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设计回顾

接前面几篇回顾性文章,再说说刚做完项目中客户端框架的设计,
客户端在项目初期就选择了EclipseRCP,当时给的理由是Swing太慢,
现在项目做完了,没人再说这句话了,
因为EclipseRCP更慢,尤其是表格控件,折腾了几个月,
客户端的设计不是由我主导的,只是后期我也加入修复问题,
因客户端的设计人员频繁更换,并且时间伧促,加上会EclipseRCP的开发人员又少,
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不怎么理想的,而且文档更新不同步,感觉有点面目全非。
客户端整体框图如下:
客户端设计回顾
1. client.libraries 包含所有第三方库(如:httpclient.jar等)以及domain,exception等实体或值对象。
2. client.common 是框架的主要实现部分,包括封装的控件,传输组件,同步,缓存,权限等等。
3. bar.main, exp.main 是各子系统的主工程,其它模块插件都部署到它的内部运行。
4. client.launcher 是一个使用Swing写的WebStart适配,负责分发整个应用到客户端,并作版本检查。
另外的,就是模块插件了,由业务组开发。
几个大问题:
1. client.libraries 不应该放domain,exception等实体或值对象,
他们应该属于各业务模块,如果强制把序列化对象全放到框架中,
在开发过程中使得libraries经常变动,而且可能冲突,
另外,这使得框架反向依赖于业务模块,
开始的原因是,Eclipse各插件之间ClassLoader隔离,经常出现类找不到,所以就全放到底层去了。
后来找到办法解决,但业务组已经基于这种方案在开发,协调比较困难,就只能用下去了。
2. bar.main和exp.main不应该存在,
不知道为什么会为每一个子系统建一个工程,让架构组来维护,有点莫名其妙,
如果再加几个子系统,难道架构组需要继续加工程?
这两个工程里就是些EclipseRCP启动事件类(如:ApplicationWorkbenchAdvisor等),一模一样,
完全可以放到client.common工程中,让client.common作为启动工程。
而现在却是在client.common工程中放了一堆抽象层(如:AbstractApplicationWindowAdvisor),
然后让bar.main和exp.main一对一去继承,这个隔离层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说为了各子系统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完成可以通过特殊的模块插件实现。
3. client.common中定义的国际化组件,在模块中居然用不了,
这个国际化组件只读取了client.common自身的properties文件,
模块中就只好每个人都照抄这个国际化组件,搞得Messages类到处都是。
4. 还有类的分包,我没看出个所以然,如:登录功能就在5个包下有类,实在摸不透。
另外,小问题也有不少,冗余类也不少,到后期都是能不改就不改,稳定第一。
要整理客户端框架,工作量可不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eclipse,框架,工作,s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