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智力游戏人生

我的生活很简单,工作(也包括了吃饭)、睡觉;业务时间玩一下智力游戏。最近五年我被同事们熟知的一个爱好是棋牌,其实我最大的爱好是更广泛的Puzzle(智力游戏)。

 

l 玩得最多的:双扣(升级、80分)。

  • 这是个老少咸宜的游戏,以前群众基础雄厚,不怕凑不到人。我从小学就开始活动。
  • 俗话说,熟能生巧;打多了后,尽管记忆力下降,常规技巧使用上就够了。并且,逻辑分析强的人容易玩好,挺适合我这种理科生的。这是我持续参与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 另一个保持着这项运动的原因,则是近年来陪女儿周末上补习班时,与其他家长一起消磨时间。

l 最早放弃的:中国象棋。

  •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强,也许最终结果一切都很平庸。所以,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中,我只玩过中国象棋一种。
  • 小时候挺喜欢下中国象棋的,初中时就把邻居、同学全打败了。进了高中后,为了能考上最好的学校与专业,我必须把120%的精力放到读书上。于是,中国象棋、计算机这些爱好全被放弃好。好在,最后幸运地考上了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把计算机这个爱好找回来了J。

l 玩得最好的:扫雷。

  • 15年前,曾经是个扫雷高手(61秒/99颗雷)。可惜,工作忙碌,已经没有时间再练习了(估计现在只有80秒的水平了)。
  • 这个游戏需要提炼出‘定式’,并且需要高强度锻炼。古龙说:‘你每天练习挥刀一万次,几年后就成武功高手了’。15年前,刚刚读研。每天编程,犹如挥刀万次;而运用最新的OOAD(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技术,问题解决变得简洁有效,犹如找到‘定式’。那几年我设计的软件中就已经有了大概10种几年后软件开发界流行‘设计模式’;可惜,我没有GoF 4位大师那么深刻,可以提炼出‘设计模式’如此高强的武功。

l 历史最悠久的:恐怕是‘算24点’。

  • 一些经典的题目曾经保存在手机上,所以如果你输给我,也是很正常的J

l 组织最多的:麻将。

  • 作为大众娱乐,并不需要太多的动脑,在工作之余放松精神,实在是很好。
  • 麻将尽管是国粹,但传统上它是赌博的代名词,这与我们的‘娱乐’主题是相违背的。我不喜欢大赌,所以很少参与邻居们组织的活动;但近几年经常与单身及远离家庭的同事们一起活动,因为我成为组织者。每项运动的兴旺,都是需要合适的规则及积极的组织。规则的修订,主要在:简化规则,降低技巧性。当它成为一个90%靠运气的游戏时,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胜利者,得到激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l 最喜欢的:数独。

  • 喜欢上数独(Sudoku),是近5年来的事。数独的流行正是互联网的功劳,从日本到英国、澳大利亚再到世界各国,最近几年传遍了全球,还组织起了世界大赛(WSC, World Sudoku Championship),并且成为WPC(World Puzzle Championship)最主要的内容。
  • 喜欢数独,是因为到处有题目可做。不仅网络上随处可找,现在很多报纸每期都会出一题,而你只需要一支笔就行。
  • 喜欢数独,也是因为它简单的规则(9*9的格子,行、列、小九宫中的数字均不重复)下,题目层出不穷。犹如最著名的物理学公式E=MC2般,体现了简单美、优雅美。
  • 喜欢数独,更因其挑战性。不少题目要化上好几个小时;解决难题,或许是技术人员的共性吧;那种历经困难后成功的快感,真是难以名状。

l 最不喜欢的:杀人。

  • 这不仅是智力游戏,同时也是个心理游戏,还要故弄玄虚。猜心太累,伪装太假,实在不擅长;从8年前接触,玩到今天也屈指可数。还是ALIBABA的‘简单、快乐’爽。

l 最简单的:连连看

  • 很可惜,女儿不喜欢逻辑游戏。于是只能陪她玩大鱼吃小鱼、连连看之类。

除了个人娱乐,智力游戏也在我的工作中发挥一些作用。

最直接的用处就是Interview。

  • 我常常用‘猜3张扑克’这个游戏来测试面试人,看看TA是否逻辑清晰、善于捕获细节、考虑全面,这正是我要的架构师的素质。
  • 有时候,我用‘估算*****是几位数?’来检测开发工程师的基本功;
  • 偶尔,我会用‘寻找部分完成游戏的规律’来寻找软件设计师。

尽管这些游戏的测试失败不一定会否定录用,但我发现通过测试的人后来的表现真的很优秀。

工作中的另一个作用,则是用来训练技术人员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天平秤3次,从13个外形相同的球中找出唯一不同质量球’就是研发中心某次技术讨论会的主题。

 

玩智力游戏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我想,Puzzle会一直陪伴我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游戏,工作,娱乐,活动,技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