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30年后的自己发来的人生建议,你要不要看?

近期闲来,无事翻了翻《奇葩说》的决赛,里面有一道很有意思的的辩题:收到30年后的自己发来的人生建议,你要不要看?

开场就有辩手说,虽然平时我们不爱听亲戚朋友说的那些大道理,但是30年后的自己给自己发的建议总得看一下吧,他走过你走过的路,拥有更广阔的人生视角,比你更清楚你现在的处境。

30年后的自己冒着会消失的风险也要给自己写这一封信,多半应该是即将有什么不太好的事情要发生,他实在看不下去了,不希望你这样选择,想要及时纠正你的错误。

陈铭老师也表示,这封来自30年后的信很像煽动翅膀的蝴蝶,会卷起风暴,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是这种改变是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结果会和我们之前设想的不一致。

以前我总喜欢写计划安排各种事项,而且每次都会反复多次修改,但总有意外能让计划还没开始就结束:睡过头、路上堵车、列车早点、对方临时取消等各种奇葩事故都能摊上,真可谓是“人算不如天算”!

有时候我也常想,要是能预知未来就好了,自己就可以轻松避开这些坑。可是没有收到来自未来的自己给自己的建议,却经常收到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建议。

我们固然知道他们是出于好意才提的建议,但是我们很少会去听从,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些基本的要素都不相同,参考价值真的不高。甚至30年的自己给的建议参考价值也未必高,因为他只清楚他走过的路每一步是什么样的情况,而他现在却要你去尝试走别的路。

这种类似情况又在自己大学选专业、结婚找对象的时候出现过。肯定有人跟你说这条路不好走,就要娶那种人。

可谁在乎过你的感受呢?真正要去学、要生活一辈子的是你,你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才是你能否坚持走下去的关键。

更别说现在的信息更迭太快,你曾经学的热门专业现在已经成了烂大街的白菜,你曾孤注一掷的金牌理财师管理基金已经成了被割的绿韭菜。

我们总想着如何去规避风险,就好像你在网购时怎么凑满减划算一样,你计算半天最后要么花了更多的钱买别的,要么系统显示您的宝贝库存不足。

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风险不是能规避完的,是可以不断提高自身防范能力去抵御的。

而抵抗力不会天生自带,哪个情感专家没遇过几个人渣?所谓人情练达都是血泪教训后的顿悟,而经常吃小亏的人才不会栽大跟头,所以没必要太过于害怕,你总会学着自己长大。

这一路上,总有人觉得我个性太强,没有哪吒的三头六臂,却敢和哪吒一样倔强。

借用下某音里最近比较火的一个问题“你是忘不了18年的那个夏天,还是忘不了18年夏天遇见的那个人?” 因为我一直是自己,所以才会遇见那个夏天和夏天里的那个人。

也许夏天会很炎热,也许谁也没有遇见,但是这条路我会走的很踏实,因为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






END


文字/INC呀

编辑/希遇

图片/网络,侵删






你点的每一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收到30年后的自己发来的人生建议,你要不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