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数字世界中,每天都在信息海洋中遨游。如果不想被其淹没,继而成为别人思想的傀儡,就有必要对你接受的信息进行批判、筛选,自己决定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听信教科书、报纸、因特网、某专家、某主持人、某作家的说辞。这个时候我们迫切希望学会的一项技能应该就是——批判性思维。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包括一系列提出相关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对这些问题回答的能力和意愿。

在学习批判性思维之前先介绍两个相关的概念: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顾名思义,海绵式思维就是不加批判地吸收作者的观点,理解并记住作者的推理,强调对知识的获取。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在我人生前二十年的那些青葱岁月里我一直依附的就是这种思维模式,不夸张的说是深受其害(不可否认的是,在学习一门知识的初期,海绵式思维还是很有价值的,它可以让你积累很多知识)。所以读了那么多的书,也不过是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和心理陷阱,在整体性的思维水平上还是没有大的长进。不过后来,幸运的是改变发生了,在读书期间我遇到了一本极善的奇书——学会提问(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更本质,所以以之为题: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本书倡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淘金式思维。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进行积极的互动,要求读者频繁地思考,不断地提出批评性问题,以此找到闪烁智慧光芒的金子

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识到人类常见的一个思维误区,就是将思维与情感连结起来。我们总是偏向于关注特定的事情、支持特定的兴趣、思考特定的观点,带着有色眼镜来处理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这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当你看到一个结论的时候,你其实已经看到过它很多次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观点被不断地强化,你就会错误地以为这些观点就是你独有的,并且对它们产生了感情,即所谓的情感卷入。这种对问题产生情感卷入的危险之处就在于,你不能思考别人观点的合理性。因此,我们经常认为别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就是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然而,情感卷入不应该成为你接受或者拒绝一个观点的主要基础。一个成功的、积极的学习者应该是一个愿意改变自己思想并对那些感到怪异甚至危险的观点时刻保持开放性的人。

批判性思维也有强弱之分,如果你将批判性思维当成维护自己的信念或者维护别人给予你的那些观点的一种方法,那你就是在进行弱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不是为了追求真理或美德,而是抵制和消灭那些与你的观点相左的观点和推理,我们应该将其摒弃。而强的批判性思维则不同,它要求我们对所有的观点,包括自身的观点进行批判,能够使我们避免自我欺骗和对别人的盲从。强的批判性思维使得我们再遇到一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的时候,不是简单的一句"这只是你的看法,我可不这么认为"来搪塞,而是用批判性武器来武装自己,理性地看待他人的观点。这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到一种满足感——知道为什么某种观点知识一堆废话所产生的满足感。当我们学会了用强批判性思维系统地选择信息的时候,就会渴望用尽毕生的努力阅读更多的书,获取更多有意义的观点,以此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对批判性思维有了最基本的了解,我们来看一下贯穿整个批判性思维过程中的批判性问题有哪些: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理由是什么?那些词句有歧义?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什么是描述性假设?推理中存在谬误吗?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接下来,我们逐一的看一下在什么时候应该提出这些问题,有哪些线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回答这些问题。

什么是论题 什么是结论

典型的论题有两种:描述性论题和说明性论题。描述性论题是针对有关过去、现在、将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它们需要的答案要能说明世界现在是怎样、曾经是怎样或者将来是怎样。如:养宠物的家庭是否比不养宠物的家庭争执更少?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都属于描述性论题的范畴。说明性论题就是针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它们需要的答案是说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是否应该认为在社区边的海滩上裸体不合法?未成年人堕胎需要征得父母同意吗?我们必须禁止SUV吗?这类问题就属于说明性论题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分类很简单,有时候很难界定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属于哪种类型。但是,记住两者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对不同类型的论题做出不同的批判性评价。

演说家或作者在演讲或写作时往往围绕着某一主题开展起论述。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论题,针对该论题其给出的答案就是结论。如"世界上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吗?有没有可能存在白色的、紫色的等等其它颜色的乌鸦?"就是论题,而"有种乌鸦叫做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乌鸦,它是白色的,而且世界上99%的乌鸦都是这种乌鸦"就是结论。论题和结论应当是清晰明了且便于寻找的,它是一个逻辑清晰的作者应该向我们明确传达的,也是一个读者在批判性思考前首先要寻找的,因为在找出结论之前我们无法知道要批判性评价的东西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为了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结论,作者应当给出一些理由来说明为什么我们应该接受这个结论,因为在确定理由之前,我们不能对一个结论的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理由包括信念、证据(包括事实、研究结果、来自现实生活的事例、统计数据、专家和权威的支持、个人经验等)、比喻、类推以及其他用来支持或证明这些结论的陈述。这些陈述共同形成证明结论的可靠基础。

要确定你是否发现了一条理由,最好的方法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偏爱我所支持的这个结论?需要用什么证据来支持这个结论?"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你认为作者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个答案,那么你就已经发现了作者的理由。当你确定作者的推理结构(理由 + 结论 = 推理/论证)时,无论它是否支持结论,你都应当对它进行分析。

一旦你找出了理由,当你继续往下读或听的时候,你就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回过头重新理解它们。理由的质量对于论证的说服力有决定性的作用。结论依赖于理由的价值,不充分的理由绝对产生不了充分的推理。

哪些词句有歧义

一旦你确定了一个作者的观点,你必须确定其推理中哪些关键词语或句子可能有多种含义。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判断作者是否明确地使用了一种定义。如果他没有这么做,如果另一种定义会改变你对结论的理解,那么你就找到了一个有歧义的词句。确定歧义词句是你决定接受或者反对一个结论的有一个重要步骤。因此,在你决定多大程度上接受一个结论之前,首先必须尽量弄清楚这个结论和理由的准确含义。虽然它们的含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明显的,实际上却常常是隐蔽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进行阅读和倾听,就要求自己寻找有歧义的词句;否则,你可能就会疏忽了这一点。举几个例子:

  • 随着全球变暖效应越来越明显,我们有必要对现在的生活方式做出限制。(请注意,对生活方式的限制有很多方面,罚款是一种限制,勒令某些工厂停工也是一种限制,在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想法之前要评论他的论证是很困难的)
  • 某人主张某种杂志不能发行,因为它是禁书。(这里,"禁书"这个词就有歧义,它是涉黄了、反动了还是违反人道主义了?类似的词还有"自由"、"幸福"、"平等"、"责任"、"淫秽书籍"等抽象的词语。这里我们对抽象的定义是:一个词语与特定的事例联系越少,其抽象的程度就越高)
  • 广告里常常充满歧义。做广告的人通过策划来制造歧义,以此说服你相信他们的产品更好。如下面这两则广告:
    • 幸运牌香烟能满足你所有要求,并且每支只含3毫克焦油,口感舒适。(简单地分析一下这则广告的推理结构,论题:你会买哪种香烟?结论(暗示):买幸运牌香烟。理由:每支幸运牌香烟只含3毫克焦油,而且口感舒适。这里"口感舒适"是什么意思?它可以表示许多含义,这取决于对它进行定义的人的口味。所以烟民们一看到广告就想购买这种产品)
    • 生发维生素告诉你哪些维生素对头发有益。(这里"有益"的含义是什么呢?考虑一下这是不取决于观众对它的定义呢?如果你有白发、脱发、头皮屑多、头发细软发黄、脆弱易断这些发质问题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话,是不是会把有益与之划等号呢?在每一个广告中,登广告的人都努力使你用对你最具有吸引力的含义来理解有歧义的词语,这时,批判性阅读能使你避免做出令你后悔的购买决定)

寻找关键词语的线索

  • 回顾论题,寻找关键词
  •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重要的词语
  • 注意抽象词语
  • 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来判断其他人对关键词语的不同定义

注意,要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语。基本推理结构中没有包括的词语肯定不是关键词语。寻找到歧义词的下一步就是要思考:"我是否已经理解它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几个主要的障碍:第一个障碍是假定你和作者的意见相同。所以,你需要从一开始就避免"心灵感应"。第二个主要障碍是认为词语只有一个单一的、明显的定义。而事实上许多词语的含义都不止一种。所以,你需要坚持思考:"这些词语或句子是否有不同的含义"。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仔细地检查上下文,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如果检查了上下文以后其含义还不明确,则说明你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歧义词,此时就需要警惕涉及该词语的一切推理。

在头脑中构建词语的含义

发现多种含义的有效方法是:试着在头脑中构建出这个词所代表的多种含义。举两个例子:

  • 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并没有衰退。(对教育质量可能的定义是什么?学生的平均成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的人数?通过考试所付出的工作量?注意,每一种定义都对"教育质量"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对"教育质量"的不同定义会直接影响你对作者推理的接受程度)
  • 大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你能在头脑中为"高素质公民"构建一个简单清晰的图画吗?实际上每个人都可能对其有不同的理解。"高素质公民"是指举止言行得体的公民还是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公民还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公民还是阅读书写能力得到提高的公民,还是其他?我们要评价作者的论证,就必须找到作者对"高素质公民"的定义)

注意词语所有可能的含义

我们需要留意词语可能具备的所有含义,才能找出毛病,澄清歧义词。词语的意思通常有三种表现方式:同义词、事例以及"根据特定标准的定义"。例如,我们至少可以为"焦虑"这个词提供三种不同的定义:

  • 焦虑是感到不安的(同义词)
  • 焦虑是候选人打开电视观看选举结果时的那种情绪体验(事例)
  •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敏感性的增长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体验(特定标注)

作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你的责任是提出并澄清有歧义的问题。同时,责任仅限于此。其他的责任属于试图说服你相信某件事的人。作为劝说者,他们需要解决这些词语的歧义。你可以对那些含义不清晰的观点不做评价。如果你的一个朋友告诉你应该参加一个学习班,因为它"的确与众不同",可是他去没有告诉你如何与众不同。那么,你就没有赞同或者反对他的依据。如果某人不能提供一个清晰推理结构,他就没有权利得到信任。

对应关键词语和句子,你必须认识到作者所支持的是其通过上下文表达的那种含义,否则你无法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你可以在包含议题的句子中找到发现歧义的重要线索,也能在理由和结论中找到有歧义的关键词句。由于许多作者没能成功地定义它们使用的词语,并且许多关键词语有着复杂的含义。所以,你必须找出可能有歧义的词语和句子。你可以通过"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问题来达到这个目的。一旦确认了有歧义的词语,你就知道了构成推理的四个重要成分:关键词语和句子;哪些关键词语被充分定义了;那些关键词语还可能有其他含义,哪些词语如果用其他定义代替原来的定义会改变你对推理的理解;哪些词语在上下文中有歧义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为了防止出现歧义:D,我们首先对价值观这个抽象的概念下一个定义,价值观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立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人类的生命是神圣的"就是一个价值观,它影响着我们对于死刑、战争、药品使用以及安乐死的看法。如果让我们对价值观进行另外一种更容易理解的定义的话,可以说价值观是我们所认可的行为标准,并且我们希望其他人也接受它。当我们期待我们的政治领袖"讲真话"时,其实我们是在告诉他们和我们自己,诚实是最宝贵的价值观之一(常见的价值观:爱国精神、言论自由、集体责任、机会平等、和平、正义、冒险、竞争等,这些价值观常常在形成你自己的观点和行为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问问你自己,你希望你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形成什么样的行为标准?这些问题的答案会帮助你加深对价值观的理解。

在一个论证中,能支持或证明作者某个结论的理由并不只是那些显而易见、被披上华丽外衣的理由。要理解一个论证,起码要知道作者隐藏的或没有明确表述的观点是什么。它们是将全部论证整合在一起的黏合剂。如果不能把握它,就无法真正理解一个论证。为了充分理解一个论证,你必须确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我们将作者没有明确表述的思想看作是一些假设)。它们的特点是:

  • 隐藏的或没有清楚表述的(绝大多数情况)
  • 作者亲口承认的
  • 影响对结论的判断
  • 具有潜在的欺骗性

举几个例子:

  • 政府应该禁止生产和买卖香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吸烟不仅损害吸烟者本人的健康,也损害在场人的健康。(这里,作者隐含的思想就是,当个人利益受到威胁时,更需要集体负责任。但是,如果你认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是个人的责任,而不是政府的责任,那么这个观点中的理由就不能支持"政府应该禁止生产和买卖香烟"这个结论)
  • 我么不应该允许消遣用的药品合法化。非法药品引起了太多的街头暴力和其他犯罪行为。(理由:非法犯罪会引起暴力和犯罪+价值观假设:公共安全比选择自由更重要=》结论:消遣类药品不应合法化。价值观假设对应伦理性或说明性的论证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选择理由的基础,你应当把价值观假设变成你的一种习惯。同样是通情达理的人,为什么有些人指责堕胎无异于谋杀,而有的人却认为这是一种善举?为什么有人抨击性学杂志,而有些人则把保护这类出版物作为对《权利和自由法案》的根本考验?)
  • 学生应该遵守学校对着装的规定。包括对制服、鞋以及头发长度的限制。在这种教育制度下老师才能教,学生才能学,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才不会由于缺乏强制的着装规定而浪费在维持纪律上。(这里其推理的结构就是:统一着装可以提高纪律性 + 教育的卓越性胜过个人自我表现 =》 统一着装是需要的。即 理由 + 价值观假设 =》 结论

假设是一种没有明确表述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持外显的推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推理结构中的假设:一是寻找理由所需要的假设,有了这些假设理由才能支持结论(连接假设);二是寻找能证明理由的真实性的假设。

价值观假设是有情景的,面对不同的论题,我们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偏向,因此不要期待作者在讨论不同论题时保持相同的价值观偏向。与辩论有关的背景以及实际的论题,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某种价值观偏向的意愿。例如,那些在多数情况下都认为个人自由选择权高于公共利益的人(如穿绘有国旗图案的服装),当他们认识到这种观念(如人们有进行种族歧视主义演讲的权利)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过大的危害时,就可能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偏向。

价值观冲突

一个观点可能有多个价值观冲突,它们对于形成与辩论有关的结论十分重要。在决定是否给予一个乞丐财务上的帮助时,可能有多种价值观冲突影响你的决定。如:个人责任与公共责任、竞争与合作、效率与社会稳定、慷慨与物质满足。常见的典型的价值观冲突及争论的例子有:

  • 忠诚——诚实  你是否应该把你姐姐吸毒的事情告诉你的父母
  • 竞争——合作  你支持工作分工等级制度吗
  • 新闻自由——国家安全  每周召开总统新闻发布会是否明智
  • 秩序——言论自由  我们是否应该拘捕观点激进的人
  • 安全——刺激  你是否应该选择有危险的职业
  • 传统——新颖  离婚是否应该成为容易的事

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 查看作者的背景
  • 使用颠倒角色扮演技术
  • 站在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上并确定对这种立场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
  • 寻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如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描述性假设

我们已经知道,说明性或者价值观假设是关于世界应当怎样的观念。自然地,描述性假设则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

你能发现下面几个简短的论证中所信赖的一些隐含的假设吗?

  • 你会从斯达尔教授哪里学到很多东西。它的学生都称赞他的报告。(针对这个论证,我们列举可以得到的两个这样的假设:1、学生的称赞性评价是从报告中学到多少东西的一个良好指标。首先,如果原因是正确的,该假设也是正确的,那么原因就为结论提供了某种支持。但是如果学生对报告的称赞是基于其娱乐性价值,而不是对智力的培养价值,那么所给出的原因就不能支持这个结论。其次,明确这一假设是关于事物"是什么"而不是"应当是什么"的描述,因此它是一个描述性的连接假设。2、学到很多东西意味着从报告中吸收了一些材料。斯达尔教授的学生都称赞他的报告 + 学生的称赞性评价是从报告中学到多少东西的良好指标 + 学到很多东西意味着从报告中获得了一些材料 =》 你会从斯达尔教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 我们需要提高花在艾滋病教育上的经费,因为这样将大大减少艾滋病患者的数量。(如果作者的原因被接受,需要先有哪些观点呢?我们必须假设:1、这些钱的花费方式是有效的,也就是说,该教育必须涉及那些以前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的艾滋病高危人群。2、这些人愿意并且能够接受这些教育信息。假设1和假设2都是为了使这个原因被接受,并且能够支持结论而特有的观点。)

推理中通常会包含多个假设,你是否因为很多朋友称赞某一个餐馆而去那里吃饭,难道你不想知道他们为什么称赞它吗?是因为菜品美味、良好的服务态度、环境幽雅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坚持思考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差距对找到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都是有帮助的。为什么你要首先寻找假设?因为你想知道原因对结论的支持度到底有多大。首先,要找出为什么作者或演讲者把这些原因和结果结合起来的依据。要坚持问:"你是怎样从原因中得出结论的?如果原因是正确的,还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存在错误的可能性呢?"

当你第一次试图找出假设的时候,你可能发现你找到了一个原因。下面的例子就是把一个不完全确定的原因当作假设(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高薪正在毁灭职业化体育运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高薪正在疏远体育迷。(有没有发现,作者的假设就是他的原因:作者假设高薪真的正在远离体育迷。这时候你应该努力强调的是,该作者的原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据支持。)

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 坚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
  • 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 站在另一个角度

假设(如果正确的话)能使我们断定某些原因能为某个结论提供支持。如果你在寻找描述性假设,那么,你就是在寻找原因和结论之间的联结。如果这一联结有缺陷,那么,你就不愿也不应该轻易接受作者的结论,你应当放弃作者的这一推理。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目标是判断结论是否可接受、是否有价值。现在就让我们把注意焦点转移到评价上,来探查作者的推理中是否存在谬误(谬误是作者为了说服你接受一个结论而可能使用的一种推理骗术)。

分析谬误的第一步就是列出这个论证的纲要,一旦确立了理由,你就应该看看作者是否使用了任何推理谬误。如果你确认了推理中的谬误,那个原因就不能有效地支持其结论了。因此,你不想接受作者那个建立在在原因基础上的结论。如果作者没有提供好的理由,你就不会接受TA的结论。因此,在你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作者的论证时,寻找推理谬误是另一个重要的步骤。

下面列出一些常见的推理谬误,当作者对你运用它们的时候,你就应该拒绝这个推理。

  • 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侮辱。
  • 滑坡谬误: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
  • 妄求完美:错误的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应该使用这种方法。(例:在美国,为什么要限制人们进行人工流产呢?即使成功了,想流产的妇女依然会飞到欧洲去接受流产手术)
  • 移花接木谬误: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证中被使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 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以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如:某些影片很受欢迎,那它们就一定是好的?好吧,我承认这个例子举得不大合适:-)
  • 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 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此,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 呈现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知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我再举一个例子,如:你爱我还是恨我?答:我对你没有感情,无所谓爱恨:)
  • 一厢情愿思维: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如:今天不可能是周一,我高数作业还没做完呢;别用百度搜索引擎/XXX杀毒软件,不好用,我从来不用它们。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 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例:这个人为什么突然哭了起来?答:"TA有神经病"。笔者想说,你才有神经病呢,人家兴许是失恋了,故人离去了,或是挂科了呢?)
  • 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不好意思,貌似现在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上的颁奖词就常常利用这种谬误:')
  • 偷梁换柱(使视角偏移论题):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是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议题,读者关注的焦点离开当前的论证而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这个错误的过程如下:1、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2、B主题被引入讨论中,尽管它与主题A相关,但不是要讨论的。3、主题A被抛弃。(真心话转移话题的时候使用的比较多)
  • 窃取论点:在论证中,论证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如:在学习效率方面,程序学习教材明显好于传统教材,它以一步一步的方式呈现材料而具有较强的学习优势。这无异于说程序学习是好的,因为它是好的:-)
  • 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 概括草率错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例:隔壁老王每天抽三盒烟,而且他活到了90岁。这证明每天抽三盒烟能活到90岁。脑残式神推理,槽点太多,啥也不说了:-)
  •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件事,过分强调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某件事的作用。
  • 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 对于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 在此之后,由此引起谬误:仅仅因为B事件在时间上晚于A事件发生,就认为B事件是由A事件引起的。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本小节,我们学习如何对推理结构中关于"事实"的声明进行批判性提问。对于事实性声明(关于世界现在是什么样、以前是什么样、将来是什么样的信念统称为事实性声明。它们可能以结论、原因或假设的形式出现)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很多事实性声明没有绝对的正误之分。面对它们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它?有什么证据[直觉、个人经验、他人的证词、权威的意见、个人的观察、案例、科学研究、类比]能证明它?"如果没有,那么这项声明就仅仅是一个断言。我们应当严肃认真地对其提出质疑。如果这项声明有证据,那么接下来你的反应应该是"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直觉作为证据

很多直觉依赖于无意识的加工,忽略了大量的相关证据,并反映出强烈的个人偏好。因此,我们应该谨慎使用直觉作为声明的证据。然而,如果这种直觉依赖于一个人广博的个人经验和知识,则该证据的可信度就会加强很多。例如,当一名有经验的飞行员直觉飞机不适宜起飞时,可能我们会非常赞成起飞前对飞机进行进一步的安全检查。

个人经验作为证据

以个人经验作证据经常会犯上节提到的概括草率谬误这种错误。如:我小时候在儿童日托所待过,我并没有因为这种经历而受到伤害。所以,我认为把孩子放在日托所并没有什么不妥。

把他人的证词作为证据

  • 你应该请FeelGood医生为你做手术。他为我做的胸腔手术非常成功。
  • 我得过癌症,并且医生说我只能活一个月了。但是,我只拜坊了一次精神治疗师,癌症就消失了,我建议你考虑停止化疗,并拜访这位精神治疗师。

这类证据有多大用呢?一般来说,根本没有多大帮助。在多数情况下,除非我们对提供证词的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兴趣、价值观、偏见等有足够的了解,否则就不必在意这种证词。

把权威的意见当作证据

一名演讲者声称,福特汽车比通用汽车好。他的理由是:"《消费者报道》是这么说的,而且我在上周的《纽约时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也说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更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迷信权威的例子,对于正在讨论的主题,当传达信息的人搬出权威的意见时,我们必须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权威?所谓的权威人士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门训练?例如,他是否对这个项目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他是否有广博的相关经验?该权威是否常常做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良好的声誉?应当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某权威人士从他大力宣扬的行为中获得了经济收益,我们就要特别警惕他的观点是否有偏向。

当你在因特网上遇到事实性声明时,你会特别关心权威意见的可信度。在因特网上,实际上每个人都成了"权威",因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声明,而且也没有固定的程序来评价这些声明。因此,这种状况下,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对于别人的观点,我们要给予其应有的机会,尽量公正地对待别人提出的观点。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

通常,我们对目击证人的证词给予高度的评价,因为我们对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是有把握的。不过,个人观察也存在不足,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看到或听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东西,倾向于选择并记住某一事件中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与镜子不同,观察者不会为我们提供"原模原样"的观察资料。我们"看到"的和报道的东西,都经过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的筛选。下面的例子可以帮助你认识到依赖个人观察结果的危险性:

  • 裁判员看到一次击打;击球手看到一个球。
  • 便利店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一名目击证人声称他看到歹徒手里拿着一把很大的手枪;而另一名目击证人却信誓旦旦地说歹徒手里挥舞的是一把水枪。

把科学研究作为证据

由于科学方法强调可验证性、控制变量和语言精确。因此,在操作恰当的情况下,科学研究是最可信的证据来源之一。

然而不幸的是,研究结果也存在一些问题。几乎所有研究结果都能用不止一种方式进行解释,我们不能把研究者的结论当作"真理"来看待,当你遇到诸如"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描述时,应当把它们理解成"研究者认为,其研究结果表明......"。演讲者和作者经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传达信息的人用来支持其观点的证据与原始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研究者可能会在他们的原始研究报告中对结论进行仔细限定,而其他人在引用这些结论时却毫无限制,这种泛化常常是有问题的。例如:"琼斯夫妇离婚对他们家的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不是一个泛化的结论,而"父母离婚对子女有不良影响"就是一个泛化的结论。

对研究结果的泛化程度依赖于研究者选择的事件或被试的数量、广度和随机性。由此,我们想对所有的科研结果提问:"他们抽取了多少事件或被试?抽样的广度有多大?抽样的随机性如何?"。

对传达信息的人来说,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对抽样的局限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研究结果的"过度泛化"。他们所描述的结果的概括性远远大于研究证明的事实的概括性,也就犯了上一节提到的概括草率谬误这种错误。要时刻注意的一点是:千万要对过度泛化保持警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强有力的人类行为倾向,我们必须不断与之抗争。

把案例作为证据

政党候选人经常把案例运用到演讲中,因为个案丰富的细节能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动人的案例能感染我们的情绪,并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妨碍我们寻找其他相关的证据。例如:"一个肥胖的、领取救济金的母亲,她毫无责任感,10年来一直依靠救济金生活,有过多次婚姻,与每个丈夫都生有孩子"。像这样的描述可能使我们忽视一些更相关的统计数据,即在接受救济的人当中,仅有10%的人领取救济金的时间会达到4年或更久一点。面对生动的案例,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案例是否典型呢?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事例?该案例在表述上有没有偏差?"

即使案例算不上好的证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很多时候也是很有用的。与个人经验一样,案例证明了事件的可能性,并在抽象的统计数据中呈现了一个生动的面孔,而且使人们更容易联想到某个论题,从而对这个论题更感兴趣。

把类比作为证据

类比既能激发我们的灵感,也能蒙骗我们。传达信息的人常常将他们熟悉的东西与相对不熟悉的东西进行类比,依靠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证明某个结论。他们把类比作为一种证据使用,并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推理:假如这两者在某一方面是相似的,那么,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是相似的。仔细思考下面这些短文的结构,尤其要注意用来支持结论的理由。

  • 教育无法让男人和女人为婚姻做好准备,这就好比教他们游泳却不让他们下水一样,是根本行不通的。
  • 对于当前行政部门所有的不道德行为,谁该负责呢?应该是总统。毕竟,鱼是从头开始往下腐烂的。
  • 如果叫你每天服用一勺砒霜,你肯定不乐意。所以我是在不明白你为什么坚持吸烟,吸烟和砒霜都能置你于死地。

以类比作证据与我们先前讨论的那些证据有很大区别。如何判断这种证据的好坏呢?答案是寻找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实际上,任意两种事物之间几乎都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仅仅因为两者相似就进行类比推理并不可信。当被比较的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与论题有关的相似之处,但没有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这样的类比才是强有力的。例如,在科学的、有逻辑性的推理中,类比非常有用(以对老鼠的研究为基础得出关于人的结论;焚烧旗帜的禁令是否与受到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相抵触)。

下面是为了评价方才举的例子所列出的差异:

游泳的主要技巧是动力技巧,而建立成功的婚姻所需要的技巧不同于动力技巧。像管理财产和沟通这样的技巧是可以在婚姻之外学到的。

与一条鱼的部分器官相比,行政部门的"一部分"在功能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性。程度较低的渎职行为可能是由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引起的。

砒霜导致的死亡是即时的、必然的。而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吸烟导致的死亡率既不是即时的,也不是必然的。还有,吸烟能使人获得很大的即时的快感,砒霜却不能。

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时,会出现上节提到的错误类比这种谬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所有的类比都进行了错误的假设,所以,他们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所有的类比都有假设,如果两个事物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是相似的,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必然是相似的。你最好考虑一下类比的强弱,但是即使是最好的类比也仅仅是建设性的。所以说,如果作者将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由两者之间最显著的相似性得到一个结论,那么为了支持这个结论,他就应当提供更多的证据。

本节对如何评价各种类型的证据进行了讨论。当作者或演说家运用有偏颇的个人经验、别有用心的权威意见、有偏差的观察资料、生动的个案、设计不良的研究或错误的类比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时,你必须格外小心。无论你遇到什么类型的证据,都应当想一想"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这个问题,并判断证据的好坏。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干扰性原因是指在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时,与作者的解释不同的一些解释。当一个演说家或作家向你提供一些证据并提出一个原因来解释这些证据时,往往有必要寻找干扰性原因。举个比较明显的例子:研究者通过训练使跳蚤形成一个听到巨响就跳出盒子的条件反射。研究者两次实验各切掉跳蚤的一对脚,发现其仍能做出反射动作,跳出盒子。然而,当研究者切掉跳蚤的最后一对脚时,发现跳蚤跳出盒子的行为消失了。因此,研究者在笔记本上写道:"当跳蚤的所有脚都被去掉后,它就听不到声音了"。仔细考察这个例子,你应该还能发现另外一个很有道理的解释来说明跳蚤为何停止了跳跃吧。历史上最能拿干扰性原因说事的就是梵高割耳朵事件,作家和研究者们对此事众说纷纭:

  • 梵高最爱的兄弟订婚了,他试图与Paul Gauguin建立共同的工作与生活关系也失败了。这些挫败感激起的侵犯冲动最初指向Gauguin,然而随后就转向了梵高自己。
  • 梵高认为自己和妓女都是被社会遗弃的人。就像他曾说过的"娼妓就像肉铺里的肉一样任人宰割"。为了表达对妓女的同情,他割下了自己左耳朵的下半截送给了Gauguin代为保管。
  • 梵高精神病发作时,正经历可怕的幻听。为了避免听到那些令人心神不安的声音,他失去理性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 最近研究认为,梵高当时正遭受内耳感染的折磨,他割掉耳朵是为了减轻这种极度的痛苦。

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我们从干扰性原因中应该学习到的经验:

  • 很多事件都可以用干扰性原因来解释,如临床的案例研究、司法审判、科学研究、股票交易市场的走向、广告统计、体育图表、航空事故的原因以及历史事件等。
  • 不同专家可以对同意证据进行验证,并能提出不同的原因进行解释。
  • 尽管许多解释都"符合事实",但是有些解释看起来更合理。
  • 大多数表述者只向你提供他们自己喜欢的解释,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寻找干扰性原因来解释。
  • 寻找干扰性原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干扰性原因不会如前文跳蚤那个例子一般明显。
  • 即使是讲科学的研究人员也常常不承认还有其他重要原因来解释他们的研究结果。
  • 人们对某一因果关系的确信程度和干扰性原因的数量呈负相关。

当你寻找干扰性原因时,应该避开作者的解释。就像一名训练有素的职业侦探一样,问问自己:我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解释这个证据吗?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原因会导致这个行为或结果?如果我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会找到什么重要的原因呢?如果现有的解释是错误的,何种解释才是正确的呢?

当我们寻找干扰性原因时,必须记住,任何我们所找到的单一原因更可能是事件的促进因素而非真正原因。也就是说,不要犯下前文提到过的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这个错误。比如,对于美国校园里的多起谋杀事件,有认为是枪支的泛滥,有人认为是父母的疏忽,有人认为是电视暴力,有人认为是信仰的缺乏,有人认为是压力太大。事实上,我们更愿相信这些因素知识促进了而不是必然导致了该事件的发生。

还有一点,两件事相关并不能证明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不要混淆原因和结果或是疏忽了共同原因(上文提到的两个推理谬误)。因为两件事X 和Y 相关,可能存在四种情况:X是引起Y的原因,Y是引起X的原因;由于第三个因素Z,X与Y相互联系;X与Y相互影响。举一个例子:近期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谢顶与患心脏病的几率有关,秃头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几率更高。你应该认识到的一点是,如果秃头的人为了预防心脏病而购买最新的生发剂就是被误导了的。你认为导致这个研究结果的干扰性原因有哪些?难道血液循环的毛病或遗传病就不会使谢顶(X)与心脏病(Y)相关了吗?

其次,不要犯下前文提到过的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推理谬误。下面是一些例子:

  • 昨天报纸上说《指环王》刷新了票房纪录。今天新闻报道说一条主要的航空线濒临破产。你认为《指环王》的火爆会引起航空线路的财政问题吗?
  • 某次考试你发挥得极好并且在那之前刚好吃过一种特殊的麦片粥。所以现在每次考试之前你都要吃那种麦片粥?
  • 自从哈瑞来到我们学校,我们球队的成绩进步明显,因此他一定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教师。有没有可能哈瑞来之前,这所大学正好决定将学校的体育预算经费翻一番?
  • 政商界的人在自己当了领导后,如果发生了好事,就倾向于认为是由自己的领导引起的,如果发生了坏事就把责任归咎到其他方面。你有没有觉得这种推理逻辑叫你恶心?

最后,要防止一种常见的偏见"基本归因错误",即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过高估计个人倾向性的作用,而降低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我们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我们更倾向于从内在因素(他人的人格特征)找原因,而不是从外在因素(环境的力量)找原因。举例来说,当某人约会迟到时,一开始我们倾向于认为他迟到的原因是他这人一向比较磨蹭或者他做事不考虑其他人。然而,我们还应当考虑一下他是否遇到了意外状况,比如:汽车抛锚、塞车或者临时有未预约客人到访。

人们在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时存在一个普遍的逻辑错误,就是混淆了相关和因果关系。因此,请你一定要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也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如果作者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你接受他的解释,你就不会心服口服地接受他的解释,最终也不会接受他的结论。因此,寻找干扰性原因是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论证的另一重要步骤。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因为统计数据被看作有力的证据,因而作者经常使用统计数据来支持其推理。不幸的是,统计数据经常被误用,因为人们常使用一些有问题的统计数据,因此确认统计数据是否存在问题非常重要。当你决定接受还是拒绝作者的结论时,需要更加小心。

评估统计数据的线索

  • 尽可能地找出你所知道的这些统计数据是如何得出来的。问问自己:"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 事实表明,在交通事故中,酒后驾车的男、女司机的比例分别是23%和9.6%。可见,女性比男性更适合驾驶。(在你决定接受作者的结论之前,难道你不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每公里男、女司机所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数量吗?)
    • 一本关于进食障碍的书里曾写道:每年有15万妇女死于厌食症。随后,媒体频繁地引用了这个数据。然而,有人对此进行了更为精确的研究,发现事实是:每年有15万妇女遭受进食障碍的痛苦,但是最近一年仅有53人因此丧命。(这些事例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企图说明我们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尤其是那些很难用精确的测量方法获得的统计数据。试问我们能否确切地知道美国的艾滋病患者、堕胎者、吸毒者、流浪者、盗窃商店者、每天喝啤酒超过三瓶的人、殴打妻子的人的精确人数?)
  • 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数的类型。当你看到平均数的时候,应该问问自己:"作者采用的是算术平均数、中数还是众数?我们是否需要了解数据的范围和分布情况(最小值和最大值的间距、每个数据出现的频率)?",下面是几个示例:
    • 当前美国人的收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美国工人的平均收入是3.5万美元。(那些个别的年薪超过200万美元的高收入人群将大大提高算术平均数,但对中数或众数则影响很小)
    • 目前,工厂造成的空气污染的平均值低于危险水平。(如果作者给出的是中数或众数都可能使我们错误地以为空气污染的程度还没有超过安全范围。例如,即使产生严重污染的工厂只是少数,但这些工厂排放的污染物的总和也可能会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就算把这些污染物分散到整个大气层里也是相当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用众数或中数来表示污染值都会非常低,但算术平均数却会非常高)
    • 美国不是一个过度拥挤的国家。就全国范围而言,每平方英里还不到60人,低于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密度。(首先,我们对用算术平均数代表人口密度表示怀疑。众所周知,美国的一些地区如东北部人口密度非常高。因此,虽然美国的平均人口密度并不高,但事实上美国一些地区是过度拥挤的)
  • 小心证据和结论不相符
    • 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宣称其所推出的某款新型汽车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每100个购买该款汽车的人里,只有5个人向代理商投诉这款车的性能不好。"95%的买主都对这款车感到满意,证明这是款非常好的车"推销员说。(哪种统计数据能得出95%的买主都感到满意这个结论呢?难道不应是在购买该车的所有买主中随机抽取一大批人并询问他们"你对你的新车满意吗?",然而,经销商非但没有那样做,反而脑补出了一个未经证实的描述性假设——所有未投诉的买主对这款车都感到满意。这种通过一个事实(少数买主投诉)而得出另一个结论(多数买主满意)的方法是相当荒缪的,因为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很明显,作者在利用统计数据说谎。)
  • 看看哪些信息被遗漏了,特别要小心那些易使人误解的数据、百分比以及类比
    • 一股犯罪浪潮袭击了我市,去年杀人犯的比例增加了67%。(当你遇到那些令你感到震惊的统计数据时,如这里的67%,一定要想想:"有没有什么相关信息被忽略了?"如这里计算百分比的基数就被忽略了,同样是67%,从300个增加到500个与从3个增加到5个,哪个更令我们警觉呢?)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首先,要认识到不完整的推理是必然存在的,我们至少有以下五个理由可以说明被遗漏的信息是必然存在的:时空局限性;人类有限的注意范围;提出论证的人所具备的知识有限;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每个人的视角不同。

其次,你必须记住,你遇到的信息几乎都带有某种目的。换句话说,这些信息是被作者有选择地组织在一起的,组织这些信息的人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因此,你的任务就是要决定你是否愿意成为这个目的的工具。通常情况下,这个目的就是使你相信某个观点。看看下面这两则引人注目的广告:

  • 多数医生在给头痛患者开处方时都选用"止痛灵"。(广告的目的自然是说服你购买他们大力宣传的产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广告仅仅说出了事实的一部分。例如,与其他生产阿司匹林的厂商相比,假如生产"止痛灵"的公司给医院更多的折扣,或向医院提供更多的免费试用品,或邀请使用其产品的医生旅游,而广告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这些信息的。虽然你看不到这些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却在很大程度上与你决定买什么药来治疗头痛有关)
  • LaLa牌漱口水含有一种新成分,这种成分能有效杀死90%导致呼吸道疾病的细菌。(看了这则广告,你是否决定下一次购买漱口水的时候就购买LaLa牌的?等等,作为一个理性的明智的消费者,这则广告遗漏了太多你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其他品牌的漱口水的杀菌效果,说不定其他品牌的漱口水能杀死95%的细菌呢;经常刷牙杀死的细菌数量或用漱口水杀死的细菌数量各是多少,也许经常刷牙就足以保持呼吸道健康了;杀死口腔细菌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可能口腔存在一定数量的细菌对于保持口腔健康是必要的;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其他原因,有可能扁桃腺炎也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多种口腔细菌会导致呼吸道疾病,也许10%的口腔细菌就足以损坏呼吸道健康了;漱口水对口腔内部的影响,漱口水会不会损害牙龈呢;漱口水的其他优缺点,如味道、价格、效果的持续时间等等)

消极观点的重要性

值得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作者所提倡的行为(新的技术、工业膨胀、政治方针)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是一种很重要但是常常被作者故意遗漏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思考:该行为是否影响权利的分配?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它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该行为是否有一个缓慢的、积累的消极作用?是否会增加失业率?是否会侵犯我们的隐私权?

当作者试图说服我们相信某件事时,常常会省略一些信息。而被遗漏的这些信息对于评价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往往非常有用。通过明确地寻找被遗漏的信息,你才能判断作者是否向你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的推理。如果作者遗漏的信息太多,那么,你就无法相信他的结论是有证据可依的。因此,你应当选择拒绝他的的结论。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假设你检查了作者的理由并发现它们是可信的。那么用作者的这些理由还可以得出其他结论吗?记住,大多数理由可以得出很多可能的结论。就像我们无数次看到的那样,只有当某人对理由的意义做出了某种确定的解释或假设的时候才能得出结论,而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推理结构、价值观以及先前知识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在对理由和结论进行联结的时候会持有不同的假设,就会导致我们虽然使用相同的理由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二元思维的局限性

二元思维是刻板的、偏狭的,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通过限制我们的视角来破坏推理。我们认为考虑了两个可选答案就够了,这样就漏掉了很多选择,也就错过了从某个答案中可能得到积极结果的机会。二元思维不仅会限制你做决策和选择的范围,更糟糕的是,它把复杂的情况过度简单化了。因此,二元思维者面对不确定状态时是高危人物。举一个二元思维的例子:

  • 法官应该通过选举产生还是由官方任命?(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如果参加选举的人能够充分理解法官的职责是做出高效判决的话,自然可以通过选举产生法官;在过去的10年中,实际参加选举的人不到有选举权公民的50%,所以应该通过任命来产生?为什么非得通过这两种途径产生法官呢,难道没有更优的途径?)

如果......句子的生产力

由于作者写作时经常漏掉一些信息、定义、假设以及个人分析理由时的推理结构。因此,如果我们巧妙地利用"如果......"阐述一个条件,就可以利用这个条件来产生一个特定的结论。如果你的"如果......."句比较多,那么你就可以得到多个结论。

关于结论的其他解释

回答"我们应该做X 吗?"这样的问题倾向于二元思维,其实,用这种方式表达的问题背后通常有一个更大的疑问,关于"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通常是压力性问题)?"。例如:

  • 我们是否应该认为在社区边的海滩上裸体不合法?当然应该视为不合法。看看他们所引起的交通问题吧,自从海滩开放依赖,已经有数百辆车违法停放在那里。

一旦我们把问题变成"就交通和停车问题我们如何处理"(即对Y 做什么),那么就可以想出大量可能的解决方案,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解决这个问题的结论。例如,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我们不应该把在海滩裸体视为非法,而应该加大禁止停车法规的执行力度,并且用停车场服务限制进入海滩的人员数量。

到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下确定多种结论的线索:

  • 通过给定的理由,确定尽可能多的结论。
  • 用"如果......"句来限定可能性结论。
  • 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对Y 做什么"。

一组理由不大可能只支持一个结论,在评价了一组理由之后,你必须要决定,在这个争议性问题中哪个结论与理由的一致性最高,请考虑下述论证:

  • 过去30年的离婚变革该结束了。它造成了无数妈妈的经济困难。同时也使无法计数的父亲逃脱了对孩子该负的经济责任。另外,也让无数孩子们正在承受着父母离婚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撤销涉及孩子的无过失离婚法律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提高离婚许可批准的难度,更多的父母将会无法离婚。从而生活在一起并共同克服困难,这样就可以降低离婚率。

这里,作者的结论是无过失离婚法应该被取缔。这里,让我们思考一下,根据作者给出的理由,还能产生其他合理的结论吗?

  • 如果自由选择比经济保障更重要,那么,我们不应该取消此法。
  • 如果它能表明,由于父母在离婚过程中对孩子的争夺以及孩子被迫选择父母中的某一方,会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矛盾。那么,根据作者的观点,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一些方式,如鼓励更多地使用婚姻调解而不是法律手段来减少家庭冲突。
  • 如果能证明无过失离婚并非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或说双职工家庭的增加以及父母角色的改变等对离婚的促进作用更大,那么,就不应该改变无过失离婚法。

对根据作者的理由产生的这一系列结论的认真思考可以保证我们的答案的质量。

当你决定或拒绝作者的结论时,你需要清楚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否最合理。作者提出的结论往往逾越了他的推理。通过鉴别几个合理的结论,你可以确定是否有一个你认可的结论。如果可能的话,用它来取代作者给出的结论。这是决定你接受还是反对作者结论的最后一步。

写在最后

  1. 强烈推荐你看一下《学会提问》的最后一章——练习和复习。它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实的例子(未成年人堕胎是否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可以综合运用到我们前面介绍的所有批判性问题,是一个绝佳的练习机会。
  2. 批判性思维可能会使人在学习了更多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后容易变得冷嘲热讽。你应当留心那些较有利的论证,并传达给别人这样一种信念:你的批判性思维是个友善的工具,利用它可以改善听众和演讲者、读者和作者的生活。
  3.  让我们用以下一些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要频繁使用的技术给本文做个了结:
    • 一定要表现出你确实想抓住所说的内容。要问那些体现你希望抓住和接受新结论的问题。
    • 重新表述你所听到的或看到的内容,并询问你对这个论证的理解与作者或演讲者所说的是否一致。
    • 以表现你好奇的方式说出你的批判性问题。
    • 要求提供一些新的理由,这些理由也许会让人们做出一个比先前更好的论证。
    • 努力让对话持续下去。如果你的批判性思维像个炸弹一样胡乱投放,依靠它就会使要探讨的问题夭折。
    • 请求别人允许你指出推理中的任何不足。使用这种策略会激励他人和你一起考察这个论证。
    • 要让别人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你和他是合作者,你们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使结论更加合理。

 

All Rights Reserved.
Author:姜鹄.
Copyright © xp_jiang. 
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xpjiang/p/5244178.html
不要忘了批判性地阅读本文哦:-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批判性思维——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