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摄影。
除了遨游书海探索新知以外,我的另外一个痴迷的爱好就是摄影了。
准确的说 是花卉植物摄影。大自然中的它们足够精美,只要你心情刚刚好就会察觉到它们。
你被它们的美惊艳到,然后想把它们记录下来 分享给更多人。就是这样,似乎更像是你于大自然的“共谋”:
它负责滋养你的心,帮助你足够敏锐的感知,而你负责记录美好,帮助它们被看到价值。
就像昨天说的,很多事总是挫败烦郁没完没了的不可控。但是摄影似乎不会,因为它发自内心的滋养你,彼此成就。
(哦对了,也可能是我现在还不是足够功利,没有刻意去迎合某个平台的规则。倘若是其它的,这个时代需要“酒香也怕巷子深” 我需要考虑怎么涨粉 然后研究平台喜好粉丝喜好以及抓住各种机遇 光这些都特花脑子,然后其结果不是很满意也就更加挫败)。
分享一些心得,关于我最近觉得重要的。
1.
一个是一位摄影老师的,他一句话点醒了我:“摄影是在传递情绪”。
想想也是:构图光影,光圈快门这些当然重要 就像是怎么刨除一颗完整的红薯或者雷笋一样需要技巧。但本质来说,这颗被刨出来的食材 它本质上必须是鲜美的。这个不是你的“技术”好就行。
所有一切都是另一颗心的感知。所以,核心是你需要足够走心,你要时常修炼自己,拥有颗美好的心。
2.
最近读了一本书,关于心理学和摄影。它是心理学格式塔(也叫“完形”)流派的。提到影像在传达给大脑时候会被“二次加工”,而非真实的样子。
说实话我以前没有想到过这个。那一瞬间像是小孩子发现新大陆一样。心想 我喜欢摄影喜欢心理学,原来它们是相通的啊。
了解心理学的朋友知道,我们大脑对视觉是有些错觉的。比如一条直线,两段剪头方向向内可以改变你对这条线长短的判断对方。比如你天然知道黑色会比白色显得面积更小。红色是奔放喜庆的,蓝灰色则是沉郁,绿色里有一点点黄色是春天小草发芽的颜色 让你感觉打底春晖 万事可期。
以上,你可能没有去“意识到”,但它真的直接作用于你的大脑,基本你没来得及感知,它就已经发生了 左右了你的情绪。
所以啊,我在想一个好的摄影师 或者艺术家是善于敏锐捕捉的。以及可能足够了解它的观众,从而知道该怎么呈现 去“以食观者”。
3
昨天读到了冯仑先生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关于读书的。无意中的一个细节点醒了我。他提到他最近做了个眼睛的小手术,从此近视散光什么的全没了,又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世界了。视觉上,就像回到了二十多岁的状态。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就像我的朋友圈里,有位比我大的很多的花草爱好者,他发出来的照片后期调色总是太过于浓艳,还特别用到“加强”这样的操作,让线条变得粗粗浓浓的,反正很不自然。就像是野草刚刚冒出的叶子小清新沐浴在阳光里,到了他那里 被调成了苍劲扭曲的松柏在暮色中抓住余晖不放的样子。
写这段的时候,我在想 这不就是一个人的状态么。以前我们会说这是心态不同,然后投射在了外在事物上。
可此刻的你我有想过么,是什么造就了心态不同?一方面是心理原因 比如过往事件沉积的经验体验。而另一方面,则是生理原因,比如那位长着刻意的后期处理出来的照片,可能在传递到大脑的时候,可能刚好等同于我们看到的鲜嫩的样子。
“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客观世界,但其实不是。我们以自己以为看到的去定义了他人的,其实是大脑跟我们玩一个“诡计”罢了。
这里我想说,感知没有对错,它们非常主观。
但作为一个自然人来说,你需要明白这个世界永远是“年轻人说了算的”,因此可能需要有些“刻意”的调整到他们的视觉去保持同频,哪怕不能调整足够年轻的心态,但至少知道这个世界有着和自己不一样的存在(刚刚我在想,如果我老了,是否也会偏爱那些“苍劲有力的松柏” 那一刻有些理解老年人为什么反而更多喜欢大红大绿)
如果你不只是“自然人”,比如是个艺术工作者,那么需要主动理解对方的“语言”, 用他们可以接收的方式去呈现自己想表达的。
对了我觉得沟通管理,也是艺术,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