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摘要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非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大众文化是基于大多数能接受的,更合乎大众心理的,可消费的文化形式;精英文化是从大众文化衍生出的,被少数具有专攻性知识的文化阶层所主导的文化形式。但大众和精英只是特定时空里的一个概念,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拥有。大众里有精英,精英里还有精英,如此这样,精英里又产生了大众。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也是相互转化的,《诗经》中的作品,本原是民谣俚曲,如今却成为“五经”之一让人顶礼膜拜。一、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一个时代的“精英文化”是短暂的,“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正文

提到大众文化,大家不免认为其是贴合大众心理的,追求多人认同的世俗文化,是文化的大众化。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传播学批判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既不是大众创造的,也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

纵观现在的文化发展趋势,无论其形式花样如何翻新,始终都是站在前人的功绩簿上,不听地翻改,雷同,缺乏创新,互相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有明显的批量生产及工业化痕迹。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舍弃“大众文化”这种提法,而将之称为“文化工业”。大众文化往往体现为“制作”而非“创造”小说诗歌戏剧音乐等都或多或少的变成了一种制作活动,比如畅销小说大多以市场行情来制作小说,那这样的流程基本上也和同物质产品的生产没什么差别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并不是缺少创意,而是创意在这个时代不被大众所接受,而为了生计,不得不生产出符合大众消费,合乎大众审美的产品,曾经的某种热爱逐渐被盈利取代,随之,曾经的创思被消费主流局限,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化形式越来越局限,新一代的思想极少被启发,往复轮回。这一点在音乐和影视剧创作中极为突出。

原创音乐被视为独特的一派,最热火的是对经典歌曲的改编,甚至一首歌可以有甚至二十多种不同的演绎。即使有新歌发行,无论其词作还是编曲,总会在某首老歌中找到它的影子。这种“小心翼翼”的创作,本心已不再是通过节奏韵律和歌词表达态度,而是极其合乎大众口味,将之变为发行量,收听率,最终变为利润铜臭。这也可以称之为在大众文化影响下所衍生的“伪个性”。除了文化工业接受者的“伪个性化”之外,还指文化工业产品的“伪个性化”。阿多诺是一位造诣极高的音乐学家,他对音乐的社会学分析是其哲学、美学和批判理论的延伸,也是文化工业理论的实践操作和具体运用;通过流行音乐批判,进行由具体到抽象的演绎和归纳,也充实了文化工业的理论依据。从流行音乐中概括出的标准化、伪个性化特点,同样是文化工业生产的娱乐产品的重要特征。它本是纯粹艺术的代表,但流行音乐出现颠覆了严肃音乐的特征。“流行音乐的全部结构都是标准化的,甚至连防止标准化的尝试本身也是标准化的”。流行音乐所固有的这种性质,使音乐成为了背景音乐,它的欣赏方式要求极大地抑制听众的主动参与。通过给予大众表面的、实际被制度限定和规范化的自由,娱乐产品实现对消费者的控制,也完成了对主体能动性的消解。电视节目也是一样。出于放松,我们选择看电视剧,看综艺,看电影,在此过程中,我们追求身心的缓冲和愉悦,并没有谁想通过看电视代替读书来训练思维,思考人生。电视节目无疑是由收视率主导存活率,“大众”便毫无疑问是其风向标,这样一来,在观看过程中,已经墨守成规的大众视觉和观点潜移默化,人们思想被牵动,越来越靠近那个局限的小区域,失去自己的思考判断,日益感到空虚,空虚时再次去大众娱乐中寻找填补,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从一开始的有所抗拒慢慢地变成机械地接受,机械地思考,机械地消耗生命能量,慢慢变成合乎大众的“动物人”。

那么精英文化就是独树一帜,充满热忱的无限高尚一派吗?答案是否定的。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都是世俗文化,都是入世文化,属于物质世界范畴的。要对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作一个严格区分是困难的,它们类似于文化穿上了不同的外衣,影响着各自的特定人群。如果说“大众”是指多数人、低阶层的意思。那么“精英”则是少数人的、高阶层的意思。所谓的精英可以理解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具有更多话语权的人士,与知识、专业、科学等词汇有关联的概念。大众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平民文化,老百姓文化,它是通俗的,是拥有广泛的受众的文化;所谓精英文化则是与此相对应。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现实中精英文化的代表往往指的是知名人士、文化学者、专家教授、有文化的企业家,以及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工作者。人们很容易把“大众文化”与“低俗”联系起来,而把“精英文化”与“高雅”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一种世俗的观念,因为精英也是来自大众,大众文化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精英文化是少数人的专利,没有大众的哪来精英,大众是精英产生的前提,精英都是从一个个大众中脱颖而出的。同样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并没有高下好坏之分,自然也就无所谓孰优孰劣。大众和精英只是特定时空里的一个概念,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拥有。大众里有精英,精英里还有精英,这样,精英里又产生了大众。这种文化分类是工业文明产生之后的一个概念,也就是以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往往是随性的,粗放的,它与精英文化的严谨形成了对比,因此难免受到来自精英阶层的文化批评。于是,我们看到,少数的精英阶层掌握了话语权,来自他们的声音也多半是批判的声音,大众文化的受众群体则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状态,他们想发却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怎么理解雅和俗呢?一般理解,就是要以“文”为上,以“雅”为上,不“文”不“雅”便是缺少文化,便是愚昧和野蛮。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贵族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也是相互转化的,例如,《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如今却成为“五经”之一让人顶礼膜拜。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高雅的宫廷文化则变成了庸俗不堪的糟粕被人遗忘。民间通俗的京剧、昆曲变成了国粹,传统工艺在过去属于民间“雕虫小技”,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一个时代的“精英文化”是短暂的,“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当代精英不免也被所谓的工业化后的大众文化所同化,真正的精英少之又少,大多是为了铜臭一步步把自己逼向所谓的“精英”之路。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在他写的《理念人》一书中,揭示了社会制度与政治集团如何支持或阻碍着知识分子的理念,无论是大学里还是社会上已经很少有知识分子,从而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对理念人的日益吞并与消融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g��.n��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