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在选择,那终极标准是什么?

周末在家看《流浪地球》,明显感受到从宏大结构向微观叙事的彻底转变,画面和剧情都不错。

只是电影在逃生机会的选择上,没有作过多的介绍,不知道原著是否也是这样处理?

面对如此宏大的计划,如此有限的生存机会,我们如何选择?更进一步,谁来选择,按照什么标准来选择,谁来执行?

尤其是早期地球巨变过程中,地下空间如此有限,谁可以进去,谁拥有特权,有什么样的选择原则或标准,这可能是最考验理性和伦理的时候。

从影片叙事来看,作为航天员的刘培强显然拥有普通没有的特权,但这个规则是如何确定的,在电影叙述中没有被提及。

而从刘启对父亲刘培强的情感纠集来看,早期选择上的伦理,即刘培强放弃刘启的母亲,至少对刘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面对有限的逃生机会,所有人都要经受选择的折磨。韩子昂对女婿放弃女儿的无奈,在海上救生时的无助;队长王磊及成员在执行任务中,处理系列突发情况时的纠集;最后危急关头,各个救援队关于是否回去的选择……

面对最原始的求生欲望,每个人都要在极端情况下进行选择。那么,选择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电影的回答很暖心,是希望。

回到现实世界,即便生活平静,人如果愿意思考,其实也一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生活的本质或意义是什么呢?

终极的答案可能还是,希望。希望明天的运气会好点,心情会好点,生活会好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总在选择,那终极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