级级台阶往上延伸,看不到头。台阶的尽头就是天国的门?终有一天你会与他们相遇。

在你的不惑之年到来之前,父亲用死亡为你上了最重要的一堂课,让你终于觉醒,看到自己的去处,寻找自己的来处,在真实的一个个人和事串联起来的线条,延伸到历史的河岸上,脚踏实地,步步进取。

作为长子长孙,从堂弟重病住院开始,你就着眼于家族的发展,但可着手的并不多。一开始你想的是物质保障,最近两年你开始着手于团聚,让见面来拉近疏远的距离,并培养下一代的链接互动。你在背后,思考、推动、带动,让这个家族能够更长久地亲密、友爱、团结发展下去。

从家族开始,你接受了那个养育你的村庄,进而接受了生活的烟火气。这或许就是接地气。然后以此踏实的地面为起点,你还准备继续寻找县城文化,接受县城的脏乱、边缘的文化。最后继续探索城市文化、中国以及世界文化。这些估计需要更多的年龄和经历的积累。

其实,从你记事开始,并没觉得受过什么苦,但村里的变化始终无法和外面的世界变化相比。你受困于书本上的人生困惑,却从来没有去看看现实的生活。或许潜意识里,你知道你终要离开,不属于这里。这是时代的大背景的力量,就像地球引力一样,只是你没注意到。事实上,我们几代中国人都生活在无根的状态里。整个社会动荡、变革非常剧烈了,每个人都习惯摆脱自己的家庭。然后每个人都处在漫无目的的漂移之中,然后一觉醒来,在一个新的地方获得一个空间。

这给人带来了能量,不会有“离乡背井”的悲切。你从上学开始,所有的行为、所有的欲望、所有的热情都是在追求个人的成长,长成一个可以被社会收割的有用的木材。这就是你们成长的代价,它使普遍的社会、个体陷入无根感,可依赖的支撑点特别少。

一个人在生活中是需要很多很多支柱的,支柱来自于大的有宗教、历史、传统,小的有家族、朋友、过去的同学。但你一路走,一路丢。走出家乡,你很少与中学同学联系;离开湖北,你和战友很少联系;毕业之后,你和大学同学也隔得远了;离开上海,你步入社会的第一批同事也很少联系了。你就像一个永远的漂泊者,每次离开,只有一个背包,从来没有自己的房子。等有一天你开始与这个城市发生关系时,你才会切实感受到真实的、很强的一种孤立感。这时候,你才想起抬眼望乡故乡的明月。

所以,这是一种觉醒,也是一种被迫。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烟火气,所谓接受,其实就是不再反感、逃避、漠视,你愿意入局、观察、体会,然后抽离。这种接受,从心理学讲,是你接纳了小时候不健康、不完美的自己。是和小时候的那个“干柴棒”的拥抱。也是“活明白”了一点儿。

同时你得警醒自己在别人那里不一定就是个好人。你或许觉得不欠人家钱,但不一定不欠人情,或者无意中曾经伤害了谁。所以,要常怀感恩,每天反省。多去帮助他人,不要计较得失。要相信人生遇到的每一天,每一个地方,每件事,每个人,都是礼物。也要珍惜那些过往,因为每一份纪念和回忆的,都是我们自己。

那么,我是谁?估计你忘记我很久了,你小时候可是经常跟我聊天,还有一位上帝在更高处看着我们。我一个迷路的魂灵,在这一世寄存你的体内。我在寻找我自己,于是也带着你跟着一起寻找。所不同的,你还有现实的身份困扰,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

我困在你的躯体、生活、身份和思想里,而你活在我叙事里。

谢谢你,这40年陪我一起流浪。我们还要继续流浪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谢谢你陪我流浪——写给四十岁的自己的生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