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7 主题阅读 | 《洞见》总结

关于三种毒药 : 贪婪、憎恨、幻觉

对愉悦的渴望,对不悦的厌恶,构成了贪爱的两面。 

愤怒(Raga)+ 憎恨(dvesha) = 幻觉 (moha) 

内在的无我体验自然涉及放开一些贪爱,佛陀强调无我体验要求不再执着于思想和情绪

2. 关于内心的自由与觉醒

涅槃:完美的幸福、完全的平和、内心彻底的自由、完全的觉醒和悟道的状态。超越了极乐(Bliss),代表佛教修行的顶点。

古经文中,涅槃也被译作“无为法”(the unconditioned)


3. 关于佛学的真相

1. 人类无法看清世界,这导致了给自己和身边他人的痛苦。对世界的这种误解,代价很高,形式多样。

2. 人类更倾向于从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持久的满足感,而不是着眼于事实。这种错觉,以及由此出现的不断渴求的思维,从自然选择的角度讲是合理的,但绝不是终生快乐的真正秘方。 

3. 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包括对环境本能的、想要将事物变得更好的反应。无时无刻不再搜寻令其不快、不舒服和不满足的东西,本身就就包含着苦。 

4. 四谛(Four Noble Truths) 中辨识苦的本源——贪爱。追求令人愉悦事物的欲望,逃避令人厌恶的事物的欲望,贪爱是痛苦的源头。 

5. 不一定要被造成苦的两种基本情感——“贪爱”的两面,对事物的执着渴求和厌恶——所困。 通过正念冥想等方法能够放松对它们的束缚,生命令冥想实践而发生转变。 但不被渴求或厌恶的情感所束缚,并不意味着情感麻木,也可以是培养出与情感的不同联系,可以更有选择性地决定倾向哪种情感,比如,惊奇,怜悯,美感。 

6. 我们很容易把想法和情感认作是“我们的”,是我们的一部分,事实上这种关联是随机的。 认知到这种关联地随机性,学着通过冥想减少这种关联,可以减少痛苦。 (无我)

7. 没有作为CEO的自我,没有“行为的行为者”,也没有“思想的思考者”。现代心理学现实,意识中的自我对我们行为的掌控比看起来要弱得多。 大脑具有“模块”模型,可以解释 “想法自我思考”。 

8. 正念冥想使我们更多留意感知如何影响我们的内在状态,又如何影响其他内在状态及行为。冥想还会留意到情感在这个影响链中承担得关键角色,这个校色是由自然选择塑造的。 冥想实践不仅是我们留意到这些影响链,而且给我们力量,干预并改变这些影响链。 

感受:

书名英文原名是:《Why Buddhism is true》为什么佛教是真的?出版时改为:《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作为一名全然接纳主义者,虽然我自己不信佛,但对佛教对信佛者能有用,深信不疑,不管读没读这本书。对我而言,书里面的认知真相并非如宣传语所说“颠覆性”,倒是作者多处谈及正念冥想体验经历,与我的生活有点关联,感到共时性的有趣,并能够令自己读下去。 书的翻译还是有点晦涩的,读完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感觉是万维钢的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17 主题阅读 | 《洞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