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演义(23):羲之教子

(23)羲之教子

三国之后,是二晋南北朝,其时天下纷乱,军事、政事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尽述,我们估且讲一讲文化方面的故事,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兰亭序》

入木三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东床快婿

王羲之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颇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文徵明蘭亭雅集圖局部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羲之教子

为了锻炼儿子的臂力和腕力,王羲之经常让儿子爬山、舞剑,然后再练习书法。一天,王献之正在写字,王羲之偷偷走到他身后,猛然去夺他手中的笔,结果,王献之手中的笔竟然纹丝未动。王羲之高兴地称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献之的书法日益长进,渐渐有了些名气了,赞叹声不绝于耳,他开始产生了骄傲情绪。一天,王献之问母亲:“我的字只要再练一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三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那您说到底要多长时间?”王献之有点急了。“你还是先把院里这十八缸水写完了吧,这样你的字才会筋骨具备,血肉丰满,才能站得直,立得稳。”王献之一回头,原来是父亲站在身后。

王献之有点不服气,便又刻苦练了五年。他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表扬。谁知王羲之一边翻看,一边摇头,直到翻到一个“大”字,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表情,并随手在这个“大”字下面填了一点,然后把字稿全部还给儿子。

王献之心中很不服气,便把全部字稿又拿给母亲看,说道:“我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又练了五年。您仔细看看,我的字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一张张认真地查看着,最后指着一个“太”字下面的点,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而那一点正好是王羲之加在那个“大”字上的。

这下子,王献之彻底服气了。他泄气地说:“那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赶得上父亲呢?”母亲看他的骄傲之气已经被消磨掉了,便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在这世上,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赶上你父亲的。”

经过这次的事,王献之不再骄傲自满,并找到了与父亲的差距,练字更加刻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之后,王献之的书法突飞猛进,终于成为一位大书法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五千年演义(23):羲之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