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6

彼得·巴菲特:《做你自己》

“股神”沃伦·巴菲特之子、音乐家彼得·巴菲特出版了自传《做你自己》,彼得在接受专访时坦言:“事实上,我和父亲做的是一件事—我们都在做自己热爱的事。”

彼得出生在美国中西部的奥马哈小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经历着高速发展,而奥马哈仍处在刚刚开始发展的城乡接合部。1958年,父亲花费31500美元买下一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老房子,与母亲儿时的家相隔两个街区,童年的很多时光在外祖父家中度过,他于是得以体验一种代际之间文化传递的可贵经历。

彼得的哥哥豪伊是个农场主兼摄影师,姐姐苏茜是家庭主妇,在奥马哈养育了两个了不起的孩子,而彼得则投身音乐创作,自己的孪生女儿是超市的营业员,两代人过着平凡的生活,看上去与“股神”开创的“天下”实在是极不相称。很多人也曾问彼得—为什么不去华尔街继承父亲的事业?

彼得在《做你自己》中写道:“富有的家长为子女铺路时,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加入家族企业,或引导他们进入先辈的成功领域。”这种做法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善意,不过,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深思,隐藏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这些表面的善意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是儿子的梦想,还是父亲的权威和对继承问题的考虑?”“真正的动机是想帮助儿女,还是为了跟权威的同事进行利益交换,从而重申自己的重要性?”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彼得记得,父亲常说的话是:“有时你给孩子一把金汤匙,没准是把金匕首。有能力的父母给子女的财产应该够做任何事,却远远不够无所事事”。在他看来,父母给予自己最重要的帮助不是金钱,而是对每个孩子的爱和充分尊重。

19岁那年,彼得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音乐创作。从斯坦福大学辍学之后,彼得决心实践自己在音乐上的梦想。用音乐养活自己,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当时,彼得把自己的公寓改造成一个小的录音棚,以每小时35美元的价格出租,同时接一些能够赚钱的广告音乐制作。

接触了印第安文化之后,彼得为其音乐的丰富性和神秘内涵所倾倒,又为其边缘化的命运黯然,于是投身于以印第安音乐为素材的音乐剧Spirit的创作,当彼得为制Spirit融资时,人们常常讶异:“你不是‘股神’的儿子吗?你需要的资金不是你父亲一张支票就能搞定的事吗?”但彼得是这么说的:“父亲当时告诉我,你得自己去筹措资金,筹不到的最后10%,我会给你支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