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以投出多少简历论英雄

求职:以投出多少简历论英雄 来自:金羊网-羊城晚报  从2月中旬开始,广东节后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接连开锣,简历满天飞,是近期各场招聘会上的典型现象。很多大学生说:只要能投个简历就不错了,当然是投得越多越好。不少企业招聘代表说:现场只顾得上收简历,收都收到手软。对这种认为投得越多、收得越多越好的现象,有专家提醒:小心大学生求职信息“虚胖症”!   学生:以投出简历多少论英雄   据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预测,2006年省内高校大学毕业生预计将从去年的16.9万人增加到超过20万人,加上外省高校来广东求职的毕业生,总数将达30万。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很多大学生采取的是“广种薄收”的策略,希望广投简历,以多取胜。   于是,不但近期各大招聘会上简历满天飞,很多求职的大学生见到有单位招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投了再说。而且,不但在供需见面会上投,见面会后也是千方百计托人向单位投简历,托不到人的,就用邮寄、传真投的,还有网络上投的。暨南大学新闻系一位毕业生说:“现在不少同学随身都带着简历,有机会就投,能投出去就是胜利,大家以投多少论英雄。”   投简历,成本也不菲。有数据说,目前大学生异地参加供需见面会,“赶场”的费用在3000元以上,简历就是其中一项大头。一些大学生说,简历成本高,吃不消,但还是要搞。因为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求职上这个不能先输了。   不但是工作没有着落的大学生到处投,一些有了眉目的毕业生也继续投。华南师范大学一位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去年底通过了一家独立学院的面试,现在就只等签约了,但她还是不太满意:“那边待遇也不好,而且又不在广州市,我还要在找一找,多投几份简历,能去外企就比较理想了。”   企业:只收简历不轻易拍板   与毕业生投简历相应,很多招聘企业时下也是以收简历为主,不肯轻易拍板。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可选择的大学生这么多,自然就不用着急,先收下简历再慢慢挑。   “我们已经接收了近千份简历,也遴选了一部分进行了面试,但还要再考虑一下,因为3月份还会有一个高峰期。”在前几天的一次招聘会上,一家单位的招聘工作人员这样表示。据了解,这家单位在业内小有名气,近期还将在多个现场招聘会上亮相,同时,也计划好到广东一些有名的高校做宣讲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求职,他们在期待着“更好的”。   为何只顾收简历,不肯轻易拍板?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也说出自己的苦衷:“前几年拍板要了几位大学生,就不再到学校和招聘会上招聘,想不到这些大学生都‘言而无信’,签了意向书最终却不肯到位,另觅高枝,所以我们也学精了,多收些简历再说。”   专家:信息“虚胖症”放大供过于求关系   有专家认为,目前简历满天飞,使大学生求职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怪圈:企业只收简历不拍板——学生只好大范围撒网——企业简历越收越多更加不着急,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重复的、无用的求职信息大量存在,供求市场上出现一种信息的“虚胖症”。   然而,企业通过这种广收简历的“海选”方式,是否真的有助于找到“千里马”呢?不少专家都持否定的态度。有专家指出,这种信息“虚胖症”放大了求职市场的供过于求关系,也使很多企业误以为选择余地很大而坐失求才良机。一些企业迟迟不肯表态,或者到一些大学反复招人、到一些现场招聘会上反复露脸,表面看很风光,但其诚意还让大学生怀疑,最终效果未必理想。   “人才合用的才是最好的,最拔尖的人才未必是最合用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劳动人事专家卓鸥说得直白:企业必须有正确的用人理念,而不要被目前大学生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所迷惑。高素质的求职者,各家企业都抢着要,特别拔尖的人才,一些条件不够的企业也留不住。因此,目前大学生虽然很多,但也不赞成用人单位因花多眼乱而挑来挑去,见到条件差不多的就应该及时拍板,否则,企业将既是这种信息“虚胖症”的始作俑者,也成为这种“虚胖症”的受害者。   记者手记:“虚胖症”对谁都不好   毕业生多投简历、企业多收些简历,都是想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人才,这本来没有错。但问题在于,这种现象近年越演越烈——对毕业生而言,明明有合自己要求的单位,或者明明是已经有就业意向,还是大量撒网;对招聘企业而言,明明已经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还是到处露脸、亮相、路演,认为收到的简历越多,就定能从中找到更好的人才。双方都是这种心态,简历不满天飞、信息不“虚胖”才怪呢。   专家说得很清楚,这种信息“虚胖症”放大了求职市场的供过于求关系,也使很多企业误以为选择余地很大而坐失求才良机。目前,大学生求职市场的供大于求相当明显,决定一些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主动权很大部分是在企业的手中,因此要治一治这种信息“虚胖症”,主动权也是在企业方。   “人才合用的才是最好的”,专家的这句话值得“挑花了眼”的企业深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求职:以投出多少简历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