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思想演化

王阳明一直是最崇拜的偶像
近十年的研究对其生平已了解于心
但对“心学”思想的研究仍处摸索之中
尤其最近看了蔡仁厚的《王阳明哲学》
对阳明“心学”思想演化过程有了更多了解

阳明思想经历了六次变化和演化
在蔡老的研究中被划分为前三变和后三变
前三变是异质的变化
是阳明在探索过程中不同思想间的转变
后三变是同质的变化
是阳明“心学”思想发展完善的过程

第一变 向外寻求圣贤之道

发生17岁江西完婚回余姚的路上
他顺路拜访了当时的大儒娄谅
正是受娄谅的启发开启了他从外部寻求圣人之道
从词章到朱子理学他都有涉及
尤其有名的“阳明格竹”的公案
让他醒悟
假如圣贤之道是从外部寻得
仍然无益于自己成为圣贤
至此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第二变向佛老寻求圣贤之道

从洞房花烛夜跑到铁柱宫静坐一晚
他便与佛老结缘
后来当朱熹的向外寻求之中遇阻
开始了阳明向内寻求之路
这段时期阳明主要在“阳明洞”静坐
甚至练出了神通
能够预知朋友来访提前派佣人去迎接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祖母和父亲了
才恍然大悟
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无法尽孝
又怎能成为圣贤
这就是佛老的“同体”与儒家的“厚薄”产生的冲突
最后阳明放弃了佛老

第三变向内心寻求圣贤之道

在被宦官刘瑾追杀和陷害的期间
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作丞驿
在自然和人文环境恶劣的条件下
他的两个下人都得了抑郁症
阳明反而更加的坦然
甚至为自己买了一个棺材
直到有一天彻底开悟
“圣人之道 我心俱足”
至此找到了“心学”正途

第四变 静坐澄心

龙场悟道后阳明如大病初愈
从身心的角度都需要修养
加之很多追随者较为浮躁
静坐的方法可以帮助修习者体察内心
进而获得更好的沉淀

第五变 致良知

阳明哲学是孔孟之学的谪亲
其间一千多年虽然出现过许多大儒
更多是理论而非修行上
阳明真正将心之本体与良知作为一
通过“扩充”的方式达到对良知本体的明觉

第六变 知行合一

50岁以后的阳明已经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在平定叛乱时不费一兵一卒 只需一封信
他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所谓行就是知的真切 知的笃实
所谓知就是行的明觉 行的精察
两者本为一体
此处的知为“德性之知”而非“闻见之知”
即是内心的“良知道德之知”而且日常的“知识之知”
至此阳明“心学”获得完善

阳明“心学”演化过程对后人提供了极大的参考
当代很多人沉迷于“冥想”和“出世”
这其实都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没有领悟到儒家的“厚薄”秩序
反而容易形成“我执”状态
吾辈当引以为戒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思想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