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摆模板。。。
//线段树模板
struct line
{
int left,right;//左端点、右端点
int n;//记录这条线段出现了多少次,默认为0
};
struct line a[100];
int sum;
//建立
void build(int s,int t,int n)
{
int mid=(s+t)/2;
a[n].left=s;
a[n].right=t;
if (s==t) return;
a[n].left=s;
a[n].right=t;
build(s,mid,2*n);
build(mid+1,t,2*n+1);
}
//插入
void insert(int s,int t,int step)//要插入的线段的左端点和右端点、以及当前线段树中的某条线段
{ if (s==a[step].left && t==a[step].right)
{
a[step].n++;//插入的线段匹配则此条线段的记录+1
return;//插入结束返回
}
if (a[step].left==a[step].right) return;//当前线段树的线段没有儿子,插入结束返回
int mid=(a[step].left+a[step].right)/2;
if (mid>=t) insert(s,t,step*2);//如果中点在t的右边,则应该插入到左儿子
else if (mid<s) insert(s,t,step*2+1);//如果中点在s的左边,则应该插入到右儿子
else//否则,中点一定在s和t之间,把待插线段分成两半分别插到左右儿子里面
{
insert(s,mid,step*2);
insert(mid+1,t,step*2+1);
}
}
//访问
void count (int s,int t,int step)
{
if (a[step].n!=0)
sum=sum+a[step].n*(t-s+1);
if (a[step].left==a[step].right)
return;
int mid=(a[step].left+a[step].right)/2;
if (mid>=t)
count(s,t,step*2);
else
if (mid<s)
count(s,t,step*2+1);
else
{
count(s,mid,step*2);
count(mid+1,t,step*2+1);
}
}
下面来自某大牛解释:
线段树的定义
定义1 长度为1的线段称为元线段。
定义2 一棵树被成为线段树,当且仅当这棵树满足如下条件:
(1) 该树是一棵二叉树。
(2) 树中每一个结点都对应一条线段[a,b]。
(3) 树中结点是叶子结点当且仅当它所代表的线段是元线段。
(4) 树中非叶子结点都有左右两个子树,做子树树根对应线段[a , (a + b ) / 2],右子树树根对应线段[( a + b ) / 2 , b]。
但是这种二叉树较为平衡,和静态二叉树一样,提前根据应用的部分建立好树形结构。针对性强,所以效率要高。一般来说,动态结构较为灵活,但是速度较慢;静态结构节省内存,速度较快。
线段树的性质与时空复杂度简介
下面介绍线段树的两个性质(证明略)。
性质1 长度范围为[1,L]的一棵线段树的深度不超过log(L-1) + 1。
性质2 线段树把区间上的任意一条长度为L的线段都分成不超过2logL条线段。
空间复杂度 存储一棵线段树的空间复杂度一般为O(L)。
时间复杂度 对于插入线段、删除线段,查找元素,查找区间最值等操作,复杂度一般都是O(log L)。
线段树主要应用了平衡与分治的性质,所以基本时间复杂度都和log有关。我们在应用线段树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尽量在构造好线段树的时候,使每种操作在同一层面上操作的次数为O(1),这样能够维持整体的复杂度O(log L)。
例题:
在自然数,且所有的数不大于30000的范围内讨论一个问题:现在已知n条线段,把端点依次输入告诉你,然后有m个询问,每个询问输入一个点,要求这个点在多少条线段上出现过;
最基本的解法当然就是读一个点,就把所有线段比一下,看看在不在线段中;
每次询问都要把n条线段查一次,那么m次询问,就要运算m*n次,复杂度就是O(m*n)
这道题m和n都是30000,那么计算量达到了10^9;而计算机1秒的计算量大约是10^8的数量级,所以这种方法无论怎么优化都是超时
-----
因为n条线段是固定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每次都把n条线段查一遍有大量的重复和浪费;
线段树就是可以解决这类问题的数据结构
举例说明:已知线段[2,5] [4,6] [0,7];求点2,4,7分别出现了多少次
在[0,7]区间上建立一棵满二叉树:(为了和已知线段区别,用【】表示线段树中的线段)
【0,7】
/ \
【0,3】 【4,7】
/ \ / \
【0,1】 【2,3】 【4,5】 【6,7】
/ \ / \ / \ / \
【0,0】【1,1】【2,2】 【3,3】【4,4】 【5,5】 【6,6】【7,7】
每个节点用结构体:
struct line
{
int left,right;//左端点、右端点
int n;//记录这条线段出现了多少次,默认为0
}a[16];
和堆类似,满二叉树的性质决定a[i]的左儿子是a[2*i]、右儿子是a[2*i+1];
然后对于已知的线段依次进行插入操作:
从树根开始调用递归函数insert
void insert(int s,int t,int step)//要插入的线段的左端点和右端点、以及当前线段树中的某条线段
{
if (s==a[step].left && t==a[step].right)
{
a[step].n++;//插入的线段匹配则此条线段的记录+1
return;//插入结束返回
}
if (a[step].left==a[step].right) return;//当前线段树的线段没有儿子,插入结束返回
int mid=(a[step].left+a[step].right)/2;
if (mid>=t) insert(s,t,step*2);//如果中点在t的右边,则应该插入到左儿子
else if (mid<s) insert(s,t,step*2+1);//如果中点在s的左边,则应该插入到右儿子
else//否则,中点一定在s和t之间,把待插线段分成两半分别插到左右儿子里面
{
insert(s,mid,step*2);
insert(mid+1,t,step*2+1);
}
}
三条已知线段插入过程:
[2,5]
--[2,5]与【0,7】比较,分成两部分:[2,3]插到左儿子【0,3】,[4,5]插到右儿子【4,7】
--[2,3]与【0,3】比较,插到右儿子【2,3】;[4,5]和【4,7】比较,插到左儿子【4,5】
--[2,3]与【2,3】匹配,【2,3】记录+1;[4,5]与【4,5】匹配,【4,5】记录+1
[4,6]
--[4,6]与【0,7】比较,插到右儿子【4,7】
--[4,6]与【4,7】比较,分成两部分,[4,5]插到左儿子【4,5】;[6,6]插到右儿子【6,7】
--[4,5]与【4,5】匹配,【4,5】记录+1;[6,6]与【6,7】比较,插到左儿子【6,6】
--[6,6]与【6,6】匹配,【6,6】记录+1
[0,7]
--[0,7]与【0,7】匹配,【0,7】记录+1
插入过程结束,线段树上的记录如下(红色数字为每条线段的记录n):
【0,7】
1
/ \
【0,3】 【4,7】
0 0
/ \ / \
【0,1】 【2,3】 【4,5】 【6,7】
0 1 2 0
/ \ / \ / \ / \
【0,0】 【1,1】 【2,2】 【3,3】 【4,4】 【5,5】 【6,6】 【7,7】
0 0 0 0 0 0 1 0
询问操作和插入操作类似,也是递归过程,略
2——依次把【0,7】 【0,3】 【2,3】【2,2】的记录n加起来,结果为2
4——依次把【0,7】 【4,7】 【4,5】【4,4】的记录n加起来,结果为3
7——依次把【0,7】 【4,7】 【6,7】【7,7】的记录n加起来,结果为1
不管是插入操作还是查询操作,每次操作的执行次数仅为树的深度——logN
建树有n次插入操作,n*logN,一次查询要logN,m次就是m*logN;总共复杂度O(n+m)*logN,这道题N不超过30000,logN约等于14,所以计算量在10^5~10^6之间,比普通方法快了1000倍;
补充几点说明:
(1)我采用静态方法构建线段树,即用数组来做,左子树为 2*i,右子树为 2*i+1。按照保守估计,数组空间一般开N*4,用到的空间实质上是N*2-1,但是考虑到中间会有一些空间没有使用,特别是最底层的。粗略地想,假设最底层只有最后两个空间有用到,那么这一层前面的空余空间就约为N*2了。所以N*4是足够的。
(2)这部分一般来说涉及到下面几个函数:pushUp(由下往上更新修改后的数据),build(初始化线段树),update(修改叶子结点的数据),query(查询区间数据)
(3)线段树本身并不保存当前区间具体是什么,而是由函数传递两个变量l, r 来记录当前的具体区间,这样做可节省大量空间开销,详细参见代码。
(4)前文已出现过的,后面不再重复,包括函数参数的说明。
题目:
hdu 1166 敌兵布阵
大意:敌人有N个营地,一开始知道每个营地的人数。
接下来会询问四种命令:(1) Add i j,i 和 j 为正整数,表示第i个营地增加j个人(j不超过30);
(2) Sub i j ,i 和 j 为正整数,表示第i个营地减少j个人(j不超过30);
(3) Query i j , i 和 j 为正整数,i <= j,表示询问第i到第j个营地的总人数;
(4) End 表示结束,这条命令在每组数据最后出现。
遇到Query则作出回答,遇到End则结束本次数据的询问。其他则修改相关营地的数据。(显然,Sub 可以归并到 Add 操作)
思路:
对于每一组数据,用build初始化线段树,每个结点保存区间[i, j]内的总人数。叶子结点即是每个营地的人数,这个由输入给出,对于内结点,则采取pushUp由下往上传递值。
对于Add 操作(包括Sub操作),可以用update来修改叶子结点的值,与build相似,内结点采取pushUp更新其值。
对于Query 操作,用query来查看区间的人数。对于没有在一个存储区间表示出来的空间,则采取同时向两边走,覆盖后返回其值的方式取值,详细见代码。
函数接口:
pushUp(int cur) // cur 表示当前数组的实际下标。
build(int l, int r, int cur) // [l, r] 表示当前数组存储的值的区间,即前面所说的由函数传入值表示。
update(int i, int val, int l, int r, int cur) // i 表示需要更新值的数组实际下标,即线段树的相应的叶子结点,val 表示需要增加的值(对于Sub操作,主函数传入-val)。
query(int curL, int curR, int l, int r, int cur) // [curL, curR] 表示需要查询的区间
代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