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信息式网络社交还会有戏吗?

何谓是言论信息式?如果要来个鲜明的对比,请看QQ和豆瓣。一说豆瓣,给人的意识形态就是一个以读书、电影为主的一个专业化网站。说QQ,就是用户多、各种聊天信息,展示的是一种社会型的关系。典型的有QQ,人人网,微博。那么结合前篇的《社交网络的思考》中的部分内容,来分析下三者出现的规律。


QQ是在网络上最早一批的联络工具。最早的吸引点是可以为网络上互不相识的人提供交流的工具。我相信很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在QQ上遇到一个MM(即使是人妖);在网吧里隔壁座的MM在上QQ的那种好奇感。那么再看现在呢,从早起的加陌生人变得很谨慎的加好友信息。QQ里存的都是同学,朋友,同事,N年的网友。在逐渐的经历过这种热潮后,人们发现沟通之间的成本太高了。只是凭借着一个QQ号码,不知疲惫的打着“你好”“你男的,女的”这样的招呼,因此导致了后期QQ成为联络为主、即时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


或许我们想通过更少的方式知道别人的信息,即使我们不想和他(她)交流。

facebook最早的原型是把哈佛大学里的女孩照片进行评分。即使评分的人不认识女孩也没关系,反正我们之间是校友,意识上我们还是认识的。而且我还能看到你的照片,你的信息,你的日志,你的照片,随着新学员的加入所注入的信息量越滚越多。在获取信息上,我的成本大大降低了,然后再顺理成章的导出我和你想沟通的想法。类似这样以类型划分圈子,并且主动共享的的还有外国的白领社交网站LinkedIn等等。



很多人说微博的火是他的微字,我还有另外种看法,名人+认证才是微博另一个的精髓。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你周边能有多少人关注你?你发的信息影响能有多大?你本身的影响力又有多少?你又能坚持发多久?没有信息平台的支撑这个社交系统存在还有何意义?FANS和名人之间又是一种新的关系圈,一种接近单向的信息交流。FANS心甘情愿的接收信息、转发信息。名人看到了这股力量,更加蓬勃的发言。微带来了流量,而名人+认证带来了注册量


似乎,草根对草根(QQ),现实+圈子(校内,linkedln),草根对名人+微(各种微博)已经将信息的交叉和传播做到淋漓尽致,那下一步的信息交流又会是什么呢?手机会不会带来什么新的关系网?在新的关系网里,背后的关系是什么?每个人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时什么?支撑的信息平台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qq,读书,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