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数字世界中,每天都在信息海洋中遨游。如果不想被其淹没,继而成为别人思想的傀儡,就有必要对你接受的信息进行批判、筛选,自己决定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听信教科书、报纸、因特网、某专家、某主持人、某作家的说辞。这个时候我们迫切希望学会的一项技能应该就是——批判性思维。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包括一系列提出相关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对这些问题回答的能力和意愿。
在学习批判性思维之前先介绍两个相关的概念: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顾名思义,海绵式思维就是不加批判地吸收作者的观点,理解并记住作者的推理,强调对知识的获取。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在我人生前二十年的那些青葱岁月里我一直依附的就是这种思维模式,不夸张的说是深受其害(不可否认的是,在学习一门知识的初期,海绵式思维还是很有价值的,它可以让你积累很多知识)。所以读了那么多的书,也不过是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和心理陷阱,在整体性的思维水平上还是没有大的长进。不过后来,幸运的是改变发生了,在读书期间我遇到了一本极善的奇书——学会提问(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更本质,所以以之为题: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本书倡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淘金式思维。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进行积极的互动,要求读者频繁地思考,不断地提出批评性问题,以此找到闪烁智慧光芒的金子。
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识到人类常见的一个思维误区,就是将思维与情感连结起来。我们总是偏向于关注特定的事情、支持特定的兴趣、思考特定的观点,带着有色眼镜来处理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这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当你看到一个结论的时候,你其实已经看到过它很多次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观点被不断地强化,你就会错误地以为这些观点就是你独有的,并且对它们产生了感情,即所谓的情感卷入。这种对问题产生情感卷入的危险之处就在于,你不能思考别人观点的合理性。因此,我们经常认为别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就是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然而,情感卷入不应该成为你接受或者拒绝一个观点的主要基础。一个成功的、积极的学习者应该是一个愿意改变自己思想并对那些感到怪异甚至危险的观点时刻保持开放性的人。
批判性思维也有强弱之分,如果你将批判性思维当成维护自己的信念或者维护别人给予你的那些观点的一种方法,那你就是在进行弱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不是为了追求真理或美德,而是抵制和消灭那些与你的观点相左的观点和推理,我们应该将其摒弃。而强的批判性思维则不同,它要求我们对所有的观点,包括自身的观点进行批判,能够使我们避免自我欺骗和对别人的盲从。强的批判性思维使得我们再遇到一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的时候,不是简单的一句"这只是你的看法,我可不这么认为"来搪塞,而是用批判性武器来武装自己,理性地看待他人的观点。这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到一种满足感——知道为什么某种观点知识一堆废话所产生的满足感。当我们学会了用强批判性思维系统地选择信息的时候,就会渴望用尽毕生的努力阅读更多的书,获取更多有意义的观点,以此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对批判性思维有了最基本的了解,我们来看一下贯穿整个批判性思维过程中的批判性问题有哪些: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理由是什么?那些词句有歧义?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什么是描述性假设?推理中存在谬误吗?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接下来,我们逐一的看一下在什么时候应该提出这些问题,有哪些线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回答这些问题。
典型的论题有两种:描述性论题和说明性论题。描述性论题是针对有关过去、现在、将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它们需要的答案要能说明世界现在是怎样、曾经是怎样或者将来是怎样。如:养宠物的家庭是否比不养宠物的家庭争执更少?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都属于描述性论题的范畴。说明性论题就是针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它们需要的答案是说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是否应该认为在社区边的海滩上裸体不合法?未成年人堕胎需要征得父母同意吗?我们必须禁止SUV吗?这类问题就属于说明性论题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分类很简单,有时候很难界定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属于哪种类型。但是,记住两者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对不同类型的论题做出不同的批判性评价。
演说家或作者在演讲或写作时往往围绕着某一主题开展起论述。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论题,针对该论题其给出的答案就是结论。如"世界上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吗?有没有可能存在白色的、紫色的等等其它颜色的乌鸦?"就是论题,而"有种乌鸦叫做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乌鸦,它是白色的,而且世界上99%的乌鸦都是这种乌鸦"就是结论。论题和结论应当是清晰明了且便于寻找的,它是一个逻辑清晰的作者应该向我们明确传达的,也是一个读者在批判性思考前首先要寻找的,因为在找出结论之前我们无法知道要批判性评价的东西是什么。
为了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结论,作者应当给出一些理由来说明为什么我们应该接受这个结论,因为在确定理由之前,我们不能对一个结论的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理由包括信念、证据(包括事实、研究结果、来自现实生活的事例、统计数据、专家和权威的支持、个人经验等)、比喻、类推以及其他用来支持或证明这些结论的陈述。这些陈述共同形成证明结论的可靠基础。
要确定你是否发现了一条理由,最好的方法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偏爱我所支持的这个结论?需要用什么证据来支持这个结论?"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你认为作者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个答案,那么你就已经发现了作者的理由。当你确定作者的推理结构(理由 + 结论 = 推理/论证)时,无论它是否支持结论,你都应当对它进行分析。
一旦你找出了理由,当你继续往下读或听的时候,你就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回过头重新理解它们。理由的质量对于论证的说服力有决定性的作用。结论依赖于理由的价值,不充分的理由绝对产生不了充分的推理。
一旦你确定了一个作者的观点,你必须确定其推理中哪些关键词语或句子可能有多种含义。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判断作者是否明确地使用了一种定义。如果他没有这么做,如果另一种定义会改变你对结论的理解,那么你就找到了一个有歧义的词句。确定歧义词句是你决定接受或者反对一个结论的有一个重要步骤。因此,在你决定多大程度上接受一个结论之前,首先必须尽量弄清楚这个结论和理由的准确含义。虽然它们的含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明显的,实际上却常常是隐蔽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进行阅读和倾听,就要求自己寻找有歧义的词句;否则,你可能就会疏忽了这一点。举几个例子:
注意,要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语。基本推理结构中没有包括的词语肯定不是关键词语。寻找到歧义词的下一步就是要思考:"我是否已经理解它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几个主要的障碍:第一个障碍是假定你和作者的意见相同。所以,你需要从一开始就避免"心灵感应"。第二个主要障碍是认为词语只有一个单一的、明显的定义。而事实上许多词语的含义都不止一种。所以,你需要坚持思考:"这些词语或句子是否有不同的含义"。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仔细地检查上下文,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如果检查了上下文以后其含义还不明确,则说明你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歧义词,此时就需要警惕涉及该词语的一切推理。
发现多种含义的有效方法是:试着在头脑中构建出这个词所代表的多种含义。举两个例子:
我们需要留意词语可能具备的所有含义,才能找出毛病,澄清歧义词。词语的意思通常有三种表现方式:同义词、事例以及"根据特定标准的定义"。例如,我们至少可以为"焦虑"这个词提供三种不同的定义:
作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你的责任是提出并澄清有歧义的问题。同时,责任仅限于此。其他的责任属于试图说服你相信某件事的人。作为劝说者,他们需要解决这些词语的歧义。你可以对那些含义不清晰的观点不做评价。如果你的一个朋友告诉你应该参加一个学习班,因为它"的确与众不同",可是他去没有告诉你如何与众不同。那么,你就没有赞同或者反对他的依据。如果某人不能提供一个清晰推理结构,他就没有权利得到信任。
对应关键词语和句子,你必须认识到作者所支持的是其通过上下文表达的那种含义,否则你无法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你可以在包含议题的句子中找到发现歧义的重要线索,也能在理由和结论中找到有歧义的关键词句。由于许多作者没能成功地定义它们使用的词语,并且许多关键词语有着复杂的含义。所以,你必须找出可能有歧义的词语和句子。你可以通过"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问题来达到这个目的。一旦确认了有歧义的词语,你就知道了构成推理的四个重要成分:关键词语和句子;哪些关键词语被充分定义了;那些关键词语还可能有其他含义,哪些词语如果用其他定义代替原来的定义会改变你对推理的理解;哪些词语在上下文中有歧义
为了防止出现歧义:D,我们首先对价值观这个抽象的概念下一个定义,价值观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立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人类的生命是神圣的"就是一个价值观,它影响着我们对于死刑、战争、药品使用以及安乐死的看法。如果让我们对价值观进行另外一种更容易理解的定义的话,可以说价值观是我们所认可的行为标准,并且我们希望其他人也接受它。当我们期待我们的政治领袖"讲真话"时,其实我们是在告诉他们和我们自己,诚实是最宝贵的价值观之一(常见的价值观:爱国精神、言论自由、集体责任、机会平等、和平、正义、冒险、竞争等,这些价值观常常在形成你自己的观点和行为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问问你自己,你希望你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形成什么样的行为标准?这些问题的答案会帮助你加深对价值观的理解。
在一个论证中,能支持或证明作者某个结论的理由并不只是那些显而易见、被披上华丽外衣的理由。要理解一个论证,起码要知道作者隐藏的或没有明确表述的观点是什么。它们是将全部论证整合在一起的黏合剂。如果不能把握它,就无法真正理解一个论证。为了充分理解一个论证,你必须确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我们将作者没有明确表述的思想看作是一些假设)。它们的特点是:
举几个例子:
假设是一种没有明确表述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持外显的推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推理结构中的假设:一是寻找理由所需要的假设,有了这些假设理由才能支持结论(连接假设);二是寻找能证明理由的真实性的假设。
价值观假设是有情景的,面对不同的论题,我们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偏向,因此不要期待作者在讨论不同论题时保持相同的价值观偏向。与辩论有关的背景以及实际的论题,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某种价值观偏向的意愿。例如,那些在多数情况下都认为个人自由选择权高于公共利益的人(如穿绘有国旗图案的服装),当他们认识到这种观念(如人们有进行种族歧视主义演讲的权利)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过大的危害时,就可能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偏向。
一个观点可能有多个价值观冲突,它们对于形成与辩论有关的结论十分重要。在决定是否给予一个乞丐财务上的帮助时,可能有多种价值观冲突影响你的决定。如:个人责任与公共责任、竞争与合作、效率与社会稳定、慷慨与物质满足。常见的典型的价值观冲突及争论的例子有:
我们已经知道,说明性或者价值观假设是关于世界应当怎样的观念。自然地,描述性假设则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
你能发现下面几个简短的论证中所信赖的一些隐含的假设吗?
推理中通常会包含多个假设,你是否因为很多朋友称赞某一个餐馆而去那里吃饭,难道你不想知道他们为什么称赞它吗?是因为菜品美味、良好的服务态度、环境幽雅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坚持思考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差距对找到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都是有帮助的。为什么你要首先寻找假设?因为你想知道原因对结论的支持度到底有多大。首先,要找出为什么作者或演讲者把这些原因和结果结合起来的依据。要坚持问:"你是怎样从原因中得出结论的?如果原因是正确的,还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存在错误的可能性呢?"
当你第一次试图找出假设的时候,你可能发现你找到了一个原因。下面的例子就是把一个不完全确定的原因当作假设(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高薪正在毁灭职业化体育运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高薪正在疏远体育迷。(有没有发现,作者的假设就是他的原因:作者假设高薪真的正在远离体育迷。这时候你应该努力强调的是,该作者的原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据支持。)
假设(如果正确的话)能使我们断定某些原因能为某个结论提供支持。如果你在寻找描述性假设,那么,你就是在寻找原因和结论之间的联结。如果这一联结有缺陷,那么,你就不愿也不应该轻易接受作者的结论,你应当放弃作者的这一推理。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目标是判断结论是否可接受、是否有价值。现在就让我们把注意焦点转移到评价上,来探查作者的推理中是否存在谬误(谬误是作者为了说服你接受一个结论而可能使用的一种推理骗术)。
分析谬误的第一步就是列出这个论证的纲要,一旦确立了理由,你就应该看看作者是否使用了任何推理谬误。如果你确认了推理中的谬误,那个原因就不能有效地支持其结论了。因此,你不想接受作者那个建立在在原因基础上的结论。如果作者没有提供好的理由,你就不会接受TA的结论。因此,在你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作者的论证时,寻找推理谬误是另一个重要的步骤。
下面列出一些常见的推理谬误,当作者对你运用它们的时候,你就应该拒绝这个推理。
本小节,我们学习如何对推理结构中关于"事实"的声明进行批判性提问。对于事实性声明(关于世界现在是什么样、以前是什么样、将来是什么样的信念统称为事实性声明。它们可能以结论、原因或假设的形式出现)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很多事实性声明没有绝对的正误之分。面对它们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它?有什么证据[直觉、个人经验、他人的证词、权威的意见、个人的观察、案例、科学研究、类比]能证明它?"如果没有,那么这项声明就仅仅是一个断言。我们应当严肃认真地对其提出质疑。如果这项声明有证据,那么接下来你的反应应该是"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很多直觉依赖于无意识的加工,忽略了大量的相关证据,并反映出强烈的个人偏好。因此,我们应该谨慎使用直觉作为声明的证据。然而,如果这种直觉依赖于一个人广博的个人经验和知识,则该证据的可信度就会加强很多。例如,当一名有经验的飞行员直觉飞机不适宜起飞时,可能我们会非常赞成起飞前对飞机进行进一步的安全检查。
以个人经验作证据经常会犯上节提到的概括草率谬误这种错误。如:我小时候在儿童日托所待过,我并没有因为这种经历而受到伤害。所以,我认为把孩子放在日托所并没有什么不妥。
这类证据有多大用呢?一般来说,根本没有多大帮助。在多数情况下,除非我们对提供证词的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兴趣、价值观、偏见等有足够的了解,否则就不必在意这种证词。
一名演讲者声称,福特汽车比通用汽车好。他的理由是:"《消费者报道》是这么说的,而且我在上周的《纽约时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也说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更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迷信权威的例子,对于正在讨论的主题,当传达信息的人搬出权威的意见时,我们必须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权威?所谓的权威人士具备多少专业知识或接受过多少专门训练?例如,他是否对这个项目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他是否有广博的相关经验?该权威是否常常做出可信的声明并由此获得良好的声誉?应当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某权威人士从他大力宣扬的行为中获得了经济收益,我们就要特别警惕他的观点是否有偏向。
当你在因特网上遇到事实性声明时,你会特别关心权威意见的可信度。在因特网上,实际上每个人都成了"权威",因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声明,而且也没有固定的程序来评价这些声明。因此,这种状况下,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对于别人的观点,我们要给予其应有的机会,尽量公正地对待别人提出的观点。
通常,我们对目击证人的证词给予高度的评价,因为我们对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是有把握的。不过,个人观察也存在不足,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看到或听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东西,倾向于选择并记住某一事件中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与镜子不同,观察者不会为我们提供"原模原样"的观察资料。我们"看到"的和报道的东西,都经过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的筛选。下面的例子可以帮助你认识到依赖个人观察结果的危险性:
由于科学方法强调可验证性、控制变量和语言精确。因此,在操作恰当的情况下,科学研究是最可信的证据来源之一。
然而不幸的是,研究结果也存在一些问题。几乎所有研究结果都能用不止一种方式进行解释,我们不能把研究者的结论当作"真理"来看待,当你遇到诸如"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描述时,应当把它们理解成"研究者认为,其研究结果表明......"。演讲者和作者经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传达信息的人用来支持其观点的证据与原始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研究者可能会在他们的原始研究报告中对结论进行仔细限定,而其他人在引用这些结论时却毫无限制,这种泛化常常是有问题的。例如:"琼斯夫妇离婚对他们家的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不是一个泛化的结论,而"父母离婚对子女有不良影响"就是一个泛化的结论。
对研究结果的泛化程度依赖于研究者选择的事件或被试的数量、广度和随机性。由此,我们想对所有的科研结果提问:"他们抽取了多少事件或被试?抽样的广度有多大?抽样的随机性如何?"。
对传达信息的人来说,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对抽样的局限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研究结果的"过度泛化"。他们所描述的结果的概括性远远大于研究证明的事实的概括性,也就犯了上一节提到的概括草率谬误这种错误。要时刻注意的一点是:千万要对过度泛化保持警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强有力的人类行为倾向,我们必须不断与之抗争。
政党候选人经常把案例运用到演讲中,因为个案丰富的细节能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动人的案例能感染我们的情绪,并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妨碍我们寻找其他相关的证据。例如:"一个肥胖的、领取救济金的母亲,她毫无责任感,10年来一直依靠救济金生活,有过多次婚姻,与每个丈夫都生有孩子"。像这样的描述可能使我们忽视一些更相关的统计数据,即在接受救济的人当中,仅有10%的人领取救济金的时间会达到4年或更久一点。面对生动的案例,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案例是否典型呢?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事例?该案例在表述上有没有偏差?"
即使案例算不上好的证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很多时候也是很有用的。与个人经验一样,案例证明了事件的可能性,并在抽象的统计数据中呈现了一个生动的面孔,而且使人们更容易联想到某个论题,从而对这个论题更感兴趣。
类比既能激发我们的灵感,也能蒙骗我们。传达信息的人常常将他们熟悉的东西与相对不熟悉的东西进行类比,依靠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证明某个结论。他们把类比作为一种证据使用,并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推理:假如这两者在某一方面是相似的,那么,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是相似的。仔细思考下面这些短文的结构,尤其要注意用来支持结论的理由。
以类比作证据与我们先前讨论的那些证据有很大区别。如何判断这种证据的好坏呢?答案是寻找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实际上,任意两种事物之间几乎都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仅仅因为两者相似就进行类比推理并不可信。当被比较的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与论题有关的相似之处,但没有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这样的类比才是强有力的。例如,在科学的、有逻辑性的推理中,类比非常有用(以对老鼠的研究为基础得出关于人的结论;焚烧旗帜的禁令是否与受到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相抵触)。
下面是为了评价方才举的例子所列出的差异:
游泳的主要技巧是动力技巧,而建立成功的婚姻所需要的技巧不同于动力技巧。像管理财产和沟通这样的技巧是可以在婚姻之外学到的。
与一条鱼的部分器官相比,行政部门的"一部分"在功能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性。程度较低的渎职行为可能是由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引起的。
砒霜导致的死亡是即时的、必然的。而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吸烟导致的死亡率既不是即时的,也不是必然的。还有,吸烟能使人获得很大的即时的快感,砒霜却不能。
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时,会出现上节提到的错误类比这种谬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所有的类比都进行了错误的假设,所以,他们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所有的类比都有假设,如果两个事物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是相似的,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必然是相似的。你最好考虑一下类比的强弱,但是即使是最好的类比也仅仅是建设性的。所以说,如果作者将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由两者之间最显著的相似性得到一个结论,那么为了支持这个结论,他就应当提供更多的证据。
本节对如何评价各种类型的证据进行了讨论。当作者或演说家运用有偏颇的个人经验、别有用心的权威意见、有偏差的观察资料、生动的个案、设计不良的研究或错误的类比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时,你必须格外小心。无论你遇到什么类型的证据,都应当想一想"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这个问题,并判断证据的好坏。
干扰性原因是指在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时,与作者的解释不同的一些解释。当一个演说家或作家向你提供一些证据并提出一个原因来解释这些证据时,往往有必要寻找干扰性原因。举个比较明显的例子:研究者通过训练使跳蚤形成一个听到巨响就跳出盒子的条件反射。研究者两次实验各切掉跳蚤的一对脚,发现其仍能做出反射动作,跳出盒子。然而,当研究者切掉跳蚤的最后一对脚时,发现跳蚤跳出盒子的行为消失了。因此,研究者在笔记本上写道:"当跳蚤的所有脚都被去掉后,它就听不到声音了"。仔细考察这个例子,你应该还能发现另外一个很有道理的解释来说明跳蚤为何停止了跳跃吧。历史上最能拿干扰性原因说事的就是梵高割耳朵事件,作家和研究者们对此事众说纷纭:
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我们从干扰性原因中应该学习到的经验:
当你寻找干扰性原因时,应该避开作者的解释。就像一名训练有素的职业侦探一样,问问自己:我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解释这个证据吗?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原因会导致这个行为或结果?如果我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会找到什么重要的原因呢?如果现有的解释是错误的,何种解释才是正确的呢?
当我们寻找干扰性原因时,必须记住,任何我们所找到的单一原因更可能是事件的促进因素而非真正原因。也就是说,不要犯下前文提到过的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这个错误。比如,对于美国校园里的多起谋杀事件,有认为是枪支的泛滥,有人认为是父母的疏忽,有人认为是电视暴力,有人认为是信仰的缺乏,有人认为是压力太大。事实上,我们更愿相信这些因素知识促进了而不是必然导致了该事件的发生。
还有一点,两件事相关并不能证明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不要混淆原因和结果或是疏忽了共同原因(上文提到的两个推理谬误)。因为两件事X 和Y 相关,可能存在四种情况:X是引起Y的原因,Y是引起X的原因;由于第三个因素Z,X与Y相互联系;X与Y相互影响。举一个例子:近期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谢顶与患心脏病的几率有关,秃头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几率更高。你应该认识到的一点是,如果秃头的人为了预防心脏病而购买最新的生发剂就是被误导了的。你认为导致这个研究结果的干扰性原因有哪些?难道血液循环的毛病或遗传病就不会使谢顶(X)与心脏病(Y)相关了吗?
其次,不要犯下前文提到过的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推理谬误。下面是一些例子:
最后,要防止一种常见的偏见"基本归因错误",即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过高估计个人倾向性的作用,而降低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我们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我们更倾向于从内在因素(他人的人格特征)找原因,而不是从外在因素(环境的力量)找原因。举例来说,当某人约会迟到时,一开始我们倾向于认为他迟到的原因是他这人一向比较磨蹭或者他做事不考虑其他人。然而,我们还应当考虑一下他是否遇到了意外状况,比如:汽车抛锚、塞车或者临时有未预约客人到访。
人们在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时存在一个普遍的逻辑错误,就是混淆了相关和因果关系。因此,请你一定要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也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如果作者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你接受他的解释,你就不会心服口服地接受他的解释,最终也不会接受他的结论。因此,寻找干扰性原因是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论证的另一重要步骤。
因为统计数据被看作有力的证据,因而作者经常使用统计数据来支持其推理。不幸的是,统计数据经常被误用,因为人们常使用一些有问题的统计数据,因此确认统计数据是否存在问题非常重要。当你决定接受还是拒绝作者的结论时,需要更加小心。
首先,要认识到不完整的推理是必然存在的,我们至少有以下五个理由可以说明被遗漏的信息是必然存在的:时空局限性;人类有限的注意范围;提出论证的人所具备的知识有限;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每个人的视角不同。
其次,你必须记住,你遇到的信息几乎都带有某种目的。换句话说,这些信息是被作者有选择地组织在一起的,组织这些信息的人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因此,你的任务就是要决定你是否愿意成为这个目的的工具。通常情况下,这个目的就是使你相信某个观点。看看下面这两则引人注目的广告:
值得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作者所提倡的行为(新的技术、工业膨胀、政治方针)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是一种很重要但是常常被作者故意遗漏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思考:该行为是否影响权利的分配?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它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该行为是否有一个缓慢的、积累的消极作用?是否会增加失业率?是否会侵犯我们的隐私权?
当作者试图说服我们相信某件事时,常常会省略一些信息。而被遗漏的这些信息对于评价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往往非常有用。通过明确地寻找被遗漏的信息,你才能判断作者是否向你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的推理。如果作者遗漏的信息太多,那么,你就无法相信他的结论是有证据可依的。因此,你应当选择拒绝他的的结论。
假设你检查了作者的理由并发现它们是可信的。那么用作者的这些理由还可以得出其他结论吗?记住,大多数理由可以得出很多可能的结论。就像我们无数次看到的那样,只有当某人对理由的意义做出了某种确定的解释或假设的时候才能得出结论,而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推理结构、价值观以及先前知识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在对理由和结论进行联结的时候会持有不同的假设,就会导致我们虽然使用相同的理由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二元思维是刻板的、偏狭的,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通过限制我们的视角来破坏推理。我们认为考虑了两个可选答案就够了,这样就漏掉了很多选择,也就错过了从某个答案中可能得到积极结果的机会。二元思维不仅会限制你做决策和选择的范围,更糟糕的是,它把复杂的情况过度简单化了。因此,二元思维者面对不确定状态时是高危人物。举一个二元思维的例子:
由于作者写作时经常漏掉一些信息、定义、假设以及个人分析理由时的推理结构。因此,如果我们巧妙地利用"如果......"阐述一个条件,就可以利用这个条件来产生一个特定的结论。如果你的"如果......."句比较多,那么你就可以得到多个结论。
关于结论的其他解释
回答"我们应该做X 吗?"这样的问题倾向于二元思维,其实,用这种方式表达的问题背后通常有一个更大的疑问,关于"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通常是压力性问题)?"。例如:
一旦我们把问题变成"就交通和停车问题我们如何处理"(即对Y 做什么),那么就可以想出大量可能的解决方案,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解决这个问题的结论。例如,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我们不应该把在海滩裸体视为非法,而应该加大禁止停车法规的执行力度,并且用停车场服务限制进入海滩的人员数量。
到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下确定多种结论的线索:
一组理由不大可能只支持一个结论,在评价了一组理由之后,你必须要决定,在这个争议性问题中哪个结论与理由的一致性最高,请考虑下述论证:
这里,作者的结论是无过失离婚法应该被取缔。这里,让我们思考一下,根据作者给出的理由,还能产生其他合理的结论吗?
对根据作者的理由产生的这一系列结论的认真思考可以保证我们的答案的质量。
当你决定或拒绝作者的结论时,你需要清楚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否最合理。作者提出的结论往往逾越了他的推理。通过鉴别几个合理的结论,你可以确定是否有一个你认可的结论。如果可能的话,用它来取代作者给出的结论。这是决定你接受还是反对作者结论的最后一步。
All Rights Reserved. Author:姜鹄. Copyright © xp_jiang. 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xpjiang/p/5244178.html
不要忘了批判性地阅读本文哦:-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