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面试题思路综述

在正式介绍基础知识之前,我先罗列几个常见的系统设计相关的笔试面试题。

(1) 要求设计一个DNS的Cache结构,要求能够满足每秒5000以上的查询,满足IP数据的快速插入,查询的速度要快。(题目还给出了一系列的数据,比如:站点数总共为5000万,IP地址有1000万,等等)

(2) 有N台机器,M个文件,文件可以以任意方式存放到任意机器上,文件可任意分割成若干块。假设这N台机器的宕机率小于1/3,想在宕机时可以从其他未宕机的机器中完整导出这M个文件,求最好的存放与分割策略。

(3) 假设有三十台服务器,每个上面都存有上百亿条数据(有可能重复),如何找出这三十台机器中,根据某关键字,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前100条?要求用Hadoop来做。

(4) 设计一个系统,要求写速度尽可能高,说明设计原理。

(5) 设计一个高并发系统,说明架构和关键技术要点。

(6) 有25T的log(query->queryinfo),log在不段的增长,设计一个方案,给出一个query能快速反回queryinfo

以上所有问题中凡是不涉及高并发的,基本可以采用google的三个技术解决,分别为:GFS,MapReduce,Bigtable,这三个技术被称为“google三驾马车”,google只公开了论文而未开源代码,开源界对此非常有兴趣,仿照这三篇论文实现了一系列软件,如:Hadoop、HBase、HDFS、Cassandra等。

在google这些技术还未出现之前,企业界在设计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时,采用的架构往往是database+sharding+cache,现在很多公司(比如taobao,weibo.com)仍采用这种架构。在这种架构中,仍有很多问题值得去探讨。如采用什么数据库,是SQL界的MySQL还是NoSQL界的Redis/TFS,两者有何优劣? 采用什么方式sharding(数据分片),是水平分片还是垂直分片?据网上资料显示,weibo.com和taobao图片存储中曾采用的架构是Redis/MySQL/TFS+sharding+cache,该架构解释如下:前端cache是为了提高响应速度,后端数据库则用于数据永久存储,防止数据丢失,而sharding是为了在多台机器间分摊负载。最前端由大块大块的cache组成,要保证至少99%(该数据在weibo.com架构中的是自己猜的,而taobao图片存储模块是真实的)的访问数据落在cache中,这样可以保证用户访问速度,减少后端数据库的压力,此外,为了保证前端cache中数据与后端数据库中数据一致,需要有一个中间件异步更新(为啥异步?理由简单:同步代价太高。异步有缺定,如何弥补?)数据,这个有些人可能比较清楚,新浪有个开源软件叫memcachedb(整合了Berkeley DB和Memcached),正是完成此功能。另外,为了分摊负载压力和海量数据,会将用户微博信息经过片后存放到不同节点上(称为“sharding”)。

这种架构优点非常明显:简单,在数据量和用户量较小的时候完全可以胜任。但缺定早晚一天暴露出来,即:扩展性和容错性太差,维护成本非常高,尤其是数据量和用户量暴增之后,系统不能通过简单的增加机器解决该问题。

于是乎,新的架构便出现了。主要还是google的那一套东西,下面分别说一下:

GFS是一个可扩展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用于大型的、分布式的、对大量数据进行访问的应用。它运行于廉价的普通硬件上,提供容错功能。现在开源界有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该文件系统虽然弥补了数据库+sharding的很多缺点,但自身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采用master/slave架构,因而存在单点故障问题;元数据信息全部存放在master端的内存中,因而不适合存储小文件,或者说如果存储的大量小文件,那么存储的总数据量不会太大。

MapReduce是针对分布式并行计算的一套编程模型。他最大的优点是:编程接口简单,自动备份(数据默认情况下会自动备三份),自动容错和隐藏跨机器间的通信。在Hadoop中,MapReduce作为分布计算框架,而HDFS作为底层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但MapReduce不是与HDFS耦合在一起的,你完全可以使用自己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替换掉HDFS。当前MapReduce有很多开源实现,如Java实现Hadoop MapReduce,C++实现Sector/sphere等,甚至有些数据库厂商将MapReduce集成到数据库中了。

BigTable俗称“大表”,是用来存储结构化数据的,个人觉得,BigTable在开源界最火爆,其开源实现最多,包括:HBase,Cassandra,levelDB等,使用也非常广泛。

除了google的这三家马车,还有其他一些技术:

Dynamo:亚马逊的key-value模式的存储平台,可用性和扩展性都很好,采用DHT(Distributed Hash Table)对数据分片,解决单点故障问题,在Cassandra中,也借鉴了该技术,在BT和电驴的中,也采用了类似算法。

虚拟节点技术:该技术常用于分布式数据分片中。具体应用场景是:有一大坨数据(maybe TB级或者PB级),我们需按照某个字段(key)分片存储到几十(或者更多)台机器上,同时想尽量负载均衡且容易扩展。传统的做法是:Hash(key) mod N,这种方法最大缺点是不容易扩展,即:增加或者减少机器均会导致数据全部重分布,代价忒大。于是乎,新技术诞生了,其中一种是上面提到的DHT,现在已经被很多大型系统采用,还有一种是对“Hash(key) mod N”的改进:假设我们要将数据分不到20台机器上,传统做法是hash(key) mod 20,而改进后,N取值要远大于20,比如是20000000,然后我们采用额外一张表记录每个节点存储的key的模值,比如:

node1:0~1000000

node2:1000001~2000000

。。。。。。

这样,当添加一个新的节点时,只需将每个节点上部分数据移动给新节点,同时修改一下这个表即可。

Thrift:Thrift是一个跨语言的RPC框架,分别解释一下“RPC”和“跨语言”,RPC是远程过程调用,其使用方式与调用一个普通函数一样,但执行体发生在远程机器上。跨语言是指不同语言之间进行通信,比如c/s架构中,server端采用C++编写,client端采用PHP编写,怎样让两者之间通信,thrift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文章最前面的几道题均可以映射到以上几个系统中的某个模块中,如:

(1) 关于高并发系统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点:缓存,索引,数据分片,锁粒度尽可能小。

(2) 问题2涉及到现在通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副本存放策略。一般是将大文件切分成小的block(如64MB)后,以block为单位存放三份到不同的节点上,这三份数据的位置需根据网络拓扑结构配置,一般而言,如果不考虑跨数据中心,可以这样存放:两个副本存放在同一个机架的不同节点上,而另外一个副本存放在另一个机架上,这样从效率和可靠性上,都是最优的(这个google公布的文档中有专门的证明,有兴趣的可参阅一下。)。如果考虑跨数据中心,可将两份存在一个数据中心的不同机架上,另一份放到另一个数据中心。

(3)问题4涉及到BigTable的模型。主要思想是将随机写转化为顺序写,进而大大提高写速度。具体是:由于磁盘物理结构的独特设计,其并发的随机写(主要是因为磁盘寻道时间长)非常慢,考虑到这一点,在BigTable模型中,首先会将并发写的大批数据放到一个内存表(称为“memtable”)中,当该表大到一定程度后,会顺序写到一个磁盘表(称为“SSTable”)中,这种写是顺序写,效率极高。说到这,可能有读者问,随机读可不可以这样优化?答案是:看情况。通常而言,如果读并发度不高,则不可以这么做,因为如果将多个读重新排列组合后再执行,系统的响应时间太慢,用户可能接受不了,而如果读并发度极高,也许可以采用类似机制。

 

文章来自:

http://dongxicheng.org/search-engine/system-designing-in-finging-jobs/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设计面试题思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