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CSDN,认识了贺利坚老师,并使用Email与CSDN博文进行交流。
我治大学生抄作业毛病的办法——兼答丁又专老师(2013-12-10 22:25)
携手共进——再答丁又专老师 (2014-03-05 11:43)
开展对话与交流,是取得进步、共同提高的手段,也是解放被压迫者与压迫者的途径(《被压迫者教育学》 弗莱雷,1971)。大学的压迫者有教师 与 一些其他人员,被压迫者有教师 和 学生。 教师一方面深受体制所压迫,处在整个教育链的底层;另一方面,又漠视学生的发展,用“填鸭式教育”来压迫学生。
还有另一本书《非学校化社会》(1970),伊万·伊利奇提出了当时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其中心思想如下:
▪ 政治化 失去独立性
▪ 制度化、机构化、官僚化
▪ 压迫性
▪ 商品化 垄断化
▪ 工业化 技术化
▪ 生活脱离化”
号召人们废除学校,代之以“学习网络”,建立一种人人平等、自由、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一个理想的教育网络应该具有三种目的:①能够使所有的愿意学习的人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自由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②使那些想与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见识的人能够互相交流;③使那些希望公开表达自己观点的人能够得到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结合《吾国教育病理》(郑也夫,2013)对中国教育鞭笞入里的剖析,可以看出伊里奇在40多年前对教育的深邃洞见。
下文为对贺老师邮件的再回复。
---------------------------------------------------------------
贺老师:
您好!小丁已经缴纳了CCF的会员费用,需要持续努力。
一:学生不及格 和 厌学 部分原因
个人体会:只要我们老师真正关心学生,就会发现更多我们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做的事情。 今天下午有两个上学期《离散数学》没有通过的学生,来讨论一些疑惑。其中一个男生,感觉如果我们改变考核方式,肯定是能够通过的,因为在面谈过程中,发现他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还是比较深的,而传统的闭卷考试,并不适合某部分学生;而另一个女生,则说对数学有一种恐惧感,虽然上课时每节课都较为认真,但由于其中某一个时间段走神脱节后,就有越来越多的问题积累了。
大一的教育方式,数学、外语、物理、政治等课程极大地摧毁了学生学习兴趣;而学生社团及新生对学校的新鲜感,吸引了学生更多的精力。在课程枯燥乏味 与 社团积极参与 中,学生偏向了后者,造成了很多学生大一就有1-3门不及格(上学期我们学院不及格人数达到30%,不及格人次达到70%,即10人中就有3个有至少一门课程不及格)。
目前高校学生厌学,其根源来自于“
输在大一”:大一没有引导学生建立对专业的初步认识与兴趣;大一走上了与高三同样的道路,而不具备高三的外部环境,课程信息量大而又无外界压力。
二:实践选修课 与 同班学生助教,夯实大一基础
(1)
实践选修课。开设以动手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如果不能是必修课,则有志于教育的老师可以开设选修课,并做一定的宣传工作(好东西,还需要吆喝,有客户),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找到与高中学生不一样的感觉;在与同学协作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沟通。 而且这种选修课,要持续的跟进3-4学期,在大二下学期、大三开设专业课之前,激发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的精神 和 信息素养。 在大三、大四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自学与协作学习、网络学习来解决学习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目前贺老师的 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 工程师素质拓展课程, 计算机学科导论,都非常不错,如果能够得到普及,学生与教师都受益良多。
(2)
组建学生助教。夯实大一基本功, 基本功包括 基本的学习与生存能力(如 盲打、信息搜集与整理、总结与反思),以及 动手实践科目中的入门关。 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学生使用电脑缺乏很好的训练,大二、甚至大三学生不会盲打的不少(准备检测一下),鼠标与方向键就是部分学生最熟练的技能。 教师花适当的功夫,在每个班培养5-6人(一个班30人左右)学习积极分子,开小灶培养,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比同学先修一步,在同学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寻求帮助,甚至是学生助教主动去解决同学遇到的问题。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24小时记忆保持率中,“向他人将手与动手运用”可以达到90%以上,而“听课”与“阅读”只能达到5%-10%。 通过
在 同班同学中成立“学生助教”,可以克服几个问题(高年级学生可能会课程冲突;一般高校研究生缺乏;助教的时间不够;助教缺乏动力 等)。这学期准备在这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在大一、大二学生之中,可塑性强一些。 困难当然更多,但爱与方法应该能够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记得台湾慈济功德会的
证严上人 曾经说过“
做,就对了”,想得太完美的计划,也许是“计划”的可能性更大。
一下子又写了这么多。贺老师不必回复。因为通过与csdn博客,我们已经进行了交流。
祝好
丁又专
--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姓名:丁又专 博士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湖光岩东广东海洋大学科技楼602室 524088
电话:13822545880(66)(广东-湛江)
QQ: 30372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