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复盘之学习篇

图片来自网络

2016年底我为即将到来的2017年,只列了一个目标——扩展知识面,提升认知层次。如何提升呢?我的理解是每一门学科都是认识世界和自己的一个角度,如果想提升认识层次,那么就需要构筑一个涉猎多门基础学科的多元视角。于是,我从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科学等基础学科里各选取两本比较适合入门的著作,为2017年的阅读列出一个书单,并将书单打印出来附在手帐本的最后一张上。

今天,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当我再次翻出目标,检查完成情况时,发现并不理想。从阅读量看,原定阅读26本书,我只读了20本;从阅读书目看,计划书单仅读了5本,其它都不在计划内,是偶然发现阅读的。

但就2017年整体学习效果看,我给自己打75分。虽然没有按计划构筑出自己的多元学科视角,但就学习兴趣看,对于学习我是越来越热爱,也越来越坚定,并把自我成长作为一项人生志业,如果能顺便影响其他人那就更完美了。

此外,从学习效果看,虽然看了不少计划外的书,但这些书对我的影响都很大,让我从1.0版本进化到2.0,在看待问题上比以往理性成熟,既深刻又包容,同时也更感恩。这些书有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采铜《精进》、周国平《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万维钢《高手》、派克《少有人走的路》、海特《象与骑象人》等,还有一些线上知识节目《伯凡日知录》、《每天听见吴晓波》、《德芬芬小时空》、《每天听本书》等。我以为读的这些书、听的这些课都是闲来无事消遣之用,结果证明,它们已悄无声息地嵌入了我的库存知识,在我需要时会自然涌现。对此,内心除了惊喜还有深深的感恩,感谢这些不承谋面却深深影响着我的老师们,在他们身上不仅找到了共鸣,还有令人振奋的榜样力量。

当然,除了肯定自己的收获外,还需要反思,为何我未能按照计划完成学习目标?在2018年该如何针对性地调整?

前几天,在阅读学习高手斯科特·扬《如何有效学习》一书时,发现了答案。他认为,自我学习这件事有内在动力,可以很好地自我驱动,它有个要紧的老师——兴趣,跟着兴趣一步步下潜进知识的海洋。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个不小的问题,常常伴随着挫折感。为何?因为自我学习时并没有人在旁告诉你,该怎么做才对、下一步又该做什么,缺少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做一个自学者,不得不同时又当学生又当老师,除了学习本身,还得自我指导、自我监督。

而我2017年学习计划之所以未完成,正是因为我没有认识到这一层,单凭兴趣在知识的海洋里东瞧西看,缺少有效的自我监督和跟进,从而导致整体目标的完成失败。

我清楚记得去年年底我在列2017年目标和计划时的兴奋不已,那是一种为人生画出蓝图的激动,整个人仿佛瞬间被点燃。而回顾这一年的学习行动时,头脑中呈现的画面并不绚丽,只有每天坚持忙里偷闲看书、写作的平淡。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为何自己会“乐知厌行”?因为“知易行难”。获得认知相对容易,而困扰我们的问题,可能有99%是智慧的头脑们都已经做出回答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寻找。除了相对容易之外,获得某种深层认识,还能让我们感受到莫大的愉悦和兴奋。与之相比,行动就枯燥无趣的多,只有靠一块一块地搬砖才能盖出当初在蓝图上描绘的美丽城堡。从知道到做到,其实要做的并不多,恰当的方法+长年累月的重复。

关于2018年的学习目标,除了继续涉猎多学科知识、提升认知层次外,还有一个需要贯穿全年的大问题——如何有效学习?希望通过2018年的学习行为,可以总结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学习”的这把刀也得先磨利索了。学习并不是指整天拿着书坐在桌前,需要明确自己要学什么、想学什么、如何获取与整合学习资源。

此外,就像导师曾告诫我的,要“学以致用”,庄子也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增加知识的过程,更是剔别真伪的过程,知识并不是了解的越多越好,而是要学以致用,这里的“用”在我看来,就是为“过好这一生”而用。

至于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督,斯科特·扬在书中有提到一个方法,值得借鉴。W/D方法,即根据年目标制定周计划,然后每日跟进周计划完成情况。通过及时跟进进行自我监督,最终确保目标的实现。

最后,希望朋友们都能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活出一个丰盈、独特、完整、自足的人生,突破内心的禁锢,活在念念分明的当下。这作为我的人生信念之一,在2017年的每一天都被书写,2018年也将继续书写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年底复盘之学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