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倾听孩子的

很多孩子对父母关闭了心门,拒绝跟父母分享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孩子知道跟父母的交谈,对他们没有帮助,而且常常是不安全的。

那么为什么比起跟父母交谈,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交谈要容易很多呢?那是心理咨询师使用了接受性语言,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真正被另外一个人接受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思考:自己能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希望怎样去成长?怎样才能变得不同?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

接受就像肥沃的土壤,能够让小小的种子开出它能够开出的所有可爱的花朵。父母的接受为什么会对孩子产生如此重要的正面影响?

这一点的家长通常不了解,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种想法:认为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就会保持原状,要想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你现在不接受他那些行为,让他改进这些行为,他就会变得更好”,因此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都会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接受性的语言,认为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佳方法,大多数父母给孩子的成长充满了评价、批评、判断、说教、教化、警告和命令,使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变得很沉重,这些信息传达了对孩子自身的不接受。不接受性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厌烦,不再跟父母交谈,“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开始闭口不谈情绪,把问题留给自己要简单的多。


倾听的第一步:

对孩子使用接受性语言,那么怎样表达对孩子的接受呢?

1.不干涉。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经常通过干涉、打扰、检查、介入,像我们的孩子传达了不接受感。

2.使用被动倾听来表达接受,什么也不说也可以明确地传达接受感。

3用语言的方式表示接受,都知道互动过程当中,一个人是没有办法长时间保持沉默的,谈话是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如何跟孩子谈话。

比如说你的孩子不想读书,他想创业“学校太没意思了,学点东西一点用处也没有,现在呆在这里简直是浪费时间,我决定不上大学了,我要创业,我根本就不需要接受大学的教育,要成功的路多去了”,那么你怎么回答呢?

(十二种沟通障碍)

1.命令、控制、指挥,告诉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给他一个命令:“创业你想都别想,你给我把书读完再说。”

2.警告、训诫、威胁,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件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你现在就退学去创业。你会后悔一辈子的,我告诉你”。

3.规劝、说教,讲道理,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去做“你应该先念完书,然后再去工作,然后再去创业”。

4.要不就是给建议,给出一些解决方案或者意见,告诉孩子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给他建议,告诉他相对应的答案和解决方法“我建议你跟老师去谈一谈。我建议你跟一些有创业经验的人去谈一谈。”

5.说服、去教育他,去进行逻辑分析、试图用事实、辩论、逻辑去告诉对方,用你的意见来影响孩子“上大学将成为你一生当中最美好的经历”。

6.评价、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孩子,对孩子做一个负面的评价和判断:“你这样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做法。”

7.赞扬、赞同做出一个正面的评价或者判断“我同意你的看法!”

8.会归类、嘲笑、羞辱,让孩子感到自己很愚蠢,让他感到很羞耻:“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看看你那个德行。”

9.会解释,去分析他,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分析到他为什么去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你现在想退学啊,我告诉你。是不是因为你在学校里面不太顺利啊”,就这样去分析他的心理状态。

10.表示安慰,同情,尽量让孩子好受一点,让他摆脱不良的情绪“我知道学校有时候很无聊,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11.去调查、去质问,试图找出理由、动机和原因,寻找更多的信息来帮助你解决问题“你为什么讨厌学校呢,如果不去上学,你去做什么啊”。

12.转移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别想那么多啦啊,先看完世界杯再说吧"。

各位家长对号入座一下,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因为这样的回应方式常常含糊不清、包含了玄外之音。比如说你回答”你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看看你那个德性“。那孩子可能听出来是以下的附加信息:”你认为我不行,你认为我做不到就算了,你还嘲笑我、打击我,你认为问题就在于我,而不在于学校“,这就是为什么跟孩子的沟通,对他本人会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你和他之间关系的关键点。你与孩子的每次谈话都在定义你们之间建立的关系,每一条信息都是向孩子传达你对他的看法,它会逐渐在他脑海当中形成一幅你是如何对待他的这个人的画面。

这十二种口头回应的方式是专业治疗师和心理咨询者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有意避免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回应好呢?

最好的回应当中不包含任何听者自己的想法、判断和情绪,邀请孩子分享他们自己的想法、判断和情绪。比如:“噢,我明白了!”,“真的?是吗?哦!嗯哼,怎么样?”,“不是在开玩笑?你是这样做的啊”,“很有趣,真的吗”,还有更加明确地传达了邀请对方继续开口的信息,比如说”你给我讲一讲啊”;我想听听,告诉我更多的情况”;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你想谈了这件事情对吗?我们来讨论讨论吧。

当孩子以这种方式回应的时候,你的孩子会感到自己充满价值,受到尊重,备受重视,得到接受,引人注意,任何一个孩子都会产生良好的感觉,他们会尽情的表现,你才有可能了解到孩子更多的内在感受。当然仅仅邀请孩子开口还算是比较容易,当父母需要学会如何保持这扇门的长久敞开,这个时候就要学会主动倾听。比如孩子说:""晚饭什么时候准备好啊,爸爸。""父亲可以解读为孩子饿了,但是如果父亲把这个信息解读为“孩子急着去吃饭,吃完饭,然后就早点出去玩”。于是矛盾就产生了,这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过程经常出错的地方:接受者误传了诠释者的信息,而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误解的存在,假设父亲觉得检查一下他的解读是否正确,他只需要把自己的解码结果告诉孩子就可以了:“儿子,你希望早点吃饭,吃完饭就早点出去玩,对吗?。那么,当孩子听到父亲的反馈之后,孩子就可以告诉父亲他的解读是错误的,孩子说:“我不是那个意思,爸爸,我是真的饿了,希望晚饭早点吃。”,爸爸说“我明白了,我现在去煮饭”。当父亲第一次把他对孩子的原始信息的理解反馈给孩子的时候,他就是在进行主动倾听。

主动倾听并不要求我们每一次解码都是必须正确的,重要的是:反馈你的理解,让对方知道你在用心倾听他的讲话,用心理解到他所发生的信息,并且你还愿意去核准,核实自己的理解是否有误。在主动倾听当中,接收者并没有发出他的信息,比如说评价、意见、建议、推论、分析或者质疑。他只是把他对诠释者的信息含义理解反馈回去,不多也不少。主动倾听的反馈只是一个核对的过程,求证自己对对方信息的解读是否正确,并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就像刚才的例子,很多家长是这样回应的:“我还不知道你呀,要我早点做饭,就是想吃完饭早点儿出去玩,就知道天天玩,作业作业不做”。还有些家长就更有意思,他听到孩子这样的语言他也没有任何回应,而是在心里嘀咕“你想早点吃了饭出去玩是不是,老娘偏不让你出去玩,我就晚点做饭吃。”

主动倾听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剥洋葱。有时候表面上困扰孩子的问题往往不是问题的实质,困扰孩子还有另外的真正原因所在,也就是洋葱核,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被孩子表面的问题表现的行为所迷惑,还是要看到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主动倾听的好处--帮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受到鼓励坦诚地说出困扰他的情绪的时候,这种情绪才能够得到释放和转换,在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之后,情绪常常很快的就消失了。

主动倾听能够促进父母跟孩子之间温暖的关系,被另外一个人倾听和理解会带给人极大的满足感,并能够使信息的传送者对倾听者产生温情。

学会主动倾听就是两个字:练习。在练习过程当中也不是一蹴而就,马上见效,需要一个由失败到成功,成功到失败的反复的过程,就像孩子学会走路一样。

作者:熊出没之大熊快跑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1fb76a53f2e

來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动倾听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