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介和——功成身退还是金蝉脱壳?

严介和——这位1987年创业的江苏淮安人,以独创的“BT模式”一举在2005年以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的身份被胡润百富榜列为中国(内地)第二富豪,最近,这位被外界称为“最神秘、最张狂”的富豪其根据地——江苏遭遇到多家银行的逼债……

BT模式究竟是什么

严介和,这位深谙中国国情和社会潜规则的教书先生凭借着BT模式”一举打造了如今的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也给自己带来了过百亿的身价。对于这点,严介和自己是颇为得意的,所以如今他不论到哪里演讲,都要提到2个字母:BT。这不是BT下载,而是Build——Transfer的缩写,即市政工程建设的“建设——移交模式”。

那么,BT模式到底什么呢?

太平洋建设的BT模式可以概括为:从政府拿单,再利用政府信誉向银行申请贷款,利用银行短期贷款启动项目,再靠占用下游供货商或工程队资金,最终获得政府的长期回款。

这样的做法是建筑业的创新方略,是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一方面化解了地方政府在市政项目建设上投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又把工程建设的质量风险主动承担下来,这就是那些市长们愿意笑脸相迎的道理。

但是这就好比玩“八个杯子七个盖子”的游戏,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银行在当中的风险非常高。出于融资成本考虑,国外BT项目大多有风险投资做后盾,一般不采用银行短期贷款。在外界看来,太平洋建设集团后期靠收购国有企业获得地方政府工程项目的做法更加大了这个模式的风险,BT模式中最具诱惑力的是政府信誉,将国有企业收购之后能经营得好,地方政府自然高兴,但收购之后企业若经营得不好,就难免会因此影响到BT项目本身。

太平洋建设败走江苏

南京市房管局的登记资料显示,截至<chsdate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1" month="9" year="2006"><span lang="EN-US"><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LETTER-SPACING: 0.5pt; mso-bidi-font-weight: bold">9月21日</span></span></chsdate>,短短半年多时间里,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5次查封了严介和的12处住宅,绝大多数甚至已经被重复冻结3次以上,而最近的一次冻结则发生在<chsdate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0" month="9" year="2006"><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LETTER-SPACING: 0.5pt; mso-bidi-font-weight: bold">2006年9月20日</span></chsdate>。这些诉讼的原告,大多为各地商业银行,而被告皆为太平洋建设集团或者下属企业,乃至太平洋建设集团实际控制人严介和。

作为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严介和往往不得不亲自参与和银行之间的信贷谈判。“主要还是信不过,太平洋摊子铺得那么大,下面公司又多,不抓住他谁敢给那些子公司贷款?”由企业家个人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并不符合常规,但在信用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银行往往通过连带担保责任“捆”住企业家来规避风险。

严介和在江苏一方面遭遇众银行逼债,另一方面因为收购各地30多家国有企业后整合并不顺畅,与各地方政府的合作出现问题,如皋市政府一官员更是表示“工程早就不做了,我们把严介和赶跑了。”

太平洋建设集团今后的战略调整思路是,以后在江苏的项目,将放弃自己全部代理的做法,寻求更多合作伙伴。未来将把业务重点放到内蒙、四川、东北等地,其实就说明BT模式在江苏已经行不通了。看来,严介和是要退出他的“发家地”了。

BT模式面临资金链压力

严介和从一个建筑商起步,走到BT模式,事实上已经从一个单纯的项目承包商转型成为投资商了。然而,严介和一直没有弄清楚一件事。在国际上,工程承包商和投资商是两个概念,是两个产业。投资商是靠资本运作,拿出钱来投项目。承包商就是老老实实做工程。从承包商到投资商,这是很大的战略转移,必须靠大量的资本体系支撑,以严介和目前所说的先靠几个项目滚动起来做,那不叫资本战略,那叫经营战略,是工程承包商做几个项目算的小帐。

事实上,四部委联合发文不充许代资建设,对严介和的影响不会如想像的那么大,严介和完全可以转型做BOT。BT和BOT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介入经营管理。

国外真正投BT的公司,很容易组建BOT的管理队伍,因为,公共设施的管理有一套规律,公路事业是一个垄断收费体系不是消费品竞争体系,这种管理团队在国外非常成熟,国内也是日趋成熟。这根本难不倒严介和。

严介和真正的难题是资本来源问题。他拿什么来启动那2700亿的订单,太平洋在银行根本没有那么大的信用额度。严介和进入投资领域,他必须要做好自己的资本战略设计,但是,他现在没这个战略。却超前签订了2700亿的订单。

2006年这半年是太平洋的一个大困局。怎样突破这困局,严介和也很急,据说,目前,严介和已经开始经常和金融界的人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基金、债券、资产证券化、股市融资等众多的金融工具。

现在一些政府停止与严介和的合作,并不是因为媒体的质疑,事实上,说到底他还是没1000亿,如果真有1000亿,谁质疑有什么用?政府很实惠,你能先拿出真金白银来启动项目就行。

功成身退还是金蝉脱壳?

今年5月,严介和宣布辞去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职务。此后,严多次对外表示将稀释自己的股权,最终希望保持在10%左右。

企业家创业的过程,也是打江山的过程,多少企业家在成就事业之后采取的是“削藩”政策,让那些功臣们尽可能靠边站,<personname productid="严介和"><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LETTER-SPACING: 0.5pt">严介和</span></personname>先生如此行事绝非是常理可以解释的。

其实,他这样做是无可奈何的。严介和或许在想,用什么办法维系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安全性和成长性?问题根本就是在人身上,他明白,需要用重金圈住手下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然而,当太平洋面临银行追债的时候,外界更是有“严介和现在已经不想要太平洋了,太平洋建设不过剩个空壳而已。”的传闻。我们无法肯定这种说法,因为,太平洋建设集团2005年财报显示,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5.44亿元,净利润近10.6亿元,资产负债率不过22.5%。对这样一个运行良好的的企业,4亿元银行欠款算不了什么。严介和不可能放弃这样一个企业。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今年5月份上海苏商建设集团的成立。上海浦东工商局提供的工商登记资料显示,上海苏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严介和,注册资本5500万元,公司股东为5个自然人:陈晓明、沙正大、胡建军、胡宽和张文,每人出资均为1100万元,各持股20%。5名自然人股东大多为太平洋建设集团高管,但严本人在其中并不持有股份。

而该公司的业务范围与太平洋建设集团并无差别,上海苏商建设集团成立伊始,严介和即以苏商建设集团董事局的身份,和四川内江市政府签订了120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太平洋建设集团内部人士透露,上述5家公司都是太平洋建设集团内部少有的优质资产。而按照苏商建设集团章程,今后还将逐步吸纳系统内外企业为控股和参股子公司。

对于苏商建设集团的成立,多家商业银行都表示无可奈何。上述中行南通分行高层坦言:“我们都可以说苏商是严介和的,但法律上他却没有关系,我们就不能去冻结这个公司的资产。”

所以,从一个角度看,严介和的“散财”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功成身退”为太平洋建设集团的长治久安所做的最后战略,但从上海苏商建设集团的股权结构看,我们似乎有可以将此理解为严介和的“金蝉脱壳”之计策。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游戏,框架,金融,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