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查看了网上不少博客,感觉都写得很朦胧,都说从后往前插。这个倒好理解。
但是很多都没说清楚为什么用线段树,用的思路。搞得我一头雾水。毕竟是刚接触线段树,对线段树理解也不够。
今天晚上硬着头皮推敲。
终于有点思路了。
我的理解:
就例子
0 20
1 19
1 38
0 31
从后往前插。
首先是0 31.位置是精确的就是在第0位。
然后是1 38.38想插在第1位。但是这是38一厢情愿,他能不能最终落在第1位,必须经过0 31的同意。
即因为在1 38的操作后,0 31的操作会使1 38位置变动。
怎么变动?很简单,就是往后退一位,使1 38的操作最终下场是38落在了位置1+1=2,第2位。
说到这里是不是有点启发了。
再看看1 19,照理1 19和1 38的下场应该是一样,都是受0 31的影响,落在1+1=2,第2位。
但是1 19下场更惨,他没办法落在第2位。因为1 38已经霸占第2位了。
所以 1 19是1+1+1=3,沦落到了第3位。
所以可以归纳:从下往上操作。对于操作pos value。
下场为pos*=pos+f[pos].
关键的f[pos]其实是动态变化的一个数组。f[i] 0<=i<n;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刚开始0 31的时候f[i]=0,(0<=i<n),所以0 31的pos*=0+f[0]=0+0=0;
0 31操作之后f[i]=1,(0<=i<n)
即1 38操作时候是f[i]=1,(0<=i<n),所以pos*=1+f[1]=2;
然后 1 38操作之后f[0]=1,f[i]=2 (1<=i<n).
所以我们可以初始化一个数组f[i]=0,(0<=i<n)
每次操作pos value 之后 f[i]++ (pos<=i<n)
这样的时间复杂度是O(N^2),和之前的直接链表或者数组来进行操作没什么改进的。
但是,幸运的是,还有线段树可以依靠。
线段树节点参数。
l,r:区间左右值。
remain;这个区间内残留值。
代表这个区间内,只有pos<=node[index<<1].remain的操作的人才会落到这个区间的左节点。理解这个很重要,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推出来。
即从左分支掉下去。
对于每次分支的右分支。
其实就等价于另一段新的区间。
只不过这个区间的左值不再是1,而是max+1.
所以在等价的时候我们就要处理一下pos。
对于这个线段树我的理解:
每次操作是从上到下(像小时候的落珠子游戏),一层层落下来,每次掉下来有左右两个方向。
最终会落到某个叶子节点,那个叶子节点的位置就是最终的位置。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200005; int n; struct Node { int l; int r; int remain; }; int data[N][2]; Node node[3*N]; int ansp; int ans[N]; void buildtree(int index,int l,int r) { node[index].l=l; node[index].r=r; node[index].remain=r-l+1; if(l==r) { return ; } int mid=(l+r)>>1; buildtree(index<<1,l,mid); buildtree((index<<1)+1,mid+1,r); } void update(int pos,int index) { node[index].remain--; if(node[index].l==node[index].r) { ansp=node[index].l; return ; } if(pos<=node[index<<1].remain)//这里是关键部分 {/**/ update(pos,index<<1); } else { pos-=node[index<<1].remain; update(pos,(index<<1)+1); } } int main() { while(scanf("%d",&n)!=EOF) { memset(node,0,sizeof(node)); buildtree(1,1,n); for(int i=1;i<=n;i++) { scanf("%d%d",data[i],data[i]+1); } for(int i=n;i>=1;i--) { update(data[i][0]+1,1); ans[ansp]=data[i][1]; } for(int i=1;i<=n;i++) printf("%d ",ans[i]); printf("\n"); }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