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印象

欧洲印象
此去欧洲共2周,小有感触,汇报如下。
前半段胡吃海喝,后半段饿得七素八素,不见荤腥。先前,在雨里坐在码头上喝小酒,看欧洲古建筑,小资得可以;后来每天只有各种沙拉,加面包,开始想念诸多肉食。
这种反差,大至可以概括总体的感受了--各种不同。
1.白天长
刚刚查了地球仪,长春的纬度之低出乎我的意料,也解释了所有去过的欧洲城市为什么白天那么长。长春的纬度,大致与希腊和西班牙相当,巴黎在长春很北,估计与漠河大致齐平。
在夏季 (春分至秋分之前),整个北半球,越向北,白天越长,黑夜越短。此行所有城市都 (哈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科隆,巴黎,华沙)都比长春北很多。
这与新疆比长春晚上黑得晚不是同一原理。新疆与长春都使用东八区,长春基本在东九区,乌鲁木齐在东六区,差约3个小时。所以在都使用东八区北京时间,在同一时间,长春落日的时候,乌鲁木齐的太阳还要再挂在天上3个小时。
同样因为都使用北京时间,长春的正午是在将近11点,而乌鲁木齐则上午14点。
而因为长春与乌鲁木齐纬度接近,所以二者的白天长度相差并不大。
这让我想起小学语文里学到 春天百花盛开,我们就问:哪儿呢哪儿呢?
世界之在,比祖国还大。人们之间的差别,也就相应存在,还来麻烦,也带来生物和文化多样性。
2. 我丢了
阿姆斯特丹,要一顿转车。眼瞧前面有个柱子,同伴们都在柱子那边。转过柱子,人都没了。再一看,列车开了!
转了半天,果然都上车了。我只好坐下一班车。
幸好此时已经换上了靠谱的诺基亚手机--换掉的是摩托的"心机",因为不会自动寻找电信运营商,设置的位置又不容易找到。联系上同伴,"等我"。
然后找了位看起来英语流畅的,确定一下是坐这车到哪哪吧?不是!
下车换车,终于到了,见到了亲人。
基本算有惊无险吧。尤其后来大家又一起坐错车一次。小小国家,得分外小心,可能一不留神就到了另一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英语口语,到处都是你不认识的字,连站的名字都发不出来那个音。
想起初中赵老师说的,学习不好的同学最痛苦了,因为他一直学的都是新知识。
3. 登山杖丢了
很文艺地参观了一些博物馆。感叹啊。。。等诸多小资做派。然后,发现把登山杖落在了上一个博物馆的卫生间里。大家陪我一起跑回去,正是马上要关门的时间了。
卫生间已经锁了,工作人员替我开门并取回来。谢谢啊。
此时,估计有小资准备跳出来说,在国内早就丢了。其实也不一定,差不多,看运气。偶像在华沙吃饭,然后回去找伞,服务员说"没人看着",已经没了。丹麦的Lars在北京喝啤酒 (在哪喝就不知道了,反正他在桂林路路边摊也喝得挺好,还吃肉串),把一个画着国家地理标记的包扔那了,里面有尼康单反相机,还有护照和钱,啥也没丢。
就是拼人品。
4. 购物
我没购物,但是看到老多中国人购物了。多到什么程度呢?很多商店的服务员、很多机场免税店的服务员,都是中国人。
还是阿姆斯特丹,日本料理店。没错,在荷兰吃日本菜。先是荷兰本地姑娘负责点菜,可算完事了,一哥们来了,一看像华人,一口英语,飞快地说完了。啊?然后他一看我们似乎不太懂,转身走了。不一会,我身后有女声,"对不起,国语可以么?"
我说,"酷~~"
然后顺畅沟通。先前那位哥们是香港的,完全不会普通话,这位估计是台湾的。
感觉不错是吧?这家店一杯热水2欧元。而且绝对不敢喝多,厕所在地下室,楼梯几乎75度下行,非常窄。
各大商店,准备购物的时候,就上来一张国人面孔,外国营业员可能都不好意思自己居然不会汉语。退税啥的,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地方,排着很长的队,直接找个中国人问是不是排这就行了。
在德国,偶像听到两个老外说了一顿本地方言,结论是指着我们"They arecoming"。
而且,这不是旅游季。
5. 不是日本人
因为以前日本人比较多,到处日文标识很多,现在主要景点都有中文标识了。以前老外见你经常说"困你去哇",现在一般是"你好。"
例外的。偶像在凯旋门遇到两哥们,先是用英语或者日语问了偶像一句,然后说"japanese?",后半句我听到了,转头瞧。这俩哥们开始用汉语内部交流。
我被"你好"了好几次。一次是哪的提供拍照作背景的罗马士兵,活的,过来跟我握握手,然后说"你好"。我还是没照相。另一次是我从一个迷宫里转出来,看几个老外瞧我乐,我说"太容易了"。其中一个说,"你好"。我说"你发音不错啊",他说,"谢谢"。哈。然后说,"我就会这两句啦。"
想起Anders教授,这位学者会用N多种语言说:啤酒。他会很多种语言,包括Lisp。
爬一个绳梯,看一个日本孩子兴奋得不行在那爬,一抬头看见我,说"日本人?"我能听懂"日本人"这个日本词,《鬼子来了》里有台词"日本人在什么地方关着"。我摇摇头,也不会说"不是",想好心加油一下也不会说。想他年战场上相遇,竟然也没啥可说的。
6. 带本书
马老师临出关前要买书,被我推荐买了《雪冷血热》,东北抗联史。是在欧洲的主要读物。
每每读起抗联苦,就觉得吃得差的时候也不算什么;每每读起抗联,就想,还是得好好锻炼身体,不定哪天又打起来了。
我跟Lars很久以前聊过一次,谈到:我们这样多交流挺好,不然可能就只能用战争交流了。抗联内部各种矛盾不信任,甚至你死我活,很多由于交流不畅导致的。如果多看看,多听听,少些既有假设,也许能好很多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欧洲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