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的寒山寺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小时候就学。对于诗中的“寒山寺”,“姑苏”,我一知半解,理解为城外有个庙。

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我亲身到达了那个寺庙。它位于苏州姑苏区。姑苏城,也就是苏州城。

赶在工作日,客流量相对少很多。这正是我所想看到的情形,能够专注于风景,而不被拥挤的人流所打扰。那进出于大门之间的游客,多是跟团而来,单看那一支支高举的鲜红旗子就知道了,它在导游滔滔不绝的解说中随风摆动着。

我从侧门而入,前行不远,左拐过桥刚走到运河边,河对岸那边的大门处便清晰地传来熟悉的声音,细细听来,是导游无疑。

跟着导游走,受益肯定很多。于是我赶紧折身往回走,生怕漏听了什么。一路走下来,暗自庆幸自己做出的选择。

一进门,水面宽阔的京杭大运河便赫然映入眼帘,一艘艘庞大的货轮嘟嘟着驶来驶去,有的满载,有的空船,看船身下沉的高度就知道。

导游是位女性,面容姣好,身材匀称,身披彩色丝巾,走起路来屁股一晃一晃,甚是美好。口才很好,在我的经验看来,她的解说水平属于中上等。

我跟着这美好一路走去,她一路滔滔不绝。

来到景点的关键处,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看去,寒山寺就在我们对面,隔河相望,一大面黄墙上只现三个字“寒山寺”。听导游姐说,前两个字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所作。当初方丈想找个有名望的人来写,祝枝山书法远近闻名,但祝枝山有个惯例,题字一个字一千两黄金。无奈方丈只好四处云游化缘,十年间化得两千两黄金。祝枝山不愿破例,只好写了前面两字。第三个字后来由陶濬宣补充了上去。

导游姐是个很有趣的人,边解说边和团友互动,我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

为了听到更多寒山寺的消息,我始终和导游姐保持着一两步的距离,这样我就能听得更清楚,更专注。

寒山寺的特色还有一个,就是庙里的大钟,采用紫铜制成,当时处于战乱年代,倭寇来犯,大钟被盗。经多方寻找,一无所获。据说被岛国人盗走,熔化铸成了另外模样的钟。

寒山寺门前有座桥,名叫“江村桥”,跨越流入苏州城的运河。

跟着导游姐继续前行,就到了诗人张继作诗的地方,夜泊处。

张继是文人,想考取功名,可上天不眷顾他,连考六次不中,可他依然满腔期待有一天能插花游街,官袍加身,在朝堂之上一睹百官风采,一览天子龙颜。当张继第七次前往京城赴考的时候,已是第二十一个年头。这一年,依然如往昔一样,让满怀期待的张继,眉头愈锁愈深,上扬的嘴角愈来愈低,迎来的又是名落孙山。

颓丧之中的张继,这时来到了美丽的水乡,——苏州。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此时正值秋天,月亮已然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漫天。失意中的张继见此情景,心中更是悲凉一片。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并不是江边的枫树。导游姐互动的时候问,“江枫”什么意思呢?我在一旁说话了,“江边的枫树”。导游姐说,不是这样的。她朝右边指指,又指向左边,说,这里有两座桥,一座叫“江村桥”,另一座叫“枫桥”。枫桥,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这是改动之后的,之前叫“封桥”。两座桥合起来就是江枫。

为什么改名字呢?当时,乾隆欲下江南,地方官觉得名字不雅,遂改名。之前的桥也并不是石桥,而是一块木板搭于河之上,一端系绳可以升落。乾隆一来,石桥就有了。也就是为了取悦“老大”而建造的。

姑苏城外寒山寺,也就是苏州城外有个庙,名叫寒山寺。“寒山寺”之所以为寒山,因为曾经有个僧侣名叫寒山,住在庙里。

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说,待到半夜11点45的时候,每隔六秒钟敲钟一次,直到12点整。一年一次。那时庙里庙外都会挤满人,为了沾一沾张继的才气。


雕塑张继,他那右手翘起的食指已然金光灿灿,那是被游客一次次摸亮的。为了防止游客触碰,后来四周加了围栏,人们摸不到手,就改摸脚。再后来,张继的脚也被摸亮了。

寒冷的秋夜里,张继在渔船里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精神振奋,灵光出窍,手指沾着河水,在船头写下了《枫桥夜泊》,

水干无痕,后来被民间口口相传至今。张继此诗,便无真迹可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姑苏城的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