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2

曾侯乙钟绝非“楚王熊章”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楚王熊章”还是“王配锺”——是曾侯乙断代、认名、核身份的关键!

释“楚王熊章”,曾侯乙就到了战国早期,变成无名无实。











释“王配锺”,曾侯乙则在西周时期,是有根又有据。

“配锺”辨析:

诸侯薨,王给其送锺(终),是礼制。曾侯乙是周封诸侯,根本不可能是楚王的诸侯,就断无可能由楚王来给其送终。就凭这一条,这古代礼仪文化最重要的一条,就可以全面否定“楚王熊章”了。

配:送酒色也,此处指曾侯乙受王祭飨。王祭臣丧不拜,故“己”在“酉”上为王不拜,王者为尊。

锺(终):人死如锺声消失,示不可奏乐也,故王所送之锺为丧锺,不能鸣乐。

丧锺与编钟薦之于天上封存于地下,归死者所用。

送不鸣之锺,意为死者失金声、去欢乐、无国土。

故锺上铭文之“锺”字,为丧文体用减文,用去金、去土是哀死者失乐去国,断非为今之学者所释“章”也。

    况且活着的人会把自己的名字铭给死者吗?不会的,古代需要要避讳。

铭文既无“熊”、又无“章”……哪里又还有“楚王熊章”呢?

这就是所谓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