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读书笔记《财富的帝国》约翰·S·戈登 一

本来是想读《财富的帝国》一书,后来发现了一篇很好的读书笔记,转载过来分享,对部分做了修改与补充。本篇转载于 http://www.ccthere.com/alist/2865602[ 清风席卷 ] 于:2010-04-27 08:47:39撰

美国到今天这个地位实际主要就围绕着经济来运行,所以讲经济史就等于讲美国历史。这本财富的帝国相对来说更完整一点,基本上把美国到现在经历的大事情都讲到了。写在随笔里是因为我自己的思维比较散,所以觉得写在这里比较合适。

在网上翻了翻这本书的相关评价,看到这一段:
引用
事实上,财富的帝国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它所意味着的不是命中注定的运气,不是冷酷无情的自私,不是你死我活的厮杀,而是千百万人共同书写的历史。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这些普通人用自己的梦想、智慧和勇气,开拓着更为自由、宽广、坚定的人生;这些不断追求着个人利益的普通人,也用自律、耐心、宽容与责任,合众为一,共同锻造出值得自豪的民族和帝国的血脉———可信任的制度与规范,历尽风雨飘摇,始终坚不可摧。


看到这段介绍,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国人介绍美国的时候,因为他现在独步天下的地位,所以词语间充满艳羡,即使他曾经是那么血淋淋,在这些人的眼里始终是温情的,而中国的历史即使是温情的,恐怕很多读书介绍依然会写的血淋淋。国外的月亮始终是圆的。

而我看完这本书,从07年第一次看完,到现在读第二遍,依然是一个感想。

那就是,对于美国发展史,公平正义不重要,经济危机不重要,贪污fubai不重要,投机倒把不重要,甚至民主自由专制独裁都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什么? 两个字:发展。四个字:发展+创新。

帝国的建立,是建立在永远不间断的前进前进再前进,发展发展再发展。

美国的历史就是一段经济不断的发展史,其他的东西全部都被甩在身后。不管是建国初,内战期间,一战还是二战。美国的成长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不断贪婪的追求财富的向上精神,而世界第一,全球霸主,这些东西,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加上适当的时期无意间获取的。

至于公平正义,贪污fubai,法制混乱,经济不平衡,或者民主自由,三权分立,都不是重要的。这些东西的被创造,被规范,被平衡,都是因为美国的前进,在阻碍作用还没有显现的时候,美国并没有去主动解决他们。在促进作用还有显现的时候,美国也不会主动去找他们。

创新是美国的另一个动力,实际上创新还是为了发展,所以我把他放在了发展的后面。

这里的创新不是仅仅指科技创新,因为20世纪之前的美国,并不是世界的科技中心,他的很多技术是来源于山寨欧洲大陆或者英伦小岛。

他的创新在于对于财富无止尽的追求中,对于新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很多技术源于欧洲,但是真正用到工业化大生产中都是凭借美国人对于新技术的创新使用。

这个创新除了技术方面,还有经济组织方面,商业推广方面。

因为创新后面跟随着的是高额利润。

创新不代表技术突破,就类似于当年美国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技术是他原创的,但是会组合性利用。

引用
生活在美国,常常可以在新闻媒介中看到有关“中国威胁”的论调,比如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比如中国的石油进口,等等,我常常在想,到底美国政客们的内心深处,对中国的畏惧是什么?  我最近回了次国,所见所闻,对美国人内心真正的畏惧,开始有了点了解。在广州,因为我需要一个小型的DVD播放机,到各大电器卖场走了走。有一种特别吸引我的注意,这种播放机还可以直接收电视、接电脑、下载MP3,甚至可以连接汽车卫星导航系统,这么多功能,才卖2000多元人民币(合300美元左右)。因为有制式和保修的问题,按照常理判断,美国应该也有同样的播放机出售,价钱应该差不多,因此我决定回到美国再买。
  谁知道回美国,到各大电器卖场转了一圈,找遍了所有型号的机子,包括打美国牌子从中国进口的,没有一款是多功能的,我在想,如果在中国卖的播放机能进口美国,价格再降一点,还不把这里的市场冲垮吗?联想到近年来美国进口的电器中,尤其是冰箱、空调、电视机、数码相机、电脑等等,中国产的比例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价钱越来越低,再联想到美国的一些政客在嚷嚷要对中国的商品进口设限,我忽然明白了一点,其实美国不是害怕中国的某种产品,而是 害怕中国在这方面尤其是技术发展的凶猛势头
  DVD播放机这个例子,我想在美国并不是特例,以“世界工厂”出名的中国,其实在生产过程中,不但质量在突飞猛进,产品档次也在不断提高,我十多年前来美国时,中国产的餐具,最多只能当一般日用品来卖,现在许多名牌餐具已经在专卖店中出售,而价钱却降低了一半以上。
  我们这次到北京旅游,住在小姨子家里,因为工作忙,她基本上是不到超市买菜的,隔三岔五打个电话:“我要八个鸡蛋”,或者“我家的过滤水没了,我要一罐水”,于是就有人送上门来,不需小费,也不需额外收费。我在广州也一样,没时间出去吃饭时就打个电话叫餐,送上门的价钱和在饭店买一样。
   这种服务在中国司空见惯,在美国可是奢侈中的奢侈,送上门来,不但连送费,而且要加小费,最后加起来的价钱可能是商品价的一倍半甚至两倍,更糟糕的是,美国的许多商店和超市是不提供送货上门的,因为他们工资太高,雇不起这么多人。
  我这次回国,深感服务素质比过去大有提高,饭店里服务员的服务基本上到位,大部分商店里售货员对自己负责的商品了如指掌。在北京和广州,出门旅游可以在网上订票,可以有人送票上门,也可以在自家附近的售票点买票,方便得很,各大旅游景点前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导游。要找吃的吗?随处都有饭店,坐下来和服务员聊聊,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就上来了。
  想起在美国旅游,除了参加旅行团外,如果要自己玩,从订票到租车,到查旅游路线图等等,都可以自助式在网上完成,方便是方便,要享受处处“有人,有人情味,有亲切感”的服务,无疑是一大奢侈,到了景点要找个导游更是难上加难,只能看着景点的路线图自己寻找,要了解景点的历史,或者知道哪里是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事先查过有关资料。至于吃的,美国各大旅游点的餐厅不但贵,而且几乎都是人满为患,吃饭时间,在餐厅内能找到个位子坐下来吃饱已经是谢天谢地,想便宜点吃快餐,只能跟着长蛇阵式的队伍,耐心排吧。如果有人不信,不妨到洛杉矶迪斯尼乐园内的餐厅看看,吃饭高峰时间,半个小时能买到算你运气,有名气点的餐厅,排队一个小时吃上东西一点也不稀奇。
  平心而论,总体而言,美国的服务业人员,素质不低,但由于工资太高,许多大公司都不可能雇用更多的人来进行人对人式的服务,许多服务项目只能交给机器或者互联网来完成,但有时候,即使短短的一声问候,可以让人如沐春风,这是机器永远不可能做到的。
  悲哀的是,据统计,70%的美国人出门旅游还是在自己的国家内,报纸上80%左右的是美国当地新闻,因此目前大部分美国人仍然沉醉在“我们系统不是最完善的,但是世界上最好的”这样一种感觉中。对于世界的变化,不说漠然无知,也是知之甚少的。然而,清楚了解中国近几年变化的美国人,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我想,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心生畏惧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生活,读书,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