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拼义文字:来自心理学的新观点

汉字是拼义文字:来自心理学的新观点
  香港中文大学 张学新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1年第3期(总第11期)

  当今世界上千种文字中,大部分都是采用以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而中文采用的是非字母的汉字。汉字这样独特,到底有怎样的奥秘?按照西方语言学的一个主流观点,拼音字母是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么,汉字是否最终也要走向拼音化呢?这个问题从五四时期起就争鸣不已,是个世界性的学术难题。一百多年来,虽经无数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深入思考和探究,至今仍然没有解决。


  作者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理论——汉字拼义理论,认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义文字,同拼音文字双极对立,是世界文字的并蒂奇葩。这两个文字体系,切合了不同的科学规律,构成文字发展的两个本质迥异,但同样光彩的最高阶段。


  人类口语的基本单位是单音节。单音节包含一个核心元音,其前后可以添加辅音。规定一组代表元音和辅音的视觉字母符号,就可以把语音流里的一个个音节用字母写下来,形成拼音文字,记录人类的口语。


  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本质上是一个“拼义文字”,其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从甲骨文到东汉,古人采用以形声为主的造字原理,积累了上万单字,一字一音,指代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每个字都是一个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简称为“义基”。从东汉以后到今天,汉字系统主要是通过拼合汉字,构建新的词形,利用两个义基代表的旧概念,表达新概念。比如用“马”和“车”这两个概念,构造出“马车”这个与“马”和“车”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这个构词方法,简称为拼义原理。


  拼义原理切合了心理学和脑科学中极其重要的语义网络原理。这个原理由美国心理学家奎廉1968年提出,描述了人脑表达世界知识的根本规律。该原理指出,人脑中的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其他的概念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一个概念,可以用其他相关概念的复合来表达。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95%,都是根据拼义原理构造的复合词。所以,拼音文字的本质,是用较小的语音单位去拼写较大的语音单位;而拼义文字的本质,是用已有的语义单位去构建新的语义单位。


  目前国家通用汉字的数目在7000个左右。这就说明,一个成熟有效的拼义系统,至少需要7000个义基,才能基本表达纷繁复杂的世界。以此为参照,可以证明任何口语都不能有效拼义。口语的基本单位是单音节。由于听觉信息加工的局限性,人类只能有效使用2000—3000个单音节,数量远少于7000,无法构建足够的义基。如果使用两个单音节的组合来构建义基,两个义基再次组合拼义的时候,词汇的音节数目就会达到4个,大大长于以双音节为主的汉语词汇,效率太低。作为语音的忠实记录,拼音文字无法超越听觉信号的局限性,同样不能实现有效拼义。汉字不重表音,就摆脱了语音的束缚,可以利用能力更强的视觉信息加工,在二维空间里构造出足够的字形来表达义基,形成一个高效率的拼义系统。


  与其他口语不同,汉语不能使用字母文字,原因是它的高度歧义性。根据信息论原理,高度歧义是由于汉语的音节数目较少,而词汇又极其简短。而后两个特点的根源还在汉字身上。形声造字阶段,新字不断增加,却仍使用旧有音节。增字不增音,约束了单音节数目的增长。拼义构词阶段,语义网络威力巨大,双字词汇就能表达大量的新概念,对应的口语词汇也相应地以双音节为主,简短高效。这样,汉字在其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都深刻地影响了汉语。


  拼音和拼义文字各有千秋。对拼音文字,记住少量的字母,就能见词读音,听音写词,但缺点是要背大量的单词。汉字以几千个单字为基本单位,需要记忆字形和读音,但一旦掌握,就可以利用拼义原理,极大地减轻词汇学习的负担。此外,一个复合词的创制,蕴含了对这个词汇所表达的概念以及它与其他概念关系的认识。相应地,学习一个复合词,就不仅仅是学习一个名称,也是在学习关于世界的知识。学习者从汉语词汇中看到的,不是一个混沌的世界,而是一个积聚民族智慧,进行过精致的概念分析、条理清楚的世界。


  拼音文字抓住了所有语言的语音共性,发展了一套完整记录语音的手段。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象征,它是极其伟大的发明。汉字同样是极其伟大的发明,但它遵循了完全不同的拼义原理,用复杂的义基集合,去刻画世界的概念结构,把对万事万物意义的认识,拼织到语言里。它捕捉的规律是如此的深刻、有力,以至于汉字作为文字,从根本上塑造了汉语,颠覆了文字仅仅是记录口语的工具这个西方语言学的基本定理。汉字与拼音文字本质不同,完全不可能拼音化。汉字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也根本没有必要拼音化。汉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将永远伴随着中国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