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

作者:王觉仁

金句:

意识到危机,是自我救赎的起点。

物质和金钱仅仅是我们获得快乐、幸福和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时刻让良知在场。

复述:

近两年,以儒学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提倡和关注。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组织还是个人,好像都已经意识到,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一场物质与精神背离、信仰与道德缺失的危机,而拯救之道,过于就蕴藏在古人的智慧中。

阳明心学不仅融摄了儒、释、道的智慧,而且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一种强大的经世致用的品格,并且直接诉诸个体心灵,因而最适于在日常生活中修学实践,也最贴近当下。

致良知之“致”,也兼有二义:一是体认,二是践行。本体可以当下体认,但道德人格的完善,却需要我们生活中切切实实、一点一滴地践行。如果说前者更像是顿悟,那么后者可谓之渐修。

良知有两个含义:

一、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

二、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

就是让我们当下体认这个精神本源,借此与他人、天地和万物建立一种广泛按内在的连结,。如此一来,我们的生命就能获得一个牢固的基点,心灵就能得以安顿,从而确立人生的意义展开,有价值的生活。

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谁都不能没有物质和金钱,但是物质和金钱仅仅是我们获得快乐、幸福和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固然很难获得快乐、幸福和成功,但是有了物质基础之后,这些东西却不一定能够自动实现。因为不管我们堆积了多少外部生活的资料,也不管别人对我们作何评价,最终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幸福和成功的根本因素,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不仅是“快乐、幸福”这种偏于内在体验的事物通常需要心灵的健康,就连“成功”这种更多依赖外在条件的事物,也与完善的人格品质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息息相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言、所行,通常不会有人来对我们做出道德判断,而我们自身往往也是疏于照看的。所以,总是要等到种种言行产生了或好或坏的结果,并且直接或间接的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才会豁然有省。如果想在生活中践行阳明心学,就要在待人接物和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保持良知在场。

致良知的修行,表面上看像是一种“束缚”,实则恰恰是通往心灵自由的必经之路。一个人首先必须有能力自主其心,然后才能得到心灵的健康,也才有资格获得心灵的自由。

关联:

有些时候我们会太过于看重社会和他人的眼光,以至于把自身的快乐、幸福和成功全部交予社会和他人定义,从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心灵需求,而当流俗的价值观和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合谋将每个个体绑架,我们的自我就迷失了,而我们的人格也会呈现出严重的“外倾化”,这就是“重心在外”的人生,而这样的人生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应用:

要想获得心灵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强大,不再做一个单向度、重心在外的人,没有捷径可以走,我们必须修行,必修致良知。只要我们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只要我们愿意迈开脚步真实践履,终有一日,我们必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必能达到那个“良知全体呈现、心灵彻底自由”的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