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也快乐,死也快乐

最近看了本挺有趣的书《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翻之前大抵预期是世界民间故事大杂烩,真实读下来,没有太大出入,却在某方面悄悄超出了预期。故事有平庸,有新奇,有诡异,其中几篇关于“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不一般说法很有趣。

“于是国王生病的儿子娶了健康的姐姐,健康的儿子娶了生病的妹妹,他们生也快乐,死也快乐,杯子里总有酒喝。”

“从此他们生活得幸福美满,直到隔开最真爱侣的死亡迫使他们分离。”

“他掉头回家,娶了农夫的女儿,要是他们没有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也与你我无关了。”

“就这样,姑娘嫁给了王子。这是她的宿命。”

幸福是个很抽象的词。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终其一生,我想要获得什么。我拿了一张A4纸,不停地写,写下“想要环游世界”“和爱的人一起度过一生”等等。他们说,当你用这样的方式写出一个答案,最终泪流满面的时候,那个答案就是潜藏在你内心最想要获得的东西。可能所有人都想不到,包括我自己,当我写下“幸福”的时候,竟然哭了。

“幸福”二字太简单,从听童话开始就不断耳濡目染,以至于它太熟悉又太抽象。有些时候概念名词是个坏事情,对于浅尝辄止或初步涉猎的人而言,它其实就是个假象。就像小时候学数学,一个概念一个公式,每个汉字都简单清楚,经过老师的解释你貌似也可以理解。但是,这真的和你走过那些弯弯曲曲的探索路径后,最终理解简单的公式是不一样的。用王阳明的话叫“知行合一”,用网络梗叫“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或真理来得太容易,缺少了中间必要的探索历程,反而会需要你自觉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重新反推历程,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懂得”。知乎上曾经有个关于如何学习的回答,大意是很多时候你没有很好地掌握一个概念,是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你本身知道的和这个概念所传递的结论,中间缺乏了必要的逻辑环节。有时候是因为别人没有仔细告诉你推导过程,有时候是因为别人只是按照自己可以理解的逻辑讲述推导过程。但,真正起作用,让你对某个抽象概念或结论有更深认知,并进而可以转化为你的思考工具的是:按照你自己的逻辑链条,去重新历练每个环节,将所缺失的环节逻辑一一补上。这个观点让我现在对所有艰深晦涩的概念或观点都有信心,不是难以理解,只是我缺乏了某个关键逻辑环节,找到补上就可以。

所以,幸福其实也是这样一种概念。关于幸福的真正含义,是个体差异的体验,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补上从现状到“幸福”这个结论的逻辑环节。大概以后我给女儿讲童话故事的时候会带上:“看,这位公主的幸福是生也快乐,死也快乐,杯子里总有酒喝。那你的幸福是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也快乐,死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