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今天,一条新闻炒得火热:新华网和中国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超过了10家),今天(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都刊载一条新闻《山东停止公布高考状元信息 北大清华急寻高分生》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6/26/c_121584730.htm
主要内容如下:
“今年不能光等了,我们还得去各地跑。”25日,北大山东招生组负责人说。今年,我省高考状元信息被冷冻,让北大清华等名校招生负责人如坐针毡,清华大学山东招生组负责人则呼吁文科高分生抓紧联系他们。
24日下午,高考成绩查询渠道开通。当晚10点多,国内某名校山东招生组工作人员就致电本报记者,询问是否掌握文理科高分生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以往从未出现过。
清华大学山东招生组负责人李志华说,因为今年清华文科在山东仅招收4人,所以考生填报的风险较大,“尤其呼吁文科高分考生跟我们联系。”在25日的咨询会上,清华并没有给出文科预估线。
同样感到着急的,还有北大山东招生组负责人于年才,今年北大的预估线同样显得谨慎。“今年不能光等了,我们还得去各地跑。”于年才说,北大招生组成员已经分赴各地,在28日填报一本志愿之前的几天非常关键。
记者了解到,北大清华都急于掌握高分生情况,并详细记录考生信息,以便尽快确定人选,状元仍然是两所高校争抢的对象。
以上是网上的新闻,下面是我的疑问?
为什么清华北大招不到好学生,招不到状元,就会如坐针毡?
清华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学校,建国60多年了,招了多少状元?
最高端的学校,招了这么多的状元,为什么60多年,中国当代几乎没有培养出堪称学术大师的一批杰出人才?
也没有解除钱老的担忧(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想知道,清华北大还是不是中国最好最高级的学校?
我在想:如果是我们廊坊师范学院的学生,和北大清华的学生对调,进行教学,四年后,他们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廊坊师范学院和清华北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合肥的门户网站《万家热线》今天(2011年6月27日)的《万家辣评》,发表一篇文章《谁扇了教育部一耳光 高考状元情结何时休?》
http://365jia.cn/news/2011-06-25/51048A2222EBECC3.html
其中的一段文字,我深有同感。
“诸如北大,清华之类的名牌大学表面上是在“招贤纳士”,实则更是利用各省市的“状元”来为自己的学府壮势,将自身塑造成国内最牛的大学。”
2009年11月2日,我写了一篇博客,《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文如下: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问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
带着这份忧思,2009年10月的最后一天,98岁高龄的钱学森走了。两天来,顶风冒雪前来老人寓所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凝视着钱老遗像,许多人思索着他的这句话。
2005年7月30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对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我非常同意钱老的意见。我们的教育实在是应当改进一下了。
我多次在我的博客中提到如何培养超一流人才的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机遇,那就是信息时代和信息技术。
如果我们现在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管理模式,就可能抓住这个信息机遇。培养“狼”样的学生。那些学生就可以是钱老希望的“杰出人才”。
如果真的能实现,钱老就可以安息了 。
2009年12月2日,时隔一个月,我又写了一篇博文《可悲呀,可悲!!!这就是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
很不幸,我的预言应验了,看到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山东停止公布高考状元信息 北大清华急寻高分生。
也就是说,没有了这些高端的学生,也就没有了我们所谓的高端的大学。人才不是我们的最著名的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素质。在目前的学生中,单单靠我们的这些最著名的学校,是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的。
我的博客原文如下:
《可悲呀,可悲!!!这就是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
好久没有正式写个博客了,今天终于动笔了。
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想清楚,总想等想清楚了再写个博客,于是就等啊等啊……等到了今天,还是没有答案。
看来是等不到答案的,只有去边摸索,边研究。看来只有在行动中才有可能将问题搞清楚了。答案是等不来的。
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也就是“钱学森之问”。我曾在我的博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探讨过这件事情。当时只是一时的激动,没有深入。
近来,教育部低调启动了一个“珠峰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这项试图破解中国人“大师”、“诺贝尔奖”心结的人才培养计划正在浮出水面。
在北大清华等国内11所名校悄然启动,这项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的人才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
据了解,入选高校包括国内11所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
该项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开始试验。今年入围高校共招收500名,这项计划的总规模是2000名左右。
我注意到,在介绍这个计划时,有这样的一段话:“北大有关人士证实,帖子所披露的内容“大致差不多”,北大预计不会单独招生,而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现这类人才并重点培养。据了解,北大在自主招生环节上也有意识地挑选适合“珠峰计划”培养的人才。”
从这段文章中,我注意到这样的两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现这类人才并重点培养”“ 北大在自主招生环节上也有意识地挑选适合“珠峰计划”培养的人才”,通过这两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味道???
按照我的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发现这类人才”或者没有“挑选到合适珠峰计划培养的人才”,珠峰计划也就泡汤了。
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才不是我们的11所最著名的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素质。在目前的学生中,单单靠我们的这些最著名的学校,是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的。
可悲呀,可悲!!!这就是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这样的高等教育如果还不彻底改变,我们何年何月才有杰出人才,什么时候才能破解中国人的“大师”和“诺贝尔奖”心结。
众所周之,只有良好的教育体系,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社会机制,这才是产生大师的土壤。应该是注重培育土壤,而不是单纯地去播种良种。再好的良种,在贫瘠的土地上,也不可能茁壮成长。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什么良种了。
其实,我们原本是可以自己培育良种的。但是必须要改造我们的土壤。这是破在眉睫的事情。
我从教27年了,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已经证明:“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现在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了一个信息技术提高班,主要是招收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经过3年的业余时间培养,他们都能成为很出色的IT职业高手,在学期间就都通过了国家的计算机软考,还没有毕业就具有了政府人事部门认可的中级职称的任职资格《软件设计师》。
这个证书资格,还是国际认可的,到韩国和日本都是通行的。请查阅关于中韩信息技术考试标准互认的通知和关于中日信息技术考试标准互认有关事宜的通知。
拿到这个证书,我们并没有停下来,我们还要让他们经过一年左右的实战培训,让他们在进入社会前,就经历那些困难和挫折。
培育他们的抗打击能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和勇气,锤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他们走向实际工作岗位,马上就能一显身手。他们没有就业的困惑,因为他们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效益。这样的人才那个企业不欢迎!
根据我的统计调查,他们的年薪均在十万元以上。请查阅:职友集网,在职位,公司关键字输入:软件设计师,地点输入:北京。
这个提高班,我已经办了十年,经历了很多的弯路和挫折,也探索和实践了很多的理论和方法。十年的摸索,建立了一些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摸索了一些经验。我将在后面的博客中,陆续的拿出了晒晒,敬请指教。
在我的博客中,已经有些介绍:
将一个个的普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级职称的软件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