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为己,为了什么样的自己?那必须先有个清晰的自我认知。
一、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
美国一个研究所曾经花费几十年的时间进行了一项实验。
研究员们在幼儿园桌子上放一些好品质不一的苹果,让小朋友们自己去拿。
其中,很多孩子都去抢那些好苹果、大苹果;一小部分的孩子等到大家抢完了,去吃那些剩下的小苹果;还有几个孩子则是完全没把抢没抢到苹果放在心上。
几十年后,这个研究所跟踪调查的结果出乎当时大多数人的意料:
完全不在意吃没吃到苹果的几个人成了政府的要员;让大家先抢,自己吃剩下的这小部分人都成了领导、骨干;至于那些一哄而上抢苹果的孩子,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懂得为了大局克制自己情绪的人,一般都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克制情绪的不同程度,就是体现了一个人情商的高低,情商越高往往就越能克制自己的感情。
二、懂得克制自己的人,人缘都不会太差
《战国策》中有一句话“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意思是善始不一定会善终,一旦不欢而散,君子大多都是可以克制自己,不相互诋毁,不怀恨在心,不口出恶言,从而收获良好的人缘。
看到过有人因为一些小事和领导有冲突后,不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拍桌而起,大骂特骂,最后两败俱伤,灰溜溜地收拾东西卷铺盖走人。从此若再在生意交际场上相遇,两人之间只剩下尴尬和厌恶,往日情谊烟消云散。
但是我也见到过身边情侣在吵架分手后,男方一直在和身边哥们强调,“我们分手不是因为她的问题,相反的,她善解人意,经常帮我出谋划策,是她引领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女方亦是如此只谈对方的优点,至于两人之间摩擦冲突或是谁对谁错,都是闭口不谈。即使分手,也还是能心平气和地做朋友。
这种宽人克己的品格,既有春风的和煦,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对待别人的观点和意见从不激烈与之对抗,大度谅解,从容包容;更有冬风的凛冽,冷静直截地剖析自我,时刻保持克制的习惯,学会慎独,不咎既往、不念旧恶。
人缘难解,但是懂得克制的人知道话语伤人,所以鲜言人非,故而人人愿意和他交心,人脉因此得以扩展。
三、克制自己的思虑,才能成就自己
曾经有人向一位禅师请教,生活中应当如何修行。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则眠。”那人不解道:“吃饭睡觉也算修行?”禅师答:“常人吃饭时心里想着事,睡觉时心里想着事,自然不算修行。倘若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那便是修行。”
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因为想得太多。王阳明曾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多余的思虑堆积在心里,只会凭白占用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譬如种树,须得修剪掉多余的枝杈,主干才能得到足够的养分。我们也要定期为心灵除草,把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事。
思虑太多,归根结底是杂念太多。王阳明曾说:“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都消灭了,看有甚闲思虑?”抛开虚名浮利,本心清净了,杂念自然也就随之消除。
发泄欲望和屈从于欲望皆非君子所为,在这么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或许克制才是我们所缺少的美德,助我们成就自我,驰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