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批判性思维》 拒当吃瓜群众

UFO是否存在?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么?

巴西队能否夺冠世界杯?

是否,我们曾经执着坚持,这是“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

是否,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经常目睹或列队吃瓜群众?

是否,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持续拥有心智开放的怀疑态度?

那么,如何打破惯性的思维模式,突破思维上的误区与局限?

        5月23日下午,第五期幸福悦读通过对《批判性思维》30分钟的拆书分享,与团队伙伴一起探讨如何打破思维的枷锁,放飞自由的灵魂。

 

巧用《批判性思维》 拒当吃瓜群众_第1张图片

        我相信,现实生活中人们多数都具有怀疑精神,只是不具备进行系统性深入分析的工具而已。哲学家摩尔的这本《批判性思维》正是我们系统性分析问题的武器。通过从概念导入、两类推理介绍,到思维与写作、可信性阐述、修辞技巧、谬误分析、演绎论证、非演绎论证、因果解释、法律道德与美学逻辑等系统方法论的应用,帮助读者直指事件,深度质疑,高效分析,从而通透看清问题本质。


巧用《批判性思维》 拒当吃瓜群众_第2张图片

        那么,如何有效理解和应用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呢?下面笔者以批判性思维从无到有试举三例来聊聊。

探讨话题1:吃瓜群众无批判质疑

         记得2017年度网络热词之一是吃瓜群众:表示对事情无了解、对讨论、发言以及各种声音持围观态度。也是时下多数网民的一种心态,君不见到处追热剧、追电影、追娱乐八卦、追游戏,不费脑子地站队。当今大多数网民喜闻乐见的是什么呢?是各种情绪、观点、站队、放松,总之跟上舆论的趋势,可以说这是典型的迷失自我的从众思维,吃瓜群众毫无批判和质疑精神,仅对围观事物全盘接收。


巧用《批判性思维》 拒当吃瓜群众_第3张图片

探讨话题2:孩童式的质疑与探索

        宝宝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比如从婴儿期通过吸允感知事物,幼儿期通过观察、触摸、摔碰感知事物,到儿童期拆分组合进一步了解玩具的构造。尽管他们的行为模式比较单一,而他们始终对事物抱有强烈的探索与好奇的意愿,这是质疑精神在孩子们身上的真切体现,我们把此视为批判性思维最宝贵的萌芽。正是为了培育好奇思想的种子,《十万个为什么》50年来出版了6个版本,发行量超过一亿套。


巧用《批判性思维》 拒当吃瓜群众_第4张图片

探讨话题3:科学家式的批判性思维

        比照吃瓜群众无质疑,孩童期的探索是片段式的质疑来说,我觉得科学家最能体现作者摩尔的批判性思维。每当谈及科学家,最容易让人想到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和霍金等等科学巨擘,不仅是他们取得的震古烁今的科学成果,更是因为他们用怀疑一切的精神不断的尝试去批判事实、去解构问题、去重塑事物、去创造未知。所有的科学家的每一项发明都基本是遵循《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方法来推演验证假设的,其中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就是最好的例证。


巧用《批判性思维》 拒当吃瓜群众_第5张图片

       1896年莱特兄弟开始研究飞机观察老鹰飞行,反复设计图纸, 1900年10月莱特兄弟制成了依靠风力做动力的滑翔机。

        1901年纽约时报因当时名噪一时的兰利博士和他所研究的空中旅行者接连两次发生严重失败,发表社论认为飞行是个无稽的梦想,即使再用一千年,人类也飞不起来。

       纽约时报的社论对兄弟俩没有产生丝毫影响,经过反复试验,吸收自己与别人的经验,总结教训,不断改进,终于在1903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了装有发动机的飞机,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载人飞行。


巧用《批判性思维》 拒当吃瓜群众_第6张图片

        总结来说,莱特兄弟的成功契合批判性思维系统的七步实践过程:不盲目从众,投入严谨观察,大胆质疑探究,新奇构建假说,坚韧的科学验证,获取底层规律法则,最终将科学成果加以宣传推广。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同样,没有一本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法则。在此同步推送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5本书籍以飨读者。


巧用《批判性思维》 拒当吃瓜群众_第7张图片

      【悦读启发】弗朗西斯·培根: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探寻的渴望、对疑问的耐心、对陈思的热爱、对判断的谨慎、对思考的乐衷、对部署调整的慎重,以及对任何欺骗行为的厌恶。分享此书的幸福意义在于,它能够系统的帮助我们从感性困惑走向理性思维。具备这种思维模式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判断分析,而不是像吃瓜群众一样盲目站队,最终实现自己独立的思想与自由的人格,形成自己特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书山有路,一起攀登;点赞批判,一样欢迎。

你可能感兴趣的:(巧用《批判性思维》 拒当吃瓜群众)