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见天地,包容不同。
当一个人局限于一方天地,看不到辽远的世界,他就只能困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
任何与他不同的生活方式他都难以理解,任何与他认知相悖的观点他都予以驳斥。
所以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顺心,经常感到烦躁不爽。
而那些阅历颇深的人,见过了花谢花开,走过了大江大河,能理解差异,脾气往往温柔平和。
鲁迅和林语堂,曾是至交。
后来时局动荡,林语堂性格随和,用柔和的笔调,曲折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鲁迅刚劲生猛,则以文字为匕首,化身文学斗士。
理念上的不合,导致两人渐行渐远,从此再无合作。
1936年,鲁迅因肺结核逝世,林语堂闻之大悲,写下:
“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吾始终敬鲁迅……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即便最后分道扬镳,他们也理解彼此的选择,没有撕破脸,保持了君子之交的体面。
见过世面的人不偏狭,能尊重与他不一样的人。
北宋的司马光和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政见相左,针锋相对。
当司马光被赶下台时,王安石却对皇帝说“其人品、能力、文学超绝。”
后来王安石上台,却因改革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弹劾声无数,皇帝只好将他免职,重新启用司马光。
墙倒众人推之时,司马光在皇帝面前为王安石仗义执言:“其胸怀坦荡,有古君子之风。”
见过世面的人不偏激,容得下与他不一样的观点。
我国古代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非常推崇“壮游文化”。
长时间的漫游,走的路多了,看的景多了,自然有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胸怀。
和不同的人交流互动,领略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就有了“大度兼容,万物兼济”的格局。
胸怀打开了,就没有看不惯的事,也没有容不下的人。
格局放大了,就不会愤世嫉俗,能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正如佛教有云:去我执,除偏见,万物通达于心,无量无边。
03
见众生,懂宽恕。
网上有人问:怎样才算见过世面?
很赞同的一个回答说:有能力而懂谦卑,有财富而懂节约,有地位而懂弱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见过世面的人,不是没有愤怒,只是因为经历过,所以慈悲。
木心这一生坐过三次牢。
第一次是1957年,几个警察以“策划偷渡”的理由带走了他。
事实上,他是被同学诬陷了,那些人偷渡未遂,就拉上了不合群的木心垫背。
在监狱中,他得知了母亲逝世的消息,哭到不能自已。
半年之后,木心因为查无实据被释放,但他明白,生命中的许多东西,已经再也不能挽回。
第二次是1966年,木心39岁。
一官员在会议上公然嘲笑德国诗人海涅,木心愤而起身骂道:“你也配对海涅乱叫!”
结果,他获得长达18年的监禁。
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喝的是污水,吃的是馊馒头和霉咸菜,还被折断了3根手指,终日与老鼠、苍蝇为伴。
深夜无人之时,他偷偷藏起笔墨,写下65万字的《狱中笔记》。
全文没有控诉和谴责,有的只是对艺术、美学以及音乐的思考和感悟。
第三次,木心已经50岁了,又关了2年。
出狱时,木心面带微笑,腰板无比挺直,干净优雅极了。
梁文道曾看到木心50多岁时的照片,惊叹说:
“这哪里像是一个坐过牢的人,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
因为照片上的木心,脸上没有一丝抱怨和苦难。
几次被冤入狱,十几年荒唐的时光,他不曾怨天尤人,撰写苦难回忆录只轻轻一句: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世道人心诡谲,他看清了,也就看轻了。
因为看透人性,所以宽恕了人性。很喜欢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所作的一段话: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喧嚣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见过世面的人,站的高、看的远,内心强大,生活中的破事,皆不足道。
尚和道~瑜伽+冥想+心理学+深度分享读书会身心成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