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94》

《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94》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今天是戊戌年戊午日,十月十五,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今日小雪。

这一节由总结而结束王夫之先生对传九章的论述。

朱熹的父亲朱松,字乔年号韦斋,说过一句话:"有诸己不必求诸人,无诸己不必非诸人",自己具备了就不必责求于人,自己不具备就不能责难于人,以此作为一个君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可以的。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要敢于改正自身的错误,不要批评别人的缺点,孔子的这句话是说给爱挑刺的人听的。这是人生一个必然的阶段:明德已明,但尚未到达可新民的阶段。自己具备了,但没有到达可以影响人要求人的阶段。

但是,这个阶段必然要跨越过去,因为君子要有所作为,不可止步于自了汉,这是儒家观点,也是《大学》的旨意,文中说:"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既然都已经开始准备治理其国了,还能说不必求、不必非的吗?要求肯定要有,批评不能回避,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比如说舜是至孝之子,他忍受过巨大的委屈和生死的痛楚,但他对世人的要求,不过是服劳奉养不匮乏就可以算是孝子了。

细细说来,不仅不能用自身修养的要求去要求国民大众,就算自身和家庭成员之间也不可对修养提出一致要求,又再比如,就算我家家风和其他家庭也不可要求一致,凡是对比就有厚薄浅深之别,所以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曾参的儿子叫做曾元,即使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孝行,等到父亲老了,他还是做不到位,只能做到服劳奉养而已,没有做到体贴父亲之心意的程度,但曾参并没有责怪过儿子。再比如舜派遣官员治理弟弟封国的政务,但他没有将此作为普遍的制度颁行全国,这是特殊情况就特殊处理。所以说,理一分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基本原理则始终一致。

同理,必须要有管理意志而后才能指望他人的服从。只做一个自了汉,怎么都达不到止于至善的目标,必须实现新民的目标才行,所以,只有有所作为,付出领导的努力,而后才能得到他人的服从,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在家无怨的人,在邦亦无怨,那是因为无论齐家还是治国,都离不开一个"教"字。

有诗为证:

愿你温和坚强,

相信爱,敢爱也值得被爱。

明天继续第十章。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