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湖小学校毗邻成都市最大的生态公园——青龙湖,是一所农村薄弱小学。就是这样一所没有生源、没有成绩、没有特色的农村小学,却先后成为“国际生态学校”、“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学校”、“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小河长小湖长青少年环境志愿行动项目首批试点学校”、“四川省环境友好型学校”、“成都市绿色低碳示范单位”、“成都市环境友好型学校”……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环境教育》《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几十家媒体先后对学校进行采访报道;各级领导和省内外几百所学校同行先后莅临参观指导。
北大学习期间有幸聆听了青龙湖小学廖小强校长题为《儿童生涯教育和生态文明的唤醒和启蒙—— 一所乡村小学踏足国际前沿的实践探索》的报告。廖校长两个小时的讲座,实力演绎务实笃行,知行合一的实干精神。
廖小强校长从一所实力很强的名校调任到看不出有任何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农村小学——青龙湖小学。来到青龙湖小学的廖校长首先推动“实文化”变革,找准引爆点,巧借学校附近的东风渠,抓住生态教育资源,与水结缘,从两套400元的水质检测设备开始,谱写了一系列“水的故事”,从而把一所名不见经转的农村小学变身为“国际生态学校”。
廖小强校长从“环境再造,我们的校园多美好;课程融合,我们的课堂真精彩;生态评价,我们的导向更多元;活动育人,我们的师生最幸福;不懈努力,我们的探索有成效。”五个方面,分享了他带领全校师生进行生态校园建设,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给学校、周边社区、学生带来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改变的生动案例。
充分挖掘学校资源,着力实施生态基地建设,打造自然和谐的具有育人内涵的生态的教育环境。围墙、水渠、楼顶、草坪……充分利用学校每一寸可用之地,因地制宜建起大大小小的种植养殖园地和科学环保实验基地。于是在一所农村小学里有了:东风渠微缩沙盘、以色列农业实验区、百鸟园、百果园、绿色屋顶、植物阳光房、动物大本营、生态超市、科技体验馆、生态体验馆、生态智能大棚、水力发电站、气象监测站、污水处理站……
种植养殖当然不是学校的目的,学校在生态资源的基础之上,以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为支撑,全力推行课程融合,打造精品校本课程。以水为例,学校开展《水的故事》课程建设,以三个板块为抓手:《水的文化》融合语文、艺术课程,学习了解关于水的成语、水的历史、水的诗歌等;《水的科学》与科学学科融合,学习水的性质、水的特性、开展关于水的小实验,进行水质监测;《水资源与保护》结合工程思维,师生了解身边的水资源状况,积极开展了解水、节约水、保护水资源的尝试探索。果然融合的力量无与伦比!
青龙湖小学丰富的课程建设可圈可点之处太多了,比如保护水资源的小湖长、总湖长计划、水质监测小组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成立保护环境宣讲团,向更多人宣传保护环境的宣讲活动、学生自行设计垃圾分类游戏。尤其是生态存折、生态餐、生态超市的运行,生态币的流通与使用,连学校的会计和出纳都参与到了课程建设中来。
依托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生机勃勃,实现了弯道超车的跨越式发展,从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到现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都样本”。
在廖校长的分享中,只有实现路径,却只字未提学校遇到的困难。他说,只要做对的事情,做出成效,别人就会支持你。
廖校长说,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涯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为了碧水蓝天净土,为了美丽中国,为了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未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朱红老师说,我们现在的学习大多远离生活的大陆,在知识的孤岛上冰冷的学习。
显然青龙湖小学以高远站位,准确定位,资源整合,课程融合,多元评价的理念引领,不仅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都样本”,也是所有教育人追求的样本教育。基于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走出去,与真实的社会、自然搭建起桥梁,帮助学生获得成长型思维,实现全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