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q 词语频率数据 文件 .prx 词语位置数据文件
1、frq 保存了 词语所在文档的文档列表(docID)和该词语出现在文档中的频率信息。
FreqFile (.frq) --> <TermFreqs, SkipData> TermCount frq文件包含TermCount个项。每一项都代表一个词,按照tis中的term的顺序排列。它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倒排表本身,也即一串的文档号及词频;另一部分是跳跃表,为了更快的访问和定位倒排表中文档号及词频的位置。
TermFreqs --> <TermFreq> DocFreq TermFreq 按文档编号递增的顺序排序。DocFreq表示 出现 该词的文档数量。
TermFreq --> DocDelta[, Freq?] 一个TermFreq结构是由一个DocDelta后面或许跟着Freq组成。DocDelta是存储包含此Term的文档的ID号了,Freq是在此文档中出现的次数。
注意:TermFreq的存储数据时比较特别的,其中用到了差值规则和或然跟随规则。我们在下面解释一下TermFreq的存储数据。 (关于差值规则和或然跟随规则,请参见:《索引文件格式(1):基础知识 》
(http://lucene.apache.org/java/3_0_1/fileformats.html#Frequencies) Lucene官方网站解析freq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 For example, the TermFreqs for a term which occurs once in document seven and three times in document eleven, with omitTf false, would be the following sequence of VInts: 15, 8, 3 If omitTf were true it would be this sequence of VInts instead: 7,4 (1) 首先我们看omitTf=false的情况,也即我们在索引中会存储一个文档中term出现的次数。 例子中说了,表示在文档7中出现1次,并且又在文档11中出现3次的文档用以下序列表示:15,8,3. 那这三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首先,根据定义TermFreq --> DocDelta[, Freq?],一个TermFreq结构是由一个DocDelta后面或许跟着Freq组成,也即上面我们说的A+B?结构。 DocDelta自然是想存储包含此Term的文档的ID号了,Freq是在此文档中出现的次数。 所以根据例子,应该存储的完整信息为[DocID = 7, Freq = 1] [DocID = 11, Freq = 3](见全文检索的基本原理章节)。 然而为了节省空间,Lucene对编号此类的数据都是用差值来表示的,也即上面说的规则2,Delta规则,于是文档ID就不能按完整信息存了,就应该存放如下: [DocDelta = 7, Freq = 1][DocDelta = 4 (11-7), Freq = 3] 然而Lucene对于A+B?这种或然跟随的结果,有其特殊的存储方式,见规则3,即A+B?规则,如果DocDelta后面跟随的Freq为1,则用 DocDelta最后一位置1表示。 如果DocDelta后面跟随的Freq大于1,则DocDelta得最后一位置0,然后后面跟随真正的值,从而对于第一个Term,由于Freq 为1,于是放在 DocDelta的最后一位表示,DocIDDelta = 7的二进制是000 0111,必须要左移一位,且最后一位置1,000 1111 = 15,对于第二个Term,由于Freq大于1,于是放在DocDelta的最后一位置零,DocIDDelta = 4的二进制是0000 0100,必须要左移一位,且最后一位置零,0000 1000 = 8,然后后面跟随真正的Freq = 3。 于是得到序列:[DocDleta = 15][DocDelta = 8, Freq = 3],也即序列,15,8,3。 (2) 如果omitTf=true,也即我们不在索引中存储一个文档中Term出现的次数,则只存DocID就可以了,因而不存在A+B?规则的应用。[DocID = 7][DocID = 11],然后应用规则2,Delta规则,于是得到序列[DocDelta = 7][DocDelta = 4 (11 - 7)].
SkipData --> <<SkipLevelLength, SkipLevel> NumSkipLevels-1 , SkipLevel> <SkipDatum>
SkipLevel --> <SkipDatum> DocFreq/(SkipInterval^(Level + 1))
SkipDatum --> DocSkip,PayloadLength?,FreqSkip,ProxSkip,SkipChildLevelPointer?
跳跃表可根据倒排表本身的长度(DocFreq)和跳跃的幅度(SkipInterval)而分不同的层次,层次数为NumSkipLevels = Min(MaxSkipLevels, floor(log(DocFreq/log(SkipInterval)))).
第Level层的节点数为DocFreq/(SkipInterval^(Level + 1)),level从零计数。
除了最高层之外,其他层都有SkipLevelLength来表示此层的二进制长度(而非节点的个数),方便读取某一层的跳跃表到缓存里面。
低层在前,高层在后,当读完所有的低层后,剩下的就是最后一层,因而最后一层不需要SkipLevelLength。这也是为什么Lucene文 档中的格式描述为 NumSkipLevels-1 , SkipLevel,也即低NumSKipLevels-1层有SkipLevelLength,最后一层只有SkipLevel,没有 SkipLevelLength。
除最低层以外,其他层都有SkipChildLevelPointer来指向下一层相应的节点。
每一个跳跃节点包含以下信息:文档号,payload的长度,文档号对应的倒排表中的节点在frq中的偏移量,文档号对应的倒排表中的节点在 prx中的偏移量。
2、 prx文件容纳了每一个term出现在所有文档中的位置的列表。注意如果在fields中的omitTf设置为 true时将不会在此文件中存储任何信息,并且如果索引中所有fields中的omitTf都设置为true,此.prx文件将不会存在
ProxFile (.prx) --> <TermPositions> TermCount
TermPositions --> <Positions> DocFreq
Positions --> <PositionDelta,Payload?> Freq
Payload --> <PayloadLength?,PayloadData>
PositionDelta --> VInt
PayloadLength --> VInt
PayloadData --> bytePayloadLength
此文件包含TermCount个项,每一个词都有一项,因为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词位置倒排表。
对于每一个词的 都有一个DocFreq大小的数组,每项代表一篇文档,记录此文档中此词出现的位置。这个文档数组也是和frq文件中的跳跃表有关 系的,从上面我们知道,在frq的跳跃表节点中有ProxSkip,当SkipInterval为3的时候,frq的跳跃表节点指向prx文件中的此数组 中的第1,第4,第7,第10,第13,第16篇文档。
而有一个Freq大小的数组,每一项代表此词在此文档中出现 一次,则有一个位置信息。
每一个位置信息包含:PositionDelta(采用差值规则),还可以保存 payload,应用或然跟随规则。
★ 专题用例 :
关于例子的详细信息参见《索引文件格式 (2):文件 结构总体框架 》最后的说明。
(1) 解释一下frq文件的数据
◆ frq文件的数据很显然使用了差值规则和或然跟随规则,比如“term”词语。其存储结构应该为[DocID=0,Freq=1][DocID=1,Freq=2][DocID=2,Freq=3][DocID=3,Freq=1]。
差值规则: [DocCode=0,Freq=1][DocCode=1(1-0),Freq=2][DocCode=1(2-1),Freq=2][DocCode=1(3-2),Freq=2]
或然跟随规则:[DocCode=0,Freq=1] 如果DocCode后面的数据为1,则将DocCode<<1后将最后的bit存储Freq内容。即DocCode=00000000<<1=00000000 再将最后一个bit存储Freq=1,则变成00000001。因此、在文件中本来需要2个byte空间,压缩成1个byte来存储DocCode+Freq。
[DocCode=1,Freq=2]如果DocCode后面的数据不为1,则将DocCode<<1得到DocCode=00000001<<1=2后,在用另外一个byte来存储Freq=1。这里没有压缩为什么还要左移呢?为了能够将压缩数据和没有压缩的数据区别开来。
(2) 解释一下prx文件的数据
◆ 同上,依然使用了差值规则。
注意: 这里词频和位置信息并没有使用到跳表结构,是因为所只用的例子中4篇文档内容很少。如果Dictionary非常大,则会向上面叙述的那样使用跳表结构来进行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