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怎么能这样?!

    近期我经历一件事,使我感到十分地恐惧,因为我不敢相信有人还可以否认明摆着的事实(在电视中曾经看过)。可能是因为我不是商业人士的原因吧,我所走过的几十年中,以前还确实没有遇到同类事情。大家帮我分析一下,做人应该这样吗?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下半年就计划写一本书(其实就是网络设备配置方面的),可后想来想去,觉得如果走人家的老路子,按照常规写法,可能意义不大。而且我也调查了一下我的读者 QQ 群中的一些读者意见,他们认为现有的同类图书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系统性不够,好像每本书差不多都是在写一些常见的功能,许多稍高级一些应用和管理都看不到。于是我想改变写作策略,把原来想用一本书写的主题分成三本(也就是把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放分成三本来写,每本 1000 页左右),力争每本都写成目前同类书最详细、最全面、最系统的经典网络设备类图书。于是我去年 9 月份就把我这个想法告诉了负责与我日常沟通的一位编辑(是通过 QQ 沟通的,当时计划是每本 800 页左右),并希望他们能为套书(其实就是这里的三本,外加同系列的另一本)做一个我认可的推广方案(我曾多次不认可他们现有的推广手法,所以这次特别要求他们这样做)。他在 QQ 中回答是可以的。
 
    于是开始了我的这三部总篇幅近 3000 页的图书写作过程。由于每本书计划的篇幅是 1000 页左右,写作时间自然就比较长(计划是每本起码 5 个月),一直到了今年 2 月份,在与那位编辑的日常沟通中,再次提到了这三本的写作计划和方式,同时说每本书的篇幅可能将在 1000 页左右,其中一本将在本月底前全部交稿。他也明确地说可以,没有异义,只是说尽量压缩一点篇幅,最好在 1000 页以内。
 
    直到前几天,我想让他们同步开始编辑其中一本即将完稿的书,于是征得他同意后把前面的 9 章(有 300 多页)的内容发给他。过了一两天,他对我说,篇幅、首印和定价可能都要调整,说书太厚,有风险。争执了很久,他主查在说网络设备类书近一年来没有上过什么开卷榜了,说这类书基本上每月不超过 100 册了什么的。我也把读者的一些意见反应给他,可他说我是小范围的调查,没说服力。尽管我的范围想来想去说较小,可我的读者 QQ 群中也有 1000 人啊,而且支持我的比例相当高,这样一来,新书出来后, 1000 多人中,就很有可能有比较大比例购买我的书了。他没看到这一点,只看到绝对数。
 
    尽管一开始我不怎么同意,因为这个篇幅原来是他同意的。但考虑了我与他们公司长期以来的合作关系,还是同意压缩篇幅和压低定价,但首印是合同中定好的,我希望不要改(他原来就是拿合同中规定的篇幅来与我争的,因为原来定的篇幅不是现在这样,也不是分三本的)。我同意一切按合同办事,合同中规定是什么我们就怎么做,要多少篇幅,定多高的价都没问题。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解决了,可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他又变了。我真不知道是他故意想整我(事实上他根本整不了,我可以自信的说,根本不怕没地方出版,以前没怕过,现在更不怕,只是想优先给他们,这是有协议规定的.即使真的不能在全国任何一家出版,又有什么,还会饿死我?),还是怎么了本身就这样的做事风格。这时他又说了不能按合同了,说合同是两年前签的。他的意思就是想让我压缩首印册数,这我当然不行,这是作者惟一可以有点把握的项目(毕竟作者是处于弱势地位,数据都是被动的提供)。我此时就对他说,没关系,你只要说行或者不行,行就出,不行就不出。而且请求他别总说上些模棱两可的话,给我一些结论些的话,可他总是没有说结论性的话,只是说他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天啊,我第一次遇到这样说话的人,说句果断一些的话都不行。
 
    再过了一天吧,可能是看到我对首印册数坚决不放松,于是改变策略又想来整我。他又找到我,说他们经过讨论,说我的写作方式不行,不能分三本写,要我把三个设备写在一本书中,而且要全案例实战型的。天啊,我写了半年时间, 1000 来页的书稿都只有几天就全面完成了,现在说要我做如此重大的调整,怎么可能呢?况且我的路由器和防火墙方面内容还没有写,要这么改下去还得等多久才能出版,况且我写了这么久的书稿不是白费劲了吗?此时我当然不能接受。再说了,本类设备,两个品牌(思科和华三)放在一本书写,又能有什么特色呢?况且每个品牌设备中不同系列的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存在着许多差异,思科中还存在 IOS CatOS 系统,配置方法根本不同,分在一个设备也就是 200 多页,分在一个系列,一种系统又能有多少页呢?能写出什么内容来呢?我也给他看了我书中的部分内容,尽管不是全案例的,但大大小小的示例何止百计.我真不知道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合写更好,是出于求稳考虑?还是真不知道网络设备里面包括什么内容呢?我记得在一个 QQ 群中的一位知名编辑说过一句话,说国内真正称得上“编辑”两个字的极少,现在看来是真的了。我尽管没有做编辑,但我自己写过好几十本书,写书也有近十年,而且我所写的书的选题基本上是我自己策划的,还没有见到有很失败的。做一个专业编辑真不是仅会看写作方法,跟着别人跑那么简单,一定要了解相应领域的主要技术和读者真正的需求。不是说你是编辑,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就要依你的。现在说句不好听的话,许多编辑最多只能修改一下字和语法,至于技术和读者需求根本不了解。但他们还会跟你大谈什么定位,什么内容啊,似乎很了解似的。
 
    这次我是没办法再退让了。于是我对他说,分三本的写法是去年就告诉了他的,可他只说是今年 2 月份说了一次(距今也有近一个时间)。他根本不存认,说只是今年 2 月份才对他说。无奈,我调出了我与他的 QQ 聊天记录,找到了是去年 9 月份就跟他提到了两次,而且两次他都说可以。于是我截图给他看了,他此时又好像是在说我太阴险了,说他从不调 QQ 记录来作证。更气人的还在后头。他看了那些记录后,你猜他怎么说,说他当时说的“可以”只是针对做方案,不针对分三本写,没有同意分三本写。我可以完全这么说,这样说话太不像话了,真的。我在一句话中,开始半句说的是分三本写的打算,后半句说的是请他为这几本书做一个我认可的推广方案。他回答可以,也是在紧跟这句话之后,现在竟然说他的“可以”两个字只针对后面半句话。我的心彻底凉了,真的,还是位曾经见过面,一起玩过的编辑老师。况且我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在去年他发给我的推广方案中,明明列出的是四本,也就是网络设备这一块是分三本来计划的,怎么能说推翻就推翻,明摆着的事实都不承认了呢?为了推卸责任,这样的话都说得过去。而且口口声声说, QQ 聊天记录不是正式的,不可信,其隐含的意思是说我截图给他看的记录是假的。
 
   说句实在话,我现在并不是想追究什么责任,他可以不出我这本书,我只要他说一声不行,不接受就行了,因为这对我来说,把这本书在其他社出之前必须是他们不出的,否则我就存在违约责任。即使是他的责任,我也不会去追究什么(当然我不知道他是否把责任推给我,以此来追究我的责任,就不知道了),说实话,家公司曾经也为我考虑了许多,为我分担了许多责任,给予了我许多关爱。我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可为这推脱这个对我来根本不存在的责任,一次又一次矢口否认曾经多次说过的话,否认眼前的事实。
最后,从这件事中得出一个启示就是无论怎么样,在与人进行正式交流时,一定要保留好证据。他当时是认为我不可能还保留了去年的聊天记录的,所以一开始总是说我去年根本没有对他提过。只不过,在后面的事实面前他还是不承认,认为我的记录是假的。但无论如何,有证据总好过没证据。这些证据是否有用,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大家要小心啊!

本文出自 “王达博客” 博客,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做人,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