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19本: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一位移民加拿大的高中同学在2012年回国探亲,聚会时曾推荐了《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这本书,英文书名叫《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一直没有系统地看完。在整理Omnifocus的读书列表时又发现了此书,还是趁这个机会把它读完吧。Outlier在统计学中是指与其它样本显著区别的样本,也称为离群值、异值。这里指异类、与众不同的人,有人把书名翻译为《非同凡响》。书中提供了几则故事,所以称为启示录,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需要才智勤奋,还受其社会环境的影响,还需要一定的机遇。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并不是一无所有,事实上,在他出生之时,总有潜在的优势、非凡的机遇和文化传统令他们获益,使得他们更努力地学习或工作。

作者Malcolm Gladwell的另两本书《The Tipping Point》、《Blink》也是畅销书。

第一章:出生月份与一个人的成功也有联系。看到这一章,我在想我国小学的入学年龄限制在7月1日,有谁去统计一下学校里的学霸们的出生月份是否有什么规律?

第二章:一万小时理论,已经成为到处引用的理论,想要成功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即使付出了1万小时也不一定能够成功。

第三第四章:智商高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看来还需要情熵。

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思考,穷人家庭与富人家庭的教育模式的对比:

1)穷人家庭对子女比较放任,所以子女的自由时间多;富人家庭会占用子女的自由时间,让子女多去参加各种活动:俱乐部、博物馆、夏令营、旅游。

2)穷人家庭不关注子女的兴趣;富人家庭会关注子女的兴趣,并培养之。

3)穷人家庭把子女当小孩;富人家庭把子女当平等的人,对孩子刨根问底,问清楚来龙去脉,让孩子能和别人谈判,质疑成年人。

4)穷人家庭会向权威让步,对学校的指示十分遵循;富人发现孩子在校有不公,就会向学校争取利益。

富人的这种培养方式是叫作“协同培养”。

 

第五章:出生的年代、家庭条件对个人影响很大。什么是有意义的工作?要具有自主性、富有挑战性以及付出与回报相等。中文版翻译质量太可怕,比如下面这一段:

image

看得我莫名其妙,找到英文版的相当段落,原来是:"I wanted to get into the law since I was six years old," Flom says. He didn't have a degree from college. Harvard took him anyway. "Why? I wrote them a letter on why I was the answer to sliced bread," is how Flom explains it, with characteristic brevity. 正好给翻译反了,他没有学位,但哈佛录取了他。the answer to sliced bread更不对,而是与俚语the b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有关,可翻译为“有史以来最棒的事”,书中指Flom给哈佛写了一封信说他是最棒的!中文版翻译为“只适合切面包”,好可怕的翻译!!!

第六章:暴力案件和区域文化。遗传下来的文化巨大的力量。

第七章:飞机失事调查的故事,非常值得一读,这一章很有趣。

第八章:种水稻与中国的数学成绩。中国数字的发音短真得对幼儿快速了解数学有帮助?种水稻的勤劳文化传承养成了中国人民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第九章: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识就是力量。孩子现在正在上高中,6:00起床,6:30出门,11:40放学,13:30再出门,22:00放学,学习强度比KIPP强多了,国内不断抨击的中国式教育,是一种扼杀还是一种磨炼?

 

全书目录:

2015第19本: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_第1张图片

 

===================================

下面几个摘自豆瓣中的书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688489/

===================================

标题来自南桥的评论,于我心有戚戚然

人的一生是不是总会遇到一些你看到就自卑到死的人?我来说说在2012短短的两个月里我听到的段子,每个段子都像一把尖刀刺中我的心脏,折磨得我夜不能寐。第一个是我农村的表弟,大专毕业,工作不知道多少年,跟着别人学炒黄金,今年已经买了一套房子,而且还是一次付清的那种,人长得不怎么样,却娶到了170黑丝妹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个就是当年那个高考总分300分的表弟;第二个是寝室隔壁同学,今年当上了南方系某报的编辑,成为最年青编辑,当年他就是进报社实习的稿子都是我帮他改的;第三个是大学同学,今年博士毕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计,公费留学,国内一流大学教职人选,我们的关系很好,我承认他大学时候就很有棱角,我也不好说自己比他资质好,但说没有他好也不至于,只是看到人家都过得红红火火的,而自己自诩有150的智商,却每天做着二百五的工作,每天还给老板洗脑如何拿二千的工资有一万的范儿,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草你马!!我5岁的时候就上二年级,3天学会游泳,假期一个月通读下学期所有教材,智商150的人凭什么拿二千工资,凭什么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这几年来,我所有的疑惑就像魏文王那样:未有如寡人的用心者,为何吾国之民不增多,邻国之民不减少?

《异类》至少给出了一个让我信服的回答。

1.智商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就像身高对于打篮球,高大是一个优势,如果你只有1米6的话基本难以成为超级巨星,但是你却不必长到2米、3米,有1米9就足矣,篮球之神乔丹就是1米9多。

另外智商的测量也是一件不怎么靠谱的事情,因为目前的测量方法一般都是收敛性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种智商,它衡量的是发散性思维,例如让你写出砖头的各种用法这个问题上,一个传统智商测验很高的人或者只能写出一两种用法,但是另一个人却可以写出好几十种。这种发散性的思维也是成功必需。

2.10000小时理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理论,它的意义在于,第一如果你的智商正常,那么就不用拘泥于自己在一行是否有天赋,因为只要你在这个行业坚持练习10000小时之后你就能成为一流大师。该理论认为所有大师都必需练习10000小时才成为大师,没有人可以练习3000、5000、或者7500小时就能成为大师,必需10000小时。我从网上的文章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分类法就是: 3000小时是入门;5000小时有小成,可以业内一流;10000小时成为国际大师。所以如果你喜欢写文章就去写吧,只要勤加练习你会成为鲁迅,如果喜欢钢琴就去弹吧,你也会成为莫扎特……第二个意义在于它能量化你的努力。如果你有过打游戏的经历,你一定知道量化有多么的重要,假设,你玩街霸但却看不到对方的血条,是一无所知,也就是你根本不知道他中了多少个升龙拳才会倒地,那么你的胜率一定会大大降低;就像以前高考语文一幅看图作文,一个人挖井,挖了好几处,虽然水源近在咫尺但是却最终放弃,作文题寓意大家要坚持不懈,我当时看了就想笑,站着说话腰不疼,要是不知道水源就在下面谁能拍心口说要坚持不懈。所以这个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但告诉你下面有水源,而且还告诉你要挖多久。

假如这个理论真的成立的话,或许真的像其宣传语那样,2009年以后你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有意义的东西了。

3.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作者还强调了外部原因,如果没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仅凭自身的努力也很难成事。这些外部原因包括良好的家庭环境,你所从事的事业与时代吻合,还有你自身的民族文化也会对你的成长有影响。

第一点,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很容易理解,以前就看到过类似的说法,例如在中国古代,要出一个读书人不是这一代就能一蹴而就,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需要前人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他从小能够免除劳动,能够专心开始10000小时的积累。另外如果你父母也是一些专业人士,那么你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那些专业人士,你被培养如何跟他们平等对话,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而不是像底层家庭的教育那样对专业人士盲目相信。

第二点是与时代的契合。作者发现网络时代的领军人物恰好都是1950年代出生的人,这些人生逢其时,计算机编程技术发展到刚刚好,如果你早点出生,那么计算机使用相当复杂而且没效率,你或许会选择其他行业,而再晚点出生的话就已经饱和,你能做的几乎不多。

豆瓣上看到另外一条评论讲的是80后的窘境,我觉得其数据工作做得很好,而且考虑到的方面也很周全,这里就借用一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091870/

1、中国的房价是在2000上升,2003年房价飙升,2005年和2007年又都疯长了一波。70后的大学生大多在1996~2003年毕业,只要家里有点积蓄的,都能买到便宜的房子。80后买同样的房子要多付出3、4倍的价格(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毫不夸张的说,70后出让给80后一套房子,等于剥削了80后10年的工作(相当于80后要给70后打工10年),银行zf的剥削另算。

2、中国是在2001年加入WTO的,中国的经济由于出口强劲增长,各类人才奇缺。2001年毕业大学生115万,2002年123万,2003年212万(80后上场),2004年280万,到2009年超过600万(80后主力,遭遇全球金融风暴)。2003年前毕业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工作条件会更好。对80后致命的是70后已经占据职场的管理和技术高级岗位,80后会缺少70后当时的机会。热销的《杜拉拉》就是70后的代表,80后再怎么看也没有用的,《杜拉拉》描述的是历史,不是现在和未来。

3、中国IT网络的几个领头羊也是70后的,就像本书所说的,不早不后刚好赶上IT网络革命,成就了一番事业,80后没有遇到像IT网络革命这样重大的创业好时期。

4、官场未知,未来是50后的,70后还没排上别说80后了。

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下,中国现在的状况就是,政治权力掌握在40-50后中,而60后恰逢改革开放,是最富有的一代,资本所有;70后将占据经营重要位置;至此中国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开始进入世袭制,既得利益者断然不会贸然放弃手中利益,会沿着血缘传递下去。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在于能制造一个开放的圈子,使得有能力的人也能进入这个圈子内。如此而已。

虽然听上去很悲观,但是80后如果能抓住机遇还是有机会的,这个机会就是新兴产业。例如社交网络,扎克伯格已经突围而出,而在其带动下,美股也创出了新高,回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上次中国企业团访问美国,70后的经营者在其面前俯身倾听,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三点更为宏大,讲述的是民族传统文化或者经济生活给这个文化内个体的影响。尤为让人惊喜的是提及到中国珠三角地区的水稻种植,作者认为,亚洲这种水稻种植文化使得亚裔与其他族群相比显得数学天赋超群,而且刻苦耐劳。这是因为水稻种植每年需要3000小时的工作量,而且设计到大量复杂的计算、预测、灌溉技术等,所以亚裔普遍更能吃苦而且数学才能过人。

近来欧债危机新闻不断,其中有几条很有意思,1.西班牙年轻人中有50%不工作;2.希腊临近破产,欲削减福利,可以希腊人却剧烈反对,大肆游行。这些在国人看来几乎难以理解,至少我看来难以理解,不努力工作,国家风雨飘摇,国民不思进取反而 一味反对削减开支,就像没有工作了却想过发工资的生活水平。书中亦有一些侧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欧洲的经济模式跟我们的水稻种植模式不一样,他们通常种上一段日子就要让土地休息,而且冬天也不耕种,为了防止饥饿,古代欧洲人甚至有冬眠的习惯。所以,中国民族的希望不是什么主义,而是其自身的那种勤奋,这与10000小时的理论也是契合的。

==========================

说了这么多,现在开始总结,为什么我150的智商却做着二百五的工作:

1.关键是10000小时的积累不够。我想起《挪威的森林》里面永泽讲的:忙碌跟努力是不一样的,努力是有目标的自觉奋斗,而忙碌则是毫无目的被人拖着走。

智商高有时候反而是一种诅咒,从高中开始我就陷入一种不知道如何选择的困境,觉得自觉那么碉堡,文科理科都对付得过去,什么都有兴趣,今天想成为数学家,明天想成为文学家,后天是物理学家,然后是历史学家……我有时候很羡慕那些偏科的人,又或者那些对一件事物拥有无比狂热的人,他们不用选择,所以可以专心上路,头也不回的大胆向前走,就像无产阶级一样,一无所有,阶级斗争失去的只有枷锁。直到今天,我还是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甚至还有一种冲动推倒一切重来,研究下理论物理等等。

这是我的悲剧核心。书中开头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加拿大打冰球最厉害的那些人大多是在一月出生的,然后是二月、三月出生,而这个竟然是因为冰球的注册日期是1月1日,所以早出生的孩子能够早进入到联赛中,那些年底出生的孩子比年头出生的孩子少了最多12个月的练习时间,在马太效应下,那些领先了一点点的孩子的优势会逐渐扩大,以致后面的孩子无法追赶。像我这种现在还那么犹豫的人终于发现自己已经给抛离好几条街了。

2.虽然家庭的经济没有太大压力,但是我当时很犯贱的没有选择继续学习,而是选择了低附加值的工作,总以为可以鱼与熊掌兼得,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时候还能够学习。一方面我无心工作,做什么都不投入,而另一方面工作又占据了学习的时间,而且不喜欢的工作还给心灵带来负值,需要各种放松才能回复,于是落得两头不到岸的境地。

所以目前要做的就是,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尽心去做吧,因为落后了,所以要鬼畜模式全开,奋力追赶,这样才可能达到那应许之地。

 

========豆瓣评论2========

读《异类》有感

抓住时势和机遇的人必定能获得巨大的成功,我们来最简单的,什么是时势,怎么样抓住时势。

很简单,有一句流行的话是这么说的, 三等老板在搞IT,二等老板在搞房地产,一等老板在深山里挖煤。这就是时势,大家花同样的一辈子的时间做同样的功,出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当然他们都是成功的,我只是借此阐述时势的作用。况且这些时势是大部分的我们暂且都不可能抓到的。转化到我们身边更实际点的,如果说上班的话,当老师的永远比不过当医生的,当医生的永远比不过出去开诊所的,这些都是时势。卖蔬菜的超市永远比不顾卖水果的超市,卖衣服鞋子的永远比不过药店。于是乎我们发现,我们身边开得好的店赚钱的老板,混得好的人都是这些人,水果超市的老板,药店的老板,私人诊所的老板,蛋糕店的老板,等等等等,这就是时势啊,跟上了时势的人都发了,就这么简单。几年前,卖建材的都发了,现在你去搞建材你可能什么也赚不到。这也是时势。现在XJP上台了,搞节俭,一些人口不多的地方的餐饮也倒塌了,这也是时势。现在服装行业随便哪个地方都很难做,也赚不到什么钱,当然依然很赚钱的还是有,但是不多,而且也很难做,这也是时势。所以,如果你是新手,不要再去从事服装行业,这是最

你要做一件事,你一定要把握和抓好时势,这样你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不只是商业如此,官场,黑道,随便哪个行业都是这样,做官你要上面有人提携,而且你要站到正确的队伍上,这也是浅显的时势,不然你永远得不到你所希望的权利。混黑道你得跟上最厉害的大哥,你才爬得快,经验值也提升得快。这些统统是时势,各行各业只有悟性极高的人,把握时势和机遇,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精英。

时势这个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潮流,谁跟上了时代的潮流,谁就能取得成功。前提是你得有悟性,知晓现在的时势,然后寻找机遇抓住他。如果你背离了时势,那就等同于缘木求鱼。试问木头上你找几辈子也不可能找到一条鱼。

回到刚开篇的话题,为什么茶餐咖啡不适合创业者,茶餐咖啡厅是一个风险比较大的行业,服务模式单一,主要针对白领及一般朋友之间聚会闲聊。本来目标群众就比较小,而且同样的利润,同样的销售额,可能一杯茶一杯咖啡几十块钱人家要喝上一下午,而快餐或者餐饮几百块钱人家最多只用一两个小时。所以走咖啡茶餐路线不如走低价快消路线,如餐饮或则快餐店。最主要是人人都要吃饭,可不是人人都要喝茶,这个客户量差异太大了,所以有比较大的风险,还要考虑地域消费习惯和人流习惯。当然好的咖啡餐茶餐绝对是赚钱的,因为稀有和有需求,但是却不适合创业者。什么是创业者,创业者都是手上资金还不够,难以承担风险的人群。所以与其从事这个行业,不如从餐饮做起,当然是得在人流量非常大的大城市做。餐饮对创业者是最好的,风险很低,而且回报很高。利润和客户都是非常的多,人以食为天。茶餐厅比较适合已经事业有成并且手头资金和自己的时间很充裕的成功人士。

有一个亲戚开了一个农庄,弄得很有特色,关键厨师请得太对了,生意非常的火爆,接着他开了一个茶楼。这样就比较合适了。但是他如果一开始就去开个茶楼,可能情况也不好应付,自己压力也会很大。但是餐饮做得好,自己有实力了,再去搞这种行业自己就扛得住,不管好不好也都扛得住。这样的处理方式非常恰到好处。

 

========豆瓣评论3========

 

如何扼杀一个天才?

1. 马虎的父母。

2. 官僚的学校。

3. 穷人的心态。

4. 文化的禁锢。

5. 短浅的眼光。

借来一套语音版的 Outliers 听完了。这本书里有很多故事,可是希望借此找到成功的奥秘恐怕很难,作者做的是一描述而不是预见。听了半天,只听出了六个字: “天时地利人和”。

比如比尔·盖茨,他之所以打造出一个这么庞大的帝国来,一是自己比较聪明,禀赋特异;二是他生对了时代,那个时候是没有多少人有机会学编程的,他碰巧有了无限上机编程的时间;三是他流足了那99%的汗水,花了那一万个小时的时间。作者说天才本身并不重要,莫扎特也都是花一万小时作曲,把自己作成一流音乐家的。

不过此书倒是可以反着看(听),听如何扼杀一个天才。书中说到了一群智商特别高的人是怎么被毁掉的。总的来说,毁掉一个天才有如下几个常见办法(可综合使用)。当然其它办法还有很多,这里只写感触比较深的几点: 

1. 马虎的父母。书中说到一个智商特别高的孩子,由于妈妈马虎,没及时填写学校发的表格,结果无法继续上学,一辈子就此废掉。哈代的小说《苔丝》里,因一封信塞到了地毯下没及时看到,苔丝的人生从幸福转换成悲剧。这些自然主义小说里说的偶然性因素,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但也不是所有偶然因素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书中说的这个故事,也不能全怪那个妈妈,她也不是有意要这样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成与败,所谓必然因素,其实真是几分打拼几分天命,有可为有不可为。我们说认命是一种消极,可是我看英文中常说是“退休”(resigned to the fact), 或者说人变哲学变睿智了(I’ve become philosophical about it). 有一点这样的心态,哪怕是作为一种调剂,也是可以让我们的存在不那么紧绷,以至于一触即断。换言之,我这里并不是说所有天才都是被人刻意毁掉的,有的纯属偶然。 

2. 官僚的学校。上述学校就是太官僚,就因为表格不能及时递交,不让这个孩子继续求学,最后这哥们只能捧着自己的天才著作无人问津,只好穿一破牛仔裤在自家门廊上喝着啤酒感慨人生。造出原子弹的欧本海默则比较运气,他读书的时候,想下毒把老师害死,事情败露后,学校知道他是可造之才,没有将其开除了事,而是送他去做心理治疗,后来的故事就是历史了。浙江大学一博士,由于学校许诺待遇不兑现等等因素,得了忧郁症,最后自杀了。学校其实是有很大责任,在人刚回来的调整期间,多作一些努力,帮人适应的。 

3. 穷人的心态。我自己也是穷人出身,所以对此深有体会。书中说富人和穷人之间差距之所以越来越大,是因为穷人有时候在心理上自己矮化自己,而富人的孩子就有这么一种张扬的心态,使得他们更为容易获取发展所需的资源,但是一旦穷人扭转这种心态,他们之间的差距就会消失,甚至逆转。我经常跟人推荐《布鲁克林有棵树》,希望大家别把它当文学,而是当一成长故事来看。我想让读者,尤其是家境普通的青少年看到,人穷的时候怎么做人,怎么把自己的人生一样过得有价值有尊严而且还能前进。人生就好比打牌,你不可能总抓一手好牌,笑到最后的,常常是那些牌技比较好的人,而不是你头一次抓了好牌的人。 

4. 文化的禁锢。书中说中国人数学好,一个主要因素是因为汉语中念数字所需时间比较短,符合人的短期记忆习惯,这一点我以前也谈论过,只不过我想到的是音节数多少。另外一点,是“水稻田文化”的影响,让人知道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多劳多获。而其它一些文化就有一定的禁锢性,比如法国农民到了冬天要去“冬眠”,非洲一些地方农民靠捡果子谋生,你让他去种东西,他会说世上有这么多白捡的果子,你种这些干嘛?我不知道如今非洲接受援助是不是也是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亚洲孩子有一些是水稻田文化下长大,所以能知道付出和获得之间的关系。当然美国现在也注重培养孩子的“work ethics”。比如我们小孩回来就用一种美国信天游告诉我说:No bees no honey, no work no money. 歌词大意是:蜜蜂百忙才成蜜,不去干活哪来钱? 

(顺便说一句,我发觉世界上最瞧不起中国农民的人是中国人自己,我看过好几本书,都带着一种神奇的眼光看中国农民。这本书的坐着看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在水田插秧,施肥,灌水,简直都看呆了,说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在管理一个个小的企业啊。上个月我看的一本书Weapons of Mass Instruction中,作者用了很长篇幅,描述德国一个工厂被中国人收购后,德国人估计要几年时间才能全部搬完。结果工厂请了一班民工去德国,在包工头指挥下,这伙民工很快就给搬完了。而我认识的几个娶美国老婆的中国男子,全是农村小伙,因为他们的妻子觉得中国农村美。这是多年中国工业化灌输中,我们自己看不到的。不信大家请看这位美国姑娘的介绍: (http://www.speakingofchina.com/about/),她对中国农村的描述是: less developed — but charming — countryside.)由此我们说到第五个问题,也就是: 

5. 短浅的眼光。一些人人生遭遇滑铁卢,其实不是因为缺智商缺才能缺知识,而是缺眼光,不知道地平线那边走过来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只是跟着身边人瞎起哄,追赶他们追赶的一切,最终稀里糊涂而晕倒。这本书开始我们期待着 “异类”的阐释,最终的结论却是:世界上本无异类,只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用好了,于是有了成功。 

书中介绍了一些案例,说一些开始在智商上超凡的人,最后反成了平庸之辈。智商就好比打篮球的身高,太低当然不行,可过了一定阶段,其实并没有多少差异。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不是他的智商超过所有人,而是在一些父母送孩子读流行的法律或者会计的时候,爱因斯坦没有,结果他的智商被充分利用上了。 

说到这里,请大家对着镜子或者是转身四处看看,看看有多少智商150的人,在做着二百五的事情?

 

========豆瓣评论4========

《异类》读后感

1、生活环境很重要

2、成功是时代的机遇。

3、智商可以被忽略。

4、文化的传承作用

5、要学会让所有的优势发酵酝酿!

《异类》是一本可以改变未来的书,只要你要相信未来可以改变。

我们常常言不由衷的认为成功是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的天赋异禀,但是,当你翻开成功者的历史来查询,便会发现事实绝非那么简单。相反,我们发现成功者常常受到特别机遇的眷顾,他们也往往能够抓住机遇,并孜孜不倦的工总,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他们不懈的奋斗终于有一天获得了回报,他们的成功并非白手起家,而是成功的世界惠赠给他们呢的礼物,换句话说,他们的成功,并不是拥有什么别人不知道的秘诀,没有!成功具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些规律,那么我们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这是我个人对这本书的理解,因为有些曾经的经历,便有了现在的感触。从未用生命拼搏和奋斗过的人,就不要浪费时间去翻这书了。

摘自 www.copyright8.com 转载请保留此出处,谢谢。

1、 生活环境很重要

比较记忆深刻的是鲍各尼特的故事,这个裁缝和小贩,来到大城市购买衣料的过程,可以作为现代经济领域学习的案例,他几乎是无意识的学习了市场调查,学习了生产流程,学习怎样同傲慢的美国佬打交道,还学习了如何了解大众文化,以便能够深入了解流行趋势。

所以说,兄弟们,你现在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干什么很重要!你想,一个农场的工人,同样很忙很累,但是一但生产的农作物被装车,你就不知道他们下一步怎么被卖出去的,经过什么样的渠道到了什么超市被什么人买走?统统不知道。于是,他没有什么未来的改变可言!可如果你在一家小的服装店铺工作,就如鲍各尼特一样,尽管那里工资很低、环境恶劣等等,但是你可以从成功人士的一举一动中学到很多东西,你可以知道怎样建立自己的事业。

书中举出了很多成功案例背后的决定因素,原来互联网之父和java之父的乔伊,比尔盖茨,艾伦鲍勃,乔布斯,帕卡德……这么多的IT大佬们,原来只是遇到好的机会而已!@

因此,有的时候,你要善于选择。有些辛苦劳作看起来虽然没有尽头,但前景并不是一篇黑暗,当比尔盖茨第一次在湖边学校敲打键盘时,也是同样的感觉,当battle乐队在汉堡之行中每晚演唱8个小时,每周演唱7天的时候也没有退缩,这样,当他们遇到机会时,就会抓住机会,当一份艰苦的工作丧失了所有意义的时候,它才算是牢狱般的工作。

2、成功是时代的机遇。

世达事务所的案例。世界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世达律师事务所的创办者弗洛姆,便是这样的例子。1980年之前,由于利润低和口碑不好,大型的律师事务所不会接手“企业恶意兼并和诉讼业务”,这成为找不到工作的弗洛姆的落脚之地,随着世界发展,1980后这一业务成为所有律师诉讼行业中利润最高的部分,世达因此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可以说,忽然之间,产业革命爆发了,而在此领域倾注了上万小时心血的世达,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

对于弗洛姆,他用了20年时间来准备和磨练自己,面对逆境的结束他没有沾沾自喜,因为他们知道,这并不是他们变得比其他律师更聪明,而是在进行了几十年的磨练后的技巧,忽然之间变得极其具有价值!

3、智商可以被忽略。

斯坦福大学的特曼博士在全美25万小学生的智商测试中,找到了1470名智商在140~200之间的学生,这是心理学上最著名的研究之一,因为结果太出人意料了!他们这个群体,被称为特曼人,次后的测试长达50年,不仅仅是跟踪和记录每一次进步,还有无私的帮助,包括为他们求职推荐和研究生入学申请,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建议和咨询。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这些人中没有一个获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就总体而言,他们的成功率和大众的平均水平,没有任何差别! 反而是测试中没有入选的群体中,出了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奥本海默和布兰特的故事。布兰特是美国的名人,以高智商和极度聪明出名,这位来自破裂家庭的男孩因为很普通的原因最终两次被大学除名,他做过船员建筑工各种工人,靠着自学成才,但却没有发表过什么大作或者做过什么大事。奥本海默是另一个极端的例子,它具有布兰特不具备的一种能力,这本书中称为“实用智商”,那就是说服他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奥本海默研究生时期因讨厌导师妄图投毒杀死导师,结果被发现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的处理下,最终的处分只是留校察看。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候选者中,奥本海默没有任何优势,智力平平、年龄小(37)、没资历、缺乏学术背景,但是他说服了该计划的负责人……实际上,众多的成功案例中,智商往往被极度夸大。

最终的结论是,智商是一个门槛,只要过了这个门槛,便没有任何的区别。

4、文化的传承作用

从哈兰地区的野蛮争斗,到大韩航空的频繁空难,再到中国的稻谷种植,说明了文化在一些事物发展中起到的重大作用,马尔科姆这部分描述,具有非常广泛的视野,从西方都东方色文化,确实指出了这个问题,文化造成了沟通交流和处事方式的不同,这直接导致一些事情的成败。

值得思考的一段是,在这里,中国的文化传承带来的持续努力被认可,在这里参考纽约的KIPP公立学校的成功经验,简直就是国内教育的翻版,有意思吧?

不同于纽约其他学校,KIPP的学生一般六点前就起床,他们7点多就到达学校开始了一天的基本训练,这个时候其他学校的孩子们也许还在睡觉,他们鼓励好成绩,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且避免过度自由,他们比一般学校每天多50%的学习时间,他们作业要写到11点甚至更晚……很熟悉是不是?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吗?但是,该校的测试成绩在全美名列前茅,应试能力是不是?但不考虑这些,这种“成功”其实就是我们东方文化影响下的学习模式,由此可以看到文化思想因素对“成功”的影响了吧?

5、结束语:要学会让所有的优势发酵酝酿!

如果一个人足够的聪明,野心勃勃而且工作十分努力,那么他就有可能成功。但事实远比这个要复杂,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取得的,环境,机遇。还取决于你的预见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机会的把握能力。 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后面因素的重要性,例如19世纪是商业大亨出生的年代,1930年是成功律师出生的年代,1955年是成功IT大佬出生的年代,(查一查所有你认识的IT大佬就明白了),这个时候,机遇来临,当前一代业内人士还在安逸地享受前期带来的成果时,这些新人却在不断的奔波奋斗在成功的路上,这是第一个优势,如果你的父母教会你工作的意义,这是第二个优势,而现在,你出生在合适的时机,正好迎来来新一波的大变革,这是第三个优势,够了,这个时候,只要你比较机灵的抓住和充分发掘,这些因素就会在你的主动糅合之下,成为一个绝妙的组合,你走上了成功的大道!

 

========豆瓣评论5========

《异类》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全书的观点就是天才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天赋异禀,跟普通人有那么大的差距,它是机遇和文化传承共同造成的。书中的理论和论证基本上都是我之前没有听说过的(也许是因为我读书少),所以我写读后感时恨不得将所有新鲜的理论和证据都记下,最后形成的文章更象摘要而不是读后感,所以,就叫它摘要和读后感吧。

首先,作者举了很多运动明星的例子来说明,在特殊的制度下,出生的月份对你能否成为体育明星至关重要,然后又举了比尔盖茨、比尔乔伊( UNIX之父)、甲壳虫乐队等等的例子来说明你出生在什么年代对你能否成为天才也很关键。作者认为,以上这些人,因为在恰当的时间点积累了比别人更多的经验,从而成为了比别人更卓越的人;因为你赢在了起跑线上,所以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能变得更成功。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马太效应:成功是累积效应的结果。作者认为这个更多的经验有一个通行的时间标准,就是一万个小时。所以作者认为,只要你聪明到足够进入大学并毕业,智商的差异对你是否能成功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所以,美国一些大学因为需要对黑人等少数族裔进行政策倾斜,给黑人等少数族裔相对低分(很象我们的少数民族政策诶,全世界的少数民族都又懒又笨吗?所以他们成了少数民族?开个玩笑,不要说我有民族歧视啊),但这些低分的学生以后发展和他们的同学并没有显著差异。所以,象哈佛大学这样的大学完全没有必要用那么高的标准去挑选申请人,他只要随便挑选一些人,结果都是相同的(汗,对学校是相同的,对学生可是大不相同)。

另外,家庭背景的作用也影响巨大。作者举了特曼人计划为例:心理学家特曼挑选了一批高智商小孩跟踪看他们以后的发展结果,希望他们能成为一批杰出的人才。看起来这个计划是失败的,这些小孩儿以后发展有些比较成功,有些过的很一般,但并没有出现一个天才般的人物。作者认为,如果从家庭出身来看特曼人计划的话,还是可以得到一定的规律的,就是那些成功者往往都是来自于中产阶级的家庭或者富裕阶层家庭的小孩。也许是因为这些父母更倾向于协同培养,即积极的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有心理学家称之为实用智商(我觉得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他们认为穷人的孩子善于动手,不喜欢发牢骚,能够更有创意的支配自己的时间,拥有极强的独立自主观念,但在实践层面上,协同培养的优势更明显一些,这些小孩学会团队协作,知道怎么处理高层事件,如何投成年人所好,并在需要的时候知道如何甜言蜜语的说服成年人。作者举了智商高达195的克里斯兰根(爱因斯坦智商也只有150)为例来说明这个观点:克里斯兰根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他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母亲忘记填写申请贷款,结果失去了奖学金的机会,最终他离开了这家大学;他后来又进了一次别的大学,因为交通不便申请调整上课时间被学校拒绝,他一气之下又离开了学校;而利兹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在大学的时候曾经企图用毒药毒杀自己的老师,最后结果仅仅是被学校留校察看。两人不同的结果就是源于利兹奥本海默出生于富裕家庭,很小就知道如何很权威人士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需要的时候去说服、甚至讨好他们,而克里斯兰根学会的只是避免和权威人士打交道(所以中国这几十年没有出大师级的人物,也许是因为有正确教育理念的中产阶级家庭太少太少?好消息是,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90后及以后的小孩将是受到较好家庭教育的一代,所以,他们是很有希望的一代)。

那么,是不是穷人家的小孩就没有出头之日了?也不完全是,有时穷小子也能出人头地,但这还是要看他能否幸运地遇上一个合适的历史机遇。在这里作者举了犹太人在美国发展的例子。和其他移民大多数是农民或奴隶不同,犹太移民大多数是小手工业者,所以他们比其他的移民更有机会抓住美国城市变革带来的对服装、皮包等等的大量需求而发家致富。他们的子女又正好赶上美国人口出生最低的时代,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好的大学接受教育。当这些人犹太人毕业的时候,如果他们学的是法学,很不幸他们不能进入最好的律师事务所,因为当时的律师事务所都是由一些上流人士---金发碧眼的欧洲移民所垄断。但是在这里,上帝之手开始悄悄地倾向犹太人: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最好的公司所不屑于接的诉讼、并购案等突然成了最吃香、发展最快的业务,原来迫于生计不得不大量接受这类案件的在二三流律师事务所打拼的犹太律师一下子变成了行业权威人士。所以对犹太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史很典型的描绘就是:第一代移民是时装生产商、皮具皮革制造商或者小杂货店老板,第二代继续从事这样的职业,到第三代开始出现出现了很多医生和律师(很好奇中国的移民现在发展到了一个什么状况?他们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机遇?上帝之手有没有照顾他们?)。

以上所讲都是一个天才要出现所必须具有的一些机遇,比如说他的出生年份、出生月份、家庭背景以及整个社会时代的背景。接下来作者所要讲的是民族或者地区的文化传统对这个人的影响。首先作者讲了美国一些地区特有的荣誉文化。荣誉文化往往扎根于高原和其他边境领土地区,如意大利西西里岛、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和苏格兰爱尔兰等地。因为山区一般发展的是畜牧业,作为牧民所发展出来的文化与种植庄稼的农民的文化不尽相同。农民必须依靠社区和与他人的合作,但是牧民却自我封闭,牧民的产品经常会被盗窃,因为这个他不断受到威胁,所以必须具有进攻性,这就是所谓的荣誉文化。最有趣的一点是,这些特质并不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轻易地改变。1990年代初期密西根大学曾进行过一次关于荣誉文化的实验。实验表明美国的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加具有荣誉文化的特点,虽然这些实验者已经距离他们祖父辈的生活环境相差很大,但是这种特质仍然被保留下来了。(如果套用荣誉文化的说法的话,中国正好相反。在中国,是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具有荣誉文化的特质。)书中提到了有一本书《阿尔比恩的种子的种子》,作者大卫哈克特菲舍尔,该书是最权威最被人们认可和信服的解释文化传承如何影响历史长河的书籍。该书作者认为在第一个150年里有4种不同的英国移民移民美国。作者非常精彩的论证了这四种文化——每个都具有不寻常的深刻意义——其独特性代表了美国的四个地区,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听起来好有趣的一本书!)

既然民族文化可以很长时间的被传承,那考虑民族文化对人的影响就是必要的。这里,作者采用了大韩航空公司1997年关岛飞机失事的例子。分析表明大韩航空公司在那几年里,飞机失事率是同期的美国运输联合航空公司的17倍之多。研究发现造成这些事故奇高的原因是韩国是高权力距离指数的国家。权力距离指数是荷兰的心理学家杰特霍夫斯泰德的经典著作《文化的重要地位》中的一个概念,杰特霍夫斯泰德有十年时间在IBM欧洲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工作主要是到世界各地去走访当地的雇员,提出一些问题来分析文化之间的不同。他书中有很多很有趣的维度,被称为霍夫斯泰纬度,今天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权力距离指数指一种特定文化中重视和尊重权威的程度,高权力距离指数通俗地讲,就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在大韩航空公司的飞机上,高权力距离指数集中体现在于副驾和其他工程师在机长出现飞行失误的时候他们不敢及时地、直接地表达出来,有时就因为这种延误,酿成了悲剧。以上说法并不是作者自己异想天开,1994年波音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一份安全数据,表明一个国家的飞机事故频率与霍夫斯泰德维度上的数字有很大关联(好消息是:原因被发现后,现在已经很少有因为这个原因发生的飞机事故了。延伸思考:高权力距离指数的企业是不是也更容易产生危机?中国显然不是一个低权力距离指数的国家)。

提到民族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好像亚洲人的数学天赋不可不被提及,在这一方面,作者又有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亚洲人的数字发音很短而且数字本身具有逻辑性,这有助于进行直观的运算,从而使得数学的难度相对降低,所以亚洲的儿童更容易对数学感兴趣,从而在学习数学上产生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再然后,马太效应又开始发挥作用了。当然作者的“奇谈怪论”还不仅于此,他认为亚洲的水稻种植对亚洲人的数学好有了更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亚洲有着广泛的水稻种植传统,从总体上来讲种植水稻的农民总是比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农民更辛苦。比如现在生活在喀拉哈里沙漠灌木丛中的土著人,他们主要以植物以及一种特殊的坚果为生。他们每年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1000个小时。当被问及他们为什么不种植农作物时,他们会用不解的眼神反问道:“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坚果,为什么我们还要种植?”18世纪的欧洲农民一年中只有200多天在干活,这样每年工作也就1200多个小时。法国农民甚至在冬天的几个月里就在床上度日,用类似冬眠的行为减少消耗(难怪法国人夏天度假、春天罢工,好传统啊!)。而亚洲种植水稻的农民种好几季水稻,冬天还做副业,每年工作有3000多个小时(现代中国人标准工作时间是50周×40小时=2000小时,如果1周加上20小时班,也有3000小时了,可怜的中国人)。显然,勤劳不是仅仅体现在种植上,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说学习。优异的起点,再加上异常勤劳,亚洲人在数学上取得成就就不足为奇了(所以种植麦子或者水稻种植季数没有南方多的北方人相对较懒?高考好的湖北、江浙、山东都是种水稻的?更南边的珠江三角区什么情况?它可是作者拿来说水稻种植文化的区域啊!)。所以心理学家林恩认为亚洲人数学好是因为拥有更高的智商,很多专家认为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它基于它所抽取的样本基本上来自城市的上层社会,不具有代表性(原来亚洲人智商更高不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或被证实的理论啊,伤心!)。而且詹姆斯费林,作为一名全球智商研究领域内数一数二的专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亚洲人的智商低于白种人的智商,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数学方面的领先地位并不是由于智商高,且与智商无关(这个观点记录在他的《美籍亚洲人:与智商无关的成就》一书中,多么希望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呀)。所以,在中国人都在赞赏、学习美国的教育理念时,美国人却在向亚洲人学习。美国的教育学家成立了试验性公立学校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这个学校就是给孩子设置更长的学习时间,哪怕在寒暑假里面也必须上课,这对穷孩子比较有利,因为他们在课余基本没有机会受到教育。这个想法看起来是成功的,KIPP的学生以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为主,他们在写作技巧上还有些费劲,但在数学方面远超平均水平。

所以,成功有迹可循,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才会成功。给足够聪明的人创造合适的机会,天才将成倍增加,这就是《异类》这本书给社会和大家的成功启示录。

========豆瓣评论6========

我已经三十出头了。我虽然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颇受业内人士的称赞,可胡润那个排行榜上还看不到我的名字。即使比起榜上最后一名,我的资产总额还差人家一个数量级。

我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知道按步就班地接近目标;我也读过《细节决定成败》,懂得谨小慎微地苦心经营;我还读过《第五项修炼》,努力把自己的团队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可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参透生意经,于是四处寻访高人指点。经朋友介绍,我到香港拜会过南怀瑾,也到泰国求教过白龙王。这二位爷给我讲了一番大道理,听后我却觉得不知所云。

土菩萨拜过了,只有求洋神仙。我的师弟小田在美国留学,一次他提到该国的成功学大师科鲁奇。据说此公著作等身,妙语连珠,风靡全美。“通用”以前的老总韦尔奇是他的好友,投资家巴菲特也是他府上的常客。几经反复,小田终于帮我联络上了科鲁奇大师。他答应给我提供一小时咨询,要价一万美金。一万就一万吧,只要能借我一双慧眼。

会面安排在加州某处度假胜地,原来大师在这里置了一套别墅。只见窗外阳光棕榈,沙滩美女,室内则书册满架,茶香扑鼻,另是一番光景。大师须发灰白,却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我呈上一万美金的支票,另加一套国产高档瓷器,权作见面礼。大师点头收下,张口就杀我个下马威:“你看上去还很年轻,何必急着发财?”

我心下不快,却不动声色,说了句漂亮话:“弟子知晓富贵如浮云过眼,乃身外之物。只是若不及早成就一番事功,此生虚度就太可惜了。恳请大师不吝赐教。”

“好。”大师颔首微笑,“你们中国历史悠久,中国人也喜欢听故事。我就给你讲四个段子如何?每个段子揭示一件成功法宝。你听后自然有所领悟。”

冰球选手的生日

大师呷了口茶,接着问道:“你有没有看过冰球比赛?”

“没有,只在电视上见过。”

“我小时候在加拿大长大,这项运动在那里很盛行。有一年,我和新婚妻子去看两支劲旅的决赛。因为离比赛开始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就拿了份介绍选手背景的资料。我只粗粗扫了几眼,妻子却有所发现——‘你看,绝大部分冰球手出生在冬天!’

“我觉得她大惊小怪,便仔细查看了球手的生日。不错,大部分球手的生日都集中在一至三月,尤其以一月为多。我正感到奇怪,妻子已经根据女人的直觉提出了解释。她说冬天出生的人属于魔羯座或水瓶座,前者踏实稳重,富有毅力;后者灵动活泼,勇于创新。这两种人在冰球这种团队比赛中最容易胜出。他们分别担当后卫和前锋,就能组成一支强大的球队。你觉得这种解释合理吗?”

我简单答道:“弟子不相信星座之说,不过,我也常听人讲起性格如何决定命运。”

大师道:“起初我也觉得冬天出生的人具有某种特殊秉赋。不过,我很快联想起自己早年入学的日期要求。加拿大政府规定,新年那一天满七周岁的孩子才可以入读小学。你如果出生在一月二号,即使离七周岁就差一天,也必须等到来年才能入学,而你的同学则有可能比你小十二个月。你一定猜到了,因为几个月的年龄差距,冬天出生的孩子就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长得高出一截。”

“不错,可这又说明什么?”

“加拿大的教练一般从十岁左右的孩子中挑选少年选手,再加以培养。那些冬天出生的孩子因为入学晚,比别人高出一截,体格也强壮一些,就容易被选入冰球培训队,尤其是那些最好的球队。他们因而有了一流的教练作指导,也有一流的球员互相切磋。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职业前景,因此付出的努力也是普通少年球手的两三倍。等到十四五岁,这些“冬生冰球手”的水平已经明显超过那些夏秋两季出生的孩子,他们也就有机会晋升到省级和国家级的顶尖球队中。你看,起初一点优势,就会被命运逐渐放大。

“所以,我说的第一件法宝不是性格,而是势差。”

披头士与脱衣舞

大师书房里摆放着一套视听设备,他凝神望着其中一台硕大的音箱,突然问我:“你们这代中国青年大都听过摇滚乐,你是否记得这种流行音乐的始祖?”

“我想是披头士吧,不过我不怎么听他们的歌曲。”

“没错。我年轻的时候,披头士红极一时。我当时在加州作嬉皮,头发留得很长,整天抱着吉它,背着录音机,和朋友们开派对。”说到这里,大师不禁莞尔。“我虽是披头士的粉丝,内心也有几分妒嫉。我自忖音乐细胞不少于约翰-列侬,也曾和其他伙伴共同组建过乐队,可我们吸引的姑娘远远少于披头士招来的女观众。披头士为什么能成名?我找来该乐队成员的传记,谜底终于被我发现了。

“披头士没出道以前,只是一帮爱弄摇滚的英国混混。一天,幸运女神光顾了他们。一个利物浦商人邀请他们去德国汉堡演出——别以为是什么正儿巴经的场合,不过为脱衣舞娘伴奏罢了。有个叫布诺的汉堡人拥有一家脱衣舞酒吧,当时德国还没有摇滚乐队,他去伦敦雇佣演奏者,碰巧遇到那个利物浦商人。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披头士在汉堡赚了点小钱,搞了搞女人,大概跟今天北京三里屯酒吧里的乐手也没什么区别。

“大师居然知道三里屯?”

“呵呵,我两年前去北京讲学。一天晚上,美国大使馆一位老朋友在那儿请我喝了点啤酒。接着说披头士。你知道,脱衣舞酒吧里的顾客音乐品位都不高,老板给得报酬也不多。可有一样,这种酒吧在德国的营业时间很长,披头士必须没日没夜地弹唱。日积月累,来美国发展之前,他们已经拥有了七年的演出经验,演奏技巧也达到了相当高超的境界。再加上列侬的创造天份,四人一炮打响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您当年为何没有去脱衣酒吧应聘?”话一出口,我即知失言,不由吐了一下舌头。

大师却不介意:“我们嬉皮在SEX方面很开放,但不屑于出入这类声色场所。我和伙伴们试过几家唱片公司,全都碰了钉子,败兴而归。如果当年能拥有一个小小的演出场所,或许我也能在娱乐界扬名立万呢。

“所以,我说得第二件法宝不是技巧,而是舞台。

盖茨生逢其时

讲到这里,大师悠悠叹了口气:“我最大的遗憾还不是没有成为摇滚乐明星,而是错过了当比尔-盖茨这类人物的机会。”

我一惊,差点把手中的茶碗掉到地上。

“盖茨的故事不用我重复了。不过,你有没有注意过他是哪年出生的?”

“如果弟子没有记错,应该是1955年10月28日。”盖茨的传记我买了不只一本,曾经反复研读。

“不错,他和我一样,是金秋十月出生的。不过不像冰球手,这其中倒没有奥秘。”大师谈兴正浓,接着讲道:“你若是读过点技术史,就知道1975年1月是硅谷最重要的时刻。正是那时,8800型个人电脑诞生了,成为当月《大众电子》杂志(Popular Electronics)的封面故事。不少人都看出电脑市场蕴含的巨大商机,可谁会先下海呢?如果你年纪够大,很可能已经在IBM之类的老牌公司谋到职位,再去自己创业机会成本太大;如果你年纪太小,恐怕还没有掌握必要的IT技能。因此,你的年纪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出英雄本色。盖茨当时正好从哈佛肄业,不过二十出头。他既懂编写软件,又是初生牛犊,于是抓住了黄金商机。

“同样靠微软挤进福布斯排行榜的富人们,只比盖茨大一点或小一点。保罗-艾伦生于1953年,他在高中电脑房里就认识盖茨;斯蒂夫-鲍尔默生于1956年,得以在哈佛结识盖茨。我再举两个例子:苹果电脑的创始人乔布斯生于1955年,谷歌现任CEO施密特也生于这一幸运年份。

“请问大师的生辰?”我不禁好奇。

“哈哈,我生于1950年,不过我也不是没有机会参加IT界革命。我过了几年流浪的嬉皮生活,于1972年申请就读瑞德大学(Reed College)的电子工程专业。那一年乔布斯也搬了进来,我们在校园里还打过几次照面。可他比我有决断,一年后就辍学了,后来跑到硅谷闯出了一片天地。本科毕业后,我又鬼使神差地对社会学发生了兴趣,在东岸一所常青藤大学读了个博士。如此一来,个人电脑时代的所有商机都被我错过了。”

“这么说,盖茨并非绝顶聪明?”

“盖茨当然是个聪明人,不过他的智慧也并非高得不可想像。我成名之后,他找我做过一两次咨询。那时他已然是世界首富,在事业方面我就没有再提建议。我和他聊起美国企业家的发家史,他反应很快,我提个大概,他就猜出每位富豪的经营诀窍。可他的机敏程度比我的好友德鲁克还是慢了半拍。

“所以,我说得第三件法宝不是智商,而是时运。”

塞翁失马的弗洛姆

讲到这里,一个小时就快到了。大师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告诉我不要着急:“我会把第四个段子讲完,否则你要跟我打官司了。这最后一个故事嘛,也和律师有关系。

“我从东部那所大学毕业后,想先到社会上打拼一番,就去曼哈顿上城一家律师事务所作了实习生。那家律所的合伙人中,有一位身材五短,背还有点驼,名叫弗洛姆。你别看他其貌不扬,以前还是哈佛法学院的高材生呢。不过,弗洛姆五十年代毕业后,因为他的犹太背景和主流社会不太搭调,有段时间找不到工作。最后,他加入了一家新成立的律所。这家公司是如此不起眼,以致于什么上门的活儿都接。可是,它成长迅速,如今已经拥有两千名律师,年收入高达十亿美元。

“我作实习生的时候,有一次吃饭碰到老板弗洛姆,就向他请教发家秘诀。他告诉我你们中国一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五十年代的华尔街还有点贵族风度,有点名气的律所都不愿意接“敌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这类脏活。如果实在不好退却,他们就把脏活转包给弗洛姆的公司。转眼到了七十年代,金融管制放松了,信贷资金充裕了,投资者也变得气势汹汹了。这一切都推动了企业收购大潮。现在所有的律所都愿意接并购案了,不过你可以想到,只有弗洛姆的公司做得最为出色——因为他们已经积累了近二十年的从业经验。

“我在八十年代初见到弗洛姆时,他的生意如此火爆,连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学生都被招了进来。那餐饭快吃完的时候,他对我讲‘行行出状元。你一旦干这行有了名声,人们就会首先想到你。’”

我问道:“那么,大师为什么后来又离开了那家律所?”

“通过弗洛姆,我终于明白,我再也不能跟在别人后面打工了。我必须做点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于是决定钻研杰出人物成功的秘密。三十年后,你不是也找到我了吗?现在,轮到你这个中国人尝试些新领域了。

“所以,我说得第四种要素不是能力,而是先机。

大师讲完这四个段子,起身走向窗前,若有所思地吟出一句唐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转过头对我说:“我年轻时一直以为,那些大人物是靠他们的真才实学成功的;现在才明白,真才实学也要靠外在的机缘才能造就。你总以为自己修炼不够,其实还未将大局看透。”

我就此拜别了科鲁奇大师。出门后,师弟小田问我,这一万美金花得值不值。我平日里精打细算,这时却冒出一句偈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后记] 《非同凡响》(outliers,中文版译为“异类”,殊觉不妥)是去年年底在美国出版的一部非虚构类畅销书。据说此书的中译本在台湾出版后并未大卖,我的一位编辑朋友猜想,可能是此类图书不适合华人读者口味的缘故。我于是想到通过一位虚拟的成功学大师,来讲述书中的四个成才故事。有些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我参考的文本主要有两个:古龙的《七种武器》和金庸的《雪山飞狐》。

此文已刊于《优势》杂志创刊号。

作者博客:blog.sina.com.cn/tianfm

 

========豆瓣评论7========

在豆瓣开了一个专栏,主要写投资自我管理方面,欢迎关注:http://read.douban.com/column/93927/

今天看了以前做的笔记,又重新快速翻看了这本书,关于富家庭与穷家庭的教育方式,让我印象尤其深。

我们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被我们出身之地,出生之时,出身时之阶层所影响。这个在平常百姓中是一个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流于自我安慰的说辞,在这里,得到了比较扎实的证明。事实上,金融学中的系统风险(或者称为系统机遇)有助于进一步归纳这个规律。

如果你出身在1月左右,而你的国家规定只有9岁以上才能足球比赛,并且注册日在1月,你会发现,你是这项比赛年龄最大的,你的身体发育比别人要长一点,那么你会比较强壮一点,你的强壮也很快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比如说上场,比如说能力出众带给你的自信,于是你就更加出众了。这说明,成功与出身之时有关。

如果60年代,史玉柱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那么史玉柱很可能成为比尔盖茨这样的人物。这说明,成功与出身之地有关,因为出身地的时代机遇不同。出身地也会影响你的技能与性格:比如你出身在亚洲,你的数学会特别好,因为汉语的十个数字音特别短,容易记住长串数字(比如说背九九乘法时特别容易)这个也是马太效应;比如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个性,德国人比较有精确感,中国人则对应的精确感低(表现为说话模糊),另外中国人的权力距离大,所以比较重视权威。

因为Facebook创始人是犹太人,所以拿到创投特别容易,犹太人投资别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对方是不是犹太人。这说明人的成功与所处的种群有关。因为某人在南美有白人血统,所以混得比其它没有的人要好。

但这些都是你不能决定的。

你不能决定的还有很多。这些都影响了你未来的高度。

如果你出身在穷人的家庭,显然你将少了许多资源。但是更加严重的是,穷人家庭与富人家庭的教育模式不一样。以下是对比:

1)穷人家庭对子女比较放任,所以子女的自由时间多

富人家庭会占用子女的自由时间,让子女多去参加各种活动:俱乐部、博物馆、夏令营、旅游

2)穷人家庭不关注子女的兴趣

富人家庭会关注子女的兴趣,并培养之

3)穷人家庭把子女当小孩

富人家庭把子女当平等的人,对孩子刨根问底,问清楚来龙去脉,让孩子能和别人谈判,质疑成年人;

4)穷人家庭会向权威让步,对学校的指示十分遵循;富人发现孩子在校有不公,就会向学校争取利益

结论:富人的这种培养方式是叫作“协同培养”,就是让孩子一只处于与别人协作的状态。让孩子变换自己的经历,与团队协作 ,处理高层事件,投成人所好,会甜言蜜语

结果: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拥有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力

灵活应对各种制度安排的权利,并满足自己的爱好(这个非常非常典型的特征)

分享更多的信息啟 得别人的关注。他们在与别人对话时,能吸引别人的注意,能够树立权威,推动事情的发展。

穷困家庭的教养方式:

穷困家庭的小孩“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冷淡、缺乏信任和拘谨,他们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知道怎么样customize.

关于教育,仍然不是你能决定的,但是这个认识能够帮你更好地教育你的子女。

或许,你最后的救命稻草是一万小时理论,任何工作,只要你实践了一万小时,你就是专家中的专家。

 

========豆瓣评论8========

最近连看了两本让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书,其中一本就是这本《异类》,(另一本是《我在底层的生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情绪简直坐了一趟过山车,从“有点沮丧”开始、途中变成“非常沮丧”、再变成“完了完了”、最后奇迹般地变成“嘛~既然人生已经这样了、那就这样吧”——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被治愈了。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在推荐这本书,反正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本书的名字飞得满天都是,而且基本都被归到“励志”类。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励志什么的最讨厌了;让一个不相关人士巴拉巴拉地告诉我我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这种念头真是光想想都无法忍受。于是这本书被我放在“短期之内不读”类别、并且一放就是一年;终于开始读的时候,也是一边读一边脑内吐槽:

第一章:名人的出生日期。作者开始列举名人的出生日期的时候这浓浓的民科风格让我的脑内警报简直快把我天灵盖都掀翻。好在作者很快脱离了纯统计学诡计、揭露了其中貌似真正存在的逻辑关系。至少看上去逻辑是成立的。

第二章:一万小时理论。给人的感觉是“已经被讲烂了的过气话题”。逻辑并不很严密,但是貌似有一定可信度,就好像“中医几乎找不到现代科学支持但却又有(未经核实的)成功案例”。

第三第四章:不同阶级教育孩子的不同模式。这个是让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的部分。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读跟心理学挂钩的书最大的麻烦之处就是你会不停地代入。(当年读阿德勒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以后一定是个罪犯。)当然,在这本书里很显然我属于贫穷父母的孩子、阶级排序接近底端,于是整个心理状态都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人生一片灰暗啊”的沮丧、“一命二运三风水、个人努力排最后;最近也有paper证明基因也有影响”的绝望,和“这种想法真是对不起一生悬命养育我的父母”的负罪感之间来回切换。

第五章:出身背景带来的独特优势和时势造英雄。这一章是“一命二运三风水、个人努力排最后”/“尽人事听天命”的延续,如果用郭德纲的话来说,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很喜欢这句话,认为这句话不失为是生命的奥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很多事情真的只是机缘巧合,碰到你合适,那么就是你;如果没有你,也会有合适的别人。地球离开谁都正常转动,the universe simply doesn’t care.所谓“你”的存在,只有对你来说、对跟你有利益感情关系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脱开这一层,你我他都不过是原子的某一种暂时稳定的排列而已。也只有真正认识到“自我”的虚空、才能获得生命的平静;虽然要获得这种认识也并不简单、需要长年的修持。

第六章:暴力案件和区域文化。在这一章中获得了两本想读的书的名字,很高兴。之前在美剧中看到过好几次 罗密欧与茱丽叶 式的案例,这个方面貌似可以再跑去了解一下。

第七章:飞机失事背后的文化差异。这一章是我一直在“哈哈哈”幸灾乐祸的一章,因为文中的案例刚好是朋友的公司。于是跑去跟朋友吐槽,同时也得以从另一个侧面求证文中的文化差异是否真实存在。此外因为之前看过一本介绍跟飞机和飞行有关知识的科普小书,所以这一章变得分外有趣。

最后一章:中国和美国学生数学的差异。这是雅思中曾经多次考察的内容、也经常出现在长辈对中外教育体制的讨论中,通过这一章获得了一点谈资,因而还是很值得花费的时间。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差不多是下班回家的时刻。于是抱着“嘛~反正人生都已经这样了,那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的想法欢乐地回家吃饭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5第19本: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