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的骨气

“宋玉,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这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句台词,给宋玉定了性:屈原的学生,没骨气。

宋玉其人,最早的可考的记载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写道:“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关于宋玉师承及骨气之说皆出于此。但从这寥寥数语,只能看出宋玉等人是继屈原之后楚国的词赋家,屈原作为楚辞文体发明人,被宋玉等人尊为宗师而已。最早说宋玉是屈原学生的是东汉王逸编的《楚辞章句》,后世基本认可这一说法,提起楚辞经常屈宋并举。

屈原、宋玉生活在战国期,秦灭六国的前夜,先秦诸子文章中没有提及情有可原。经秦入汉,汉初政治不稳,经济凋蔽,无暇顾及文学。汉武大帝时国力强盛,加上皇帝好词赋,文学得以繁荣,形成以汉赋为典型体裁的文学谱系。赋,从楚辞演化而来。早期的赋称为骚体赋,行文与楚辞区别不大。汉武帝刘彻的《李夫人赋》即此类。可以想见屈宋文章在当时流行的盛况,最早整理楚辞也是汉武时代的刘安,就是写《淮南子》的那位,可惜没传下来。司马迁生活在同一时代,距屈宋生活的战国末期一百年左右。司马迀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可惜过于简略。王逸生活在东汉安帝到桓帝年间,距离司马迀生活的对代又过了二百多年,已是屈宋离世三百年以后。

我觉得宋玉不大可能是屈原学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两个人生卒时间和人生轨迹无相交迹向。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年轻时(二十多岁)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楚怀王被秦国扣留,公元前298年顷襄王立,宋玉出生在顷襄王元年,为顷襄王作《大言赋》、《小言赋》时十六岁,刚刚成年。史载屈原在怀王后期即遭流放,在宋玉长大成人的十几年里,屈原都在湘江边“被发行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小小的宋玉不可能在此时跟随他。屈原诗歌抨击那些趋炎附势变节的人不可能包括宋玉,两个人从来没有同朝为官。所以,宋玉不可能是宋玉的学生,屈原骂的人也不是宋玉。

宋玉是一个没骨气的人么?对于史书缺乏记载的人物,只能看作品。《汉书-艺文志》记载宋玉文存16篇,没传下来。王逸《楚辞章句》录宋玉两篇《九辨》和《招魂》,《招魂》有说是屈原为楚怀王招魂。南梁萧统《文选》录五篇:《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乐赋》、《风赋》、《对楚王问》,南宋章樵《古文苑》载六篇:《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明代刘节《广文选》记三篇:《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生生凑足了十六篇。这里有多少是好事文人假托之作,难说清。没有异议的只有《九辨》。读了《九辨》,说宋玉是屈原学生,我是信的。《九辨》所开启的悲秋诗影响深远,与《离骚》风格相同,感觉更沉浑,想里宋玉晚年作品。宋玉卒于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的那一年,如果时间没错,他活了七十七岁,高寿。

《九辨》是首抒情诗,看不出宋玉的骨气。宋玉作的赋,对文学影响更大。《高唐赋》写景、《神女赋》绘人,《风赋》状物,《登徒孑赋》说理等等。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是文章典范。宋玉赋通过与楚王对话的模式,通过叙事说理来达到讽谏的目的。《神女赋》、《风赋》提醒楚王戒淫奢、关心民间疾苦。《钓赋》讲先贤治国之道、《讽赋》则提醒抵制诱惑好为修身。这些文章里的宋玉仙姿绝世、文辞出众、卓尔不群。这个宋玉和郭老剧中的宋玉不是一个人,这个宋玉不是没骨气,而是骨气有点多。

话说回来,要是自己把自己夸成那样,得有多自恋。这几篇赋让宋玉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首(宋玉、潘安、卫阶、兰陵王高长恭)。讽谏的目的显然是没达到,把自己推上神坛那倒是真的。质疑赋非宋玉原因之一点文中直呼“楚襄王”,谥号死后才有,生前无此称呼。楚襄王卒于公元前263年,宋玉又活了四十一年,据说宋玉五十岁罢官,隐居云梦之田,课徒教学,文章写于此时,称襄王也没毛病。

比较行文,我倒觉得《高唐赋》、《神女赋》象是宋玉写的,不排除流传中有人改动过词句,毕竟早期简册抄写流传,抄错、编错也未可知,序部分或者是后人加的,毕竟最早使用赋这种文体的《荀子-赋篇》也没有序。那是谁伪宋玉之名写了讽谏之赋呢?不知怎么,竟然想起了东方朔。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玉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